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实践融合探究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学实践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实践融合探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延续,而传统文化则是其集中表现.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中华民族未来传承的支柱.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文化.”这无疑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品读鉴赏能力

“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有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在陶冶高中生的审美情操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文诵读的韵律美,春秋笔法的意境美以及丰富隽永的思想美.

诗文诵读的韵律美.诵读是传统文化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韵律,涵咏歌赋的内涵,是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教材的经典篇章无一不是韵律美的典范.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在唇齿之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音乐美.

诗有诗律,词有词韵.诵读教学,读出的不仅仅是声韵的律动,还应有思想的律动.如对《赤壁赋》的诵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声韵美的感知上,更应该借助文本,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看似是两个人的相互问答,实际上是苏轼在现实世界中的痛苦挣扎”[1]的内心状态.

春秋笔法的意境美.春秋笔法,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写作方式的最好概括,“微言大义”是传统文化文本表述的最大特色.正是这种言简义丰、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可以提升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帮助学生构筑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文本中,自古就有“每用一字,必寓褒贬”的说法.欲言又止,委婉达意,使传统文化文本留下了大量的阅读思考空白,让读者不断进行填充.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用一个“莫”字就道出了作者“人老而功业无成”的感叹,并且让这种情感在整首词中不断发酵,凸显了“无可奈何又不能不为”的伤感.

丰富隽永的思想美.读出韵律,鉴赏意境,是为了走进作者的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的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倡仁爱,崇正义,修品行,重亲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的仁爱思想,《六国论》《论积贮疏》的家国情怀,《陈情表》《项脊轩志》的至爱亲情,《离骚》《岳阳楼记》的天下己任,意蕴丰厚,意义深远.

比如《陈情表》,可批文入情.李密“陈情”的原因,既有“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至真至诚的孝情,又含“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思想.在前有嵇康殉节,后有“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危机下,李密呈表言情,“既坚守了自己的节操,又保全了自身的性命.从中我们可以获取一些人生的经验,学会‘审时度势’‘刚柔相济’”.[2]注重对“情”的体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文中的思想内涵,学生对“情”的理解就多了几分理性.

文本的理解探究,文字的涵咏品味,思想的吸收汲取,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更加高尚,树立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胸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增强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确立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以引导学生参与自身文化建设的实践展开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切身的实践参与才能够有效地使之与文化相容,让自己成为文化人.用声音传递情感的“诗歌朗诵会”,用表演传递理解的“汉服展示”,用曲调传递创新的“旧词新曲”,借助活动展演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还可以借助于学生的微讲座、微写作展现一个有文化的自己.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中去,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微吟诵,体会古韵抒怀.不论是课堂引导学习还是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吟诵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于声韵的不同表达,同样的诗文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环境中会对聆听者传递出不同的感受.在语文课堂内外,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舞台展示机会,如“今天我是朗读者”“经典诵读比赛”,个人的表达与集体的诵读相结合,电光的效果与背景相结合,让吟诵诗文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当中.

学生来跨界,打通学科界限.对个人专业来说,“术业有专攻”,语文教师可侃侃而谈;从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而言,有时又多了些综合性的解读视角.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学生会发现这是声学知识的应用带来的美感;读“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学生会发现这是光影引发的情趣;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学生解读以天文学知识比喻人之美德,感受会新颖而深刻.

学生出报纸,展示别样风采.灵活多样的“手抄报”“电子报”的办报形式,打通了单元、版本的多向选择.如以亲情为主题,学生可精选《项脊轩志》《陈情表》《浮生六记》《夜雨寄北》等内容;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学生可精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扬州慢·淮左名都》等内容;以自身修养为主题,学生会精选《论语》《孟子》等篇章.不同的报刊主题,从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解读评论等方面展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才能够提升学习的内驱力;有收获的学习,更能提振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出敬意,产生自信.因此,我们更要注重从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生发出去,让学生从经典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学生的微讲座,让我们透过学生的眼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微讲座的前提是学生在兴趣感召下的微探究,它让学生透过表层的文字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学生自选主题,或阐述观点,或质疑提问,或联系现实,或批判反思.他们跳出了传统文本解读的藩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丽风景.学生的《忆流年晚来风急——读李清照》《刀光剑影中的辛弃疾》等微讲座展现的是深度阅读、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通过微讲座正面效应,学生的阅读也有了深度.

学生的微写作,捕捉灵动意象,描绘意境之美.古代诗词写意传神,物我相融;用词典雅精约,异彩纷呈.或沉郁顿挫,或气势雄浑.品读古典诗词对学生作文意境的提升和语言的锤炼是大有益处的.品评“描绘‘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意境之类”的微写作可以贯穿诗词学习的过程之中.2017年北京卷微作文,让考生用一种花来形容《红楼梦》中的人物,这类题型正是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学生首先要阅读,读懂《红楼梦》,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其次还要了解花的内涵特质,让花与人完美契合,才能够实现写作的目的,若能用精炼传神的语言表达人物个性,则更上一层楼了.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的文言阅读,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通过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传统美的陶冶,让学生的精神、灵魂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推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对于高中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来说,立足于三年进行规划,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生自身的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自身的行为,修身律己,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提到“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任重而道远,充分利用我们的语文课堂,充分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空间,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篇章,领悟其文字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让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静静流淌在学生心间,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中国人.

注释:

[1]王玲.朗读是有灵魂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50.

[2]李锡秦:穿越与升华——中学教材中经典作品个性解读[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93.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17ZJZ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教学实践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