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关论文如何写 和斜杠青年丰子恺:最是日常起波澜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青年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斜杠青年丰子恺:最是日常起波澜

纵观丰子恺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颠簸的一生,少年丧父,求学、学画的艰苦,与李叔同、夏丏尊的交游,养家育儿的欢乐与苦痛,日军入侵后辗转躲避战乱的艰辛……然而丰子恺却说:“不宠无惊过一生.”

有人说,丰子恺才是民国时期真正的“斜杠青年”.虽然他的绘画最为大众所熟知,但他还是中国现代知名的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装帧设计家和翻译家.其丰一吟曾经问他,如果一辈子您只能有一个身份,只能做一件事情,您想做什么?

丰子恺说,他想做一名诗人.

想做诗人的丰子恺,今年120岁了.

诗意是日常

1924年,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编辑的杂志《我们的七月》上.画面是茶楼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着茶具,卷起的帘外悬着一弯新月……场景极为日常,意味却深远.

丰子恺笔下这种日常的动人,在寻常人家的似水流年,在一箪食一豆羹中,将日子过成了诗.“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丰子恺好友朱光潜曾经如此总结道,这是丰子恺对于彼时社会与大众的矜悯.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的一个举人家庭.不幸父亲早早过世,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幼的他,总是以一颗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万事万物,这也奠定了他一生散文和漫画创作的纯真底色.

1914年,17岁的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李叔同和夏丏尊.根据丰子恺回忆,前者给了他近乎慈母的关怀,而后者则给予他严父般的教育.

李叔同教授绘画与音乐,为丰子恺点亮了人生的绘画之光.夏丏尊则教授国文,指导作文,注重言之有物,被丰子恺奉为圭臬,今天读丰子恺的散文,莫不能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朴素和平实.“丰子恺”这个名字,也是夏丏尊为他所改,愿自己的这个学生“和乐”“安宁”.

20世纪20年代中期,郑振铎在其担任主编的《文学周报》上连载丰子恺的简笔画,并在目录中冠以“漫画”二字,还为丰子恺出了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丰子恺和他的“子恺漫画”因此成名并流传开来.

在丰子恺成名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漫画,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工笔或水墨画家,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漫画的鼻祖”.

除了这两位老师,还有一位与丰子恺素未谋面的画家——日本的“漂泊的抒情画家”竹久梦二.丰子恺留学日本时,财力无法支撑他以正统的西洋油画方式进行大量创作,偶然所见的梦二作品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与梦二作品的邂逅,令丰子恺在绘画创作上选定诗性入画,从而走上了一条弦外有余音的“子恺漫画”之路.

趣味是日常

20世纪20年代,丰子恺开始涉足书籍装帧艺术,为大量书籍、期刊设计封面、插图或扉页等,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装帧史上最为重要的设计家.

他的书籍封面与插图具有独特的漫画趣味和浓郁的装饰性,还有一种大俗与大雅的趣味.雅,是指丰子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情趣;俗,是其保留发扬了中国民间艺术中喜闻乐见的东西.

在丰子恺看来,优秀的书籍装帧,必须是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相结合.“书籍的装帧,不仅求形式美感,又要能够表达书籍的内容意义,以至内容意义的象征.”“这仿佛是书的序言,不过序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装帧是用形状色彩来表达的.这又仿佛是歌剧的序曲,听了序曲,便知道歌剧内容的大概.优良的书籍装帧,可以增加读者的读书兴趣,可以帮助读者对书籍的理解.”

丰子恺一生装帧设计数百种,往往与绘画相结合,讲究笔情墨趣,有幽默感,充满着诗情,也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尤其是所作的儿童读物封面设计,童趣盎然,画面自然活泼,意境清新优雅,堪称经典.

这种追求作品趣味的日常,正是源于丰子恺生活趣味的日常.

丰子恺闲居在家时,在房间里自由取乐,把房间当作一幅画看,其布置就如画的“置陈”了.

由此以布置画面的格局,来安排屋内的每一件器具.书房简陋,然而一个月来,也总要把几件家具搬来搬去,直至搬到最适合妥帖的位置.有一种近乎天真幼稚的孩子气,让人慨叹的同时,也不禁会心一笑.

除了房间布置,丰子恺还在小物件上做文章.他会把自鸣钟从墙上取下来,先用油画颜料将钟面涂成天蓝色,然后在上面画上数根杨柳枝,接下来,用黑色的硬纸板剪出两只燕子,粘合于针尖上,如此就变成了两只燕子飞逐在杨柳中间的一幅圆额的油画了……

丰子恺说:“闲居,在生活上人都说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了.”

童真是日常

丰子恺极善以儿童入画,并且还发生过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据说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

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他这样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原来是有人在针对丰子恺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

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之中.

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

“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在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中,他以上帝般的视角,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嬉戏玩耍,欣赏他们的天真与烂漫、无知与有趣.

他画女儿阿宝脱下自己的鞋子,给凳子的四只脚穿上;画儿子瞻瞻骑在两把蒲扇做成的脚踏车上;画一对小儿女“郎骑竹马妾戴花”;画两个小女孩手牵手,摘了荷叶来戴在头上戏耍.他还画两个孩童趴在窗台上,安静地观看窗台下鸟巢里的雏儿嗷嗷待哺;画孩子将竹竿穿过反扣的凳肚当作“抬轿”;画孩童一个人专注地搭积木;画孩子们玩跷跷板、放风筝、过家家、扑蝴蝶……他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丰子恺愿意自己是个孩子.他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对阿宝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

逃难是日常

有人说,一个人,能够在历经沧桑之后,依然做到童心未泯,那么,他内心映照出的世界将始终柔美.

也许没有人比丰子恺更能深切地体会“逃”这个字.他成长生活于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亲身感受到逃难的苦痛,然而从他的画作与文字中又难得地给人一种举重若轻之感.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逃向西南内陆.从家乡出发,经过浙江桐庐,江西萍乡,湖南长沙,广西桂林、宜山、思恩,再到贵州都匀、遵义,最后到达重庆,逃亡长达8年.

有一次,丰子恺问儿子瞻瞻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答“逃难”——“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这让丰子恺不由地感叹道:“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作家刘以鬯曾在《忆丰子恺》一文中,回忆抗战时期到重庆郊外拜访丰子恺的情景:“走进那幢涂着白色粘土的屋子,我见到几个孩子与一个老头子.孩子们在忙碌地搓湿泥,老头子则用刀子将搓成的泥土切成许多小方块……”

原来,丰子恺正和孩子们在做牌.丰子恺解释道:“战时物资缺乏,目前必需品尚且难找,何况牌.几个孩子喜欢玩,只好自己动手做.”

丰子恺的《战时相》里收集的图画,可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令人不安和悲哀的画作——被炸弹炸飞头颅的母亲怀里仍然抱着哺乳的婴儿;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正在奋力逃难,却不知自己紧紧抱在身后的孩子早已身首分离.

但除了这些战争的惨景之外,丰子恺同样描述在战壕里谈天的士兵和送丈夫出征的年轻妻子,他甚至还画了一幅名为《警报做媒人》的画作:一对年轻的男女,在警报声中躲在一个僻静幽美的山涧中,享受着难得的、私密的爱情.

当1945年8月15日这个胜利的日子最终来临时,丰子恺用了一幅简单的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在这幅漫画中,没有万众欢腾的庆祝场景,也没有站在讲台上宣讲和平建设的官员和台下欢呼的群众,有的只是一盏明亮的电灯,在全家人的环绕下,一个男人把自己最小的孩子举过头顶——逃难结束了,是该到回家的时候了.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丰子恺遭到批斗和迫害.“抗日战争时期,可以扬眉吐气地怒斥敌人;空袭的时候,至少也可以找个地方躲一躲.可现在……四周草木皆兵,好像都是敌人,叫我往哪里躲?!……”1966年,当丰子恺对他的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发出这句感慨时,他已经是年且七旬的老人.

可即便在最困难的人生处境中,他仍然坚持秘密作画,“心若大了,事情就小了”.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因癌症逝世,享年76岁;1978年6月5日得到平反.

有人说,在丰子恺的字典里,“逃”也许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丰子恺式充满诗意禅理的词语,他的一生似乎都在用来诠释这个看似简单的字.

生活动荡不安,而丰子恺却甘之如饴,他在人间踉跄着玩耍,自得其乐,他说: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青年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青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青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当代青年杂志社

2、青年文摘杂志

3、青年文摘投稿

4、当代青年投稿

5、青年作家杂志社

6、青年博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