浅谈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秦安兴国寺的建筑特色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浅谈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秦安兴国寺的建筑特色

[摘 要]文物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是多种历史信息的载体.秦安兴国寺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其主体建筑般若殿明显地保留了元代建筑所独有的特征——斜梁构件,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元代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

[关键词]兴国寺;元代建筑;文物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29-02

建筑是一种民族哲学、伦理、宗教、环境、美学等诸多精神观念外在体现的综合性文化,具有人类文化 “百科书”的特点,它被视为一个民族对整个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文物建筑如同一部史学年鉴,一砖一瓦都在谱写着历史的篇章,一梁一柱都在诉说着文明的变迁.满载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的古代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丰厚的历史价值、精美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科学价值,都使人们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和民族自豪感.倘若我们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来估量中国文化的积淀结晶,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就是古代建筑.与绘画、雕塑、服饰、器物、碑刻等文物艺术形式相比,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比对其他文物更加容易.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建筑,人们始终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活动,建筑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建筑为人们提供居住地.因而,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有艺术价值,又有不同物质功能的使用价值.

一、兴国寺历史概况

兴国寺坐落于甘肃省秦安县城中心地段的兴国镇,坐东朝西,背山(凤山)面水(葫芦河),原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创建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2),距今约700年,是一处风格古朴、规模宏大的古刹,明代曾列为“秦安八景”之一.“兴国”之名始于东汉,东汉初平年间(190~193),略阳氐族首领阿贵在略阳川(今清水河流域)修筑兴国城,统领部族万馀人,自称“兴国氐王”.明胡缵宗以“兴国”命名,是因为秦安为兴国故地.胡缵宗在《秦安志》中说:“秦少寺,而寺又多陋,兴国佛殿奇巧,稍为可观焉.”由此可以推想,兴国寺是当时秦安一带为数不多的古代佛教建筑群,想必当年的兴国寺必定是闻名遐迩,香客接踵而至,青烟缭绕,一派繁华景象.自建成以后,兴国寺历代都有修缮.明万历年间,秦安知县赵汴重建,清代乾隆时期也曾有修葺.1920年遭地震,殿宇多处倒塌倾斜.1937年,由秦安县佛教协会组织修缮.1953年修缮时,在伽蓝殿发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的木刻题记.1974年修缮时,又发现了“元至顺年建”的木刻题记.距现在最近的一次修缮是1999年,国家文物局作为重点扶贫的项目,拨款300馀万元,古建筑修复专家们依据文献记载和元代建筑的特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多次设计论证,对兴国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对保存较为完好的般若殿、金刚殿、接引佛殿(韦驮殿)和钟楼进行了全面维修,并重建了天王殿、伽蓝殿、菩萨殿和鼓楼,使兴国寺焕发了新的青春和活力,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维修后的兴国寺占地2800平方米(约4.2亩),建筑面积442平方米.主要建筑自西向东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殿(韦驮殿)和主体大殿般若殿,接引佛殿左右分别有钟楼和鼓楼,般若殿之前两侧有配殿伽蓝殿和菩萨殿,左右均衡对称.需要强调的是,兴国寺建筑群主要建筑自西向东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般寺院的排列多为南北走向,而秦安兴国寺是背山面水东西走向.

秦安兴国寺之所以能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其主体建筑般若殿保留了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是甘肃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保存之完好,在西北五省木构建筑中实属罕见,为研究古代建筑特征特别是元代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兴国寺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兴国寺的建筑特色

般若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也叫大雄宝殿,其建筑风格明显地保留了元代的特征,是本寺建筑中最为精彩之处.正由于它的存在,秦安兴国寺才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般若殿面阔三间,通长11.7米,进深两间三椽,宽8米,前带廊,单檐歇山顶,上布灰筒板瓦,采用琉璃花脊.大殿栏额上方,悬挂明嘉靖中丞胡缵宗所书的“般若”匾额(原匾已被县博物馆收藏,属国家二级文物),颜体楷书,字迹古朴雄浑,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品.殿顶正脊两面浮雕行龙、牡丹纹,两端各饰一龙吻,二龙怒目卷尾,张口吞脊,姿态威猛逼真、栩栩如生.正脊中部饰琉璃兽面宝瓶,上置一火珠(已遗失),脊两侧置走兽.垂脊、戗脊上各有蹲兽两尊,戗脊两侧还按等距离置有狮、虎、豹、狗等,戗脊端部各设嫔伽一尊,殿顶四角分别为四大天王各一尊(原件在县博物馆保存).般若殿前檐斗拱与其他三面有明显区别,前檐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昂计心造,每补间施一攒,补间铺作增出45°斜昂.使大殿正面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古代建造者的聪明智慧和独具匠心.大殿前檐用4根粗大檐柱支撑,将前檐分作5间,中间两根浑圆硕大,柱头卷刹为覆盆状,柱下有素面圆形柱础,无任何雕饰,显然为原作.次间用二檐柱,断面为椭圆形,柱头正顶部为斜面,应该是明代修葺时重新抽换的.檐柱由通长栏额搭牵,栏额与普柏枋断面互成“丁”字形.为了更好地承重,四根角柱最为粗大,而且角柱明显高于檐柱,使檐柱柱脚与地面形成15°的夹角,檐柱整体微微向内倾斜,有非常明显的“柱侧角”和“柱生起”的特点.与此同时,次二间的檐柱尤为明显,前檐檐柱不但向内倾斜而且呈“人”字形内收状,这就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在大殿的四根檐柱上架有一根粗大的圆形横梁,即前檐柱上的大通额做法,对秦安一带元以后的建筑也有很大影响.另外,元代以来发生过多次影响秦安的大地震,如康熙五十七年大地震,秦安文庙被毁,民国九年的地震泰山庙受损,2008年汶川大地震也波及秦安,而秦安兴国寺的主体大殿般若殿至今保存完好,这也充分表明,元代建筑特有的斜梁构件做法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放眼望去,般若殿外观雄浑稳定,轮廊协调秀美.粗大的檐柱不做任何雕饰,用自然材,表现出朴实、粗犷和豪放的整体美.

走进兴国寺主体大殿般若殿内,我们看到殿顶的梁架运用灵活多变,错综复杂,有少数民族帐篷的感觉,这与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殿内无粗大金柱,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采用了元代首创的斜梁构件.仅在斜梁和内额下撑直径15厘米的4根小柱,这种减柱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空间,方便宗教活动的开展.两大斜梁以“八”字形置于殿中后部,为了更加坚固,增大承重力,在斜梁下各加随梁一根.斜梁、随梁两端分别插入侧檐和后檐的斗拱之中.前檐柱头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昂垂拱计心造,补间为六铺作连拱出45°斜昂三跳并计心,转角斗拱为六铺作出角昂三跳连拱交隐.后檐柱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补间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转角为五铺作出角昂二跳连拱交隐.山面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全部斗栱使用假昂,而耍头后尾挑起斜杆与真昂作用相同.减柱法的设计是为了扩大空间,那么,殿顶所有梁架的承重怎么解决?殿顶约2/3的重量由横梁来承受,横梁将重量分减到它下面的斜梁,在斜梁的两端有立柱在墙里面作为支撑.这样,扩大空间,为了方便宗教活动的目的达到了,殿顶重量的承重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就是元代采用斜梁构件的巧妙之处.由于,全国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并不多,而秦安兴国寺的般若大殿虽经历代修葺,但梁架结构、斗拱风格、用料特点等仍保留了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当之无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的来说,元代的建筑相比唐宋建筑在结构上更加大胆灵活,减柱法、移柱法和圆木、弯梁等不加修饰的自然材料的运用,与蒙古族剽悍、自由奔放、 不拘小节、任意的民族性格密切相关.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元初的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倒退,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元朝的统治者想要兴修大规模的建筑,面对的困难和财政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修建宫殿和庙宇的要求又是现实存在的,所以在修建这些建筑的时候,工匠们就只能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减少资金的投入,才出现了减柱、斜梁、使用原木等情况.这样的建筑工艺所带来的省料省工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这样的省料也使建筑变得粗犷不修边幅,和明清时期的精雕细琢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但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互相渗透的.

由于物产、气候、地理、交通、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又因为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的不同,各个时代的建筑又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人们常说,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常常集中地通过一种有代表性的伟大建筑物而得到标志性的体现.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给人的心理感召和震撼作用是无穷的.建筑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兴国寺的建筑规模、布局和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古建筑群自西向东排列在中轴线上,既体现了佛祖释迦牟尼神圣崇高的地位,又营造出庄严肃穆的佛教氛围.兴国寺现在已经成为展示秦安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它所蕴涵的文物价值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浅谈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浅谈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浅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浅谈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浅谈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