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淌的文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流淌的文脉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流淌的文脉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流淌的文脉

文 | 何京 编辑 | 任红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境内周边,各有大娄山、乌蒙山,武陵山和苗岭山脉环绕.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唯有黔中的安顺、贵阳一带,山势稍缓,还有连片开阔的平坦坝子.贵阳市的母亲河——南明河,就孕育生发于黔中大地.它蜿蜒流转,在当代贵阳的版图上,恰巧把贵阳城勾画成一幅刚柔相济、和谐吉祥的太极图案,永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幸福安康.

气质开放,纳百溪成一河

从源头到花溪小围寨,20 余公里的距离,河流多在峡谷中穿行.两岸峭岩壁立,人迹稀少.仅有车田、镇山、李村、天鹅等几个临水村寨,有汉、苗、布依等民族混杂栖居.峡谷地貌,尤便于截水筑坝.

贵阳、安顺交界的平坝花溪一带,多峡谷沟壑.南明河,就发源于此.它的干流,来源于平坝县(今贵安新区)以林卡乡为源头的花溪河,和以湖潮乡车田村为源头的车田河.从源头到花溪小围寨,20 余公里的距离,河流多在峡谷中穿行.两岸峭岩壁立,人迹稀少.仅有车田、镇山、李村、天鹅等几个临水村寨,有汉、苗、布依等民族混杂栖居.峡谷地貌,尤便于截水筑坝.因此,这段短短的河道上,有车田河的车田水库、天河潭水库,花溪河的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还有临近支流小车河上的阿哈水库,不仅造就了一连串高峡平湖的迤逦风光,更成为贵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

从花溪水库坝下的石板井村,一直到贵阳主城区南部边缘的太慈桥,水流进入河谷地带.河床渐宽,两岸愈渐平坦.一直夹岸相伴的群山,渐渐消隐.这段上游河道,还不叫南明河,而是分别叫做花溪河、四方河.但它一如南明河包容开放的文化气质,纳百溪而成一河.从源头到此四十余公里的旅程,它已依次接纳了摆古水、一宿河、冷饭河、改毛水、沙井水、陈亮河、摆郎水以及小车河等大大小小的溪流,以清澈悠然的身姿,进入贵阳,去孕育、拥抱和推动一片人文的天地.

太慈桥以下的河道,就是南明河了.进入市区的南明河,如天宫仙女舞动的水袖,抖、掷、抛、扬,款款而落.十余公里长的绿水清波,把一片平坦开阔的原野,勾勒成回环相向的若干个半岛,两岸延展,成万顷平川,时有孤峰点缀,时有远山绵延,这片土地,就格外灵动和富有生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注定要写下不绝的华彩乐章.

出了城区东北角的水口寺,南明河又进入峡谷地带,河面收窄,水流湍急,匆匆往北而去,在开阳县米坪乡,汇入乌江,继而一路向东,与滚滚长江相伴,把来自贵州的山间清流,融进浩瀚东海.

南明两岸,渐成文化圣地

宽近百米的南明河,在古时候跨越不易,宛若天堑.因此,几百年来,贵阳城实际上是沿南明河的北岸支流贯城河发展成长.

贵阳这地方,在元代即始有城垣.经明洪武年间(十四世纪)和明天启年间(十七世纪)两次扩建,基本成型.以后数百年鲜有大的改变.宽近百米的南明河,在古时候跨越不易,宛若天堑.因此,几百年来,贵阳城实际上是沿南明河的北岸支流贯城河发展成长.贯城河与南明河交汇点的附近,构筑了贵阳的南门,厚厚的城墙,由此依次连接了西门、北门和东门,合围2.26 平方公里的城区.小城数百年发展缓慢,但祥和而安宁.

贯城河发源于城北近郊鹿冲关的山里,由北向南,纵贯全城,因此得名.涓涓细流,宽不过十余米.十六世纪中叶,此地正式定名为贵阳府,布政司、总兵府、按察院等军政机关在贯城河的两边依次建立,贡院、书院等文化机构也应时而生,城市的功能逐步完善和发展,成为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至民国,旧城已不敷发展之用,城市越过北门和东门,向城外黔灵山和东山的山麓一带扩展,人口从明清时期的几万人发展到解放前夕的20余万人.

但沿南明河南岸,长久地保持着清幽婉秀的自然风貌.这种保持,似乎有些人为的刻意.因为明洪武年间(1386 年),开国元勋、朱元璋爱将征南将军顾成,在驻节贵州时,就在南门外建成第一座横跨南明河的大桥——霁虹桥.南岸的开阔旷野移步可达.但人们只在建桥100年后,在桥南的东面,临河建起一座青瓦白墙、画栋飞檐的“南庵”,即今天的翠微阁,由此发端,南明河临河两岸,成了贵阳的文化圣地.

较早开启这里的文风雅意的,是明代硕儒王阳明.

王阳明在正德元年时年三十五岁的时候,已是朝廷兵部主事,春风得意却忽遭厄运,杖责四十大板后,即被流放到贵州修文,贬为龙场驿丞.在蛊毒瘴疠、遍野丛棘的大山之中,蛰伏了一年,潜心悟道,终得知行合一的思想结晶.

来到贵州的第二年,王阳明即从杖责流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受邀来到贵阳,一边传授阳明心学,一边意趣盎然地观光游历.贵阳城南,水绿波澄、烟霞万顷的南明河,自然是王阳明最喜流连的地方.他踏勘过南明河入城处的太子桥,出城处的水口寺,而对霁虹桥东侧的南庵一带(今翠微阁),最是萦怀.且看他写的《南庵次韵二首》之一:

隔水樵渔亦几家,缘冈石路入溪斜.

松林晚映千峰雪,枫叶秋连万树霞.

渐觉形骸逃物外,未防游乐在天涯.

频来不用劳僧榻,已僭汀鸥一席沙.

诗篇不仅描绘了南明河的如画风景,也透露出作者走出艰难悲怆境遇的闲适淡定心情.

王阳明离去60 多年后,贵州巡抚江东之在翠微阁前建了一座跨越南北的九孔石桥,名为浮玉桥.又在河鳌矾巨石上,兴建起取意为“甲科挺秀”的甲秀楼.此后历三百余年,这一湾远山如黛、柳岸晓风、雕栏飞檐、莲舞樵歌的景致,就几无改变,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明末,出生在南岸石林精舍的杨龙友,汲此地之山水精华,笔端磨砺,随类赋彩,终成与董其昌、王时敏齐名,艺术成就极高的大画家.晚清名人张之洞,最青葱纯真的岁月,是在北岸边的六洞街度过的.总角少年,就能文惊四座,成为通灵才子,与这片山水风物的润泽不无关系.

清末民初,社会剧变,新思潮汹涌激荡,时代的变迁必然投射到南明河两岸.拔擢康梁,鼓吹新学,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晚清重臣礼部尚书李端棻,戊戌变法中因支持维新而遭削官革职,流放新疆.1901 年回到家乡贵阳.沉寂四五年后,与本地士绅任可澄、华之鸿、唐尔庸、徐天叙等,又开贵州新学之风,在南明河南岸,遥对张之洞故居处,兴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此后近百年,这里一直是贵州教育重地.直到近十年,赫赫有名人才辈出的贵阳一中,才由此迁往金阳新区.

而民国初年,任民国政府交通部长的王伯群,则另开一种风气.他于1917 年,在浮玉桥北岸的缓坡上,建起一幢三层法式大宅,即今日的省级文物“王伯群故居”.王氏建成此宅,即返南京、上海,一边做官,一边兼任上海交大、大夏大学(今华东师大)的校长,成为颇有建树的教育家.他给身后的贵阳,带来炽盛的欧风,以至后来的政府在浮玉桥下游北岸,观风山下,规划出一处三面环水的半岛,叫南明堂,供本城名流士绅实现西学为体的抱负和想象.一二十年的工夫,这里建成了法式、英式、德式别墅几十幢,风格各异,精巧别致,装潢考究,宛如世界建筑博物馆,可窥西方文化进入贵州之一斑.

流淌的文脉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流淌的文脉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流淌的文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