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关论文范本 与生活和艺术诉说的诗意履痕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艺术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生活和艺术诉说的诗意履痕

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阳春三月,欣喜地收到了书坛泰斗沈鹏先生惠寄的《桃李正酣》精美散文、随笔集,打开扉页,“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唐代诗人崔融的诗句作为引首,诗意满满,也让我这个京漂二十多年的追梦游子,读来非常亲切!

《桃李正酣》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是沈鹏先生从历年来逾百万字的文章里,将散文和随笔检索、剪辑而成的一本新书.按时间顺序收录了1984年至2016年32年间所写散文、随笔57篇,大多关乎世间生态和艺术创作,有记游、见闻、评论、感悟、序跋、散文诗等.静心拜读,沈鹏先生为人所知又不为人所知的奋斗经历、综合素养、艺术思想等,虽如“雪泥鸿爪”,尽兴诉说,如今集中披览,诗意履痕,不仅倒影社会,更能焕启现实.许多文章,读之怦然心动,启人深思……

战胜自己

2006年,75岁进入老境的沈鹏先生,在《“意”无穷尽》一文中回忆说:12岁那年,他因避难从上海迁回江阴老家,就读于南菁中学初中二年级,功课压力大,身体病弱,常有不胜负担的痛苦.每周星期一举行“纪念周”,校长训话一两个小时,他站着站着,感觉双眼发黑,金星乱迸,气短胸闷,一身冷汗,身子随时可能倒下……他站在第一排,年纪最小,个头也小.没想到站在后边的同学总夸他每次站得“笔直”,“纹丝不动”,还说他不愧是“排头”.“他们哪里知道我的痛苦,我也从没透露”,“倒是同学夸奖,更增强了我挺立不动的意志.在‘纪念周’难受的时候,为了缓解和避免危险,这时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蹲下……如果我当时真的这样做,肯定会受到同学和老师过来看护、关爱,于是我就如实地让人知道我是一个弱者,我受看护、关爱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沈鹏先生不是弱者,他说:“实在说站得‘笔直’也不容易,可能正因为挺着站立才不致倒下.”在以后的岁月里,许多小的变故积累起来,遇到了生与死的较量,都能“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懂得怎样爱别人、爱自己、爱生活;而为了战胜各种困难,最终还要战胜自己身上的各种弱点,才能够立稳脚跟”.

往事悠悠,青春无悔!朴实的诉说,一位坚韧不屈、热爱生活的江阴瘦弱少年的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1995年《〈三馀吟草〉余话》一文中,沈鹏先生对自己诗集名字“三馀”的解释,让我们既长知识,又体会到了作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作者先指出“三馀”是借用三国时董遇的一个典故: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人曰“苦无时日”,董遇答“当以三馀—冬者,岁之馀也,夜者,日之馀也,雨者,月之馀也”.然后列举欧阳修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近现代齐白石(画者工之馀,诗者睡之馀,寿者劫之馀)、退翁(游者居之馀,艺术道之馀,利物济人力之馀)借题发挥的“三馀”,强调《三馀吟草》是沈鹏先生繁忙的编务工作之余,格外爱惜时间、战胜自己的那份精神警示.

沈鹏先生初入中年时没有书斋,当时一家除了一橱、一书架、一张床外,三口人住在一间九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半米宽的小书桌供全家使用,写字时先将杂物搬到床上,写横幅还可以,写竖幅,就无可裕如了.他曾尝试跪在床上写,总觉得不舒畅.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擅长横幅,而又被人批评不能只擅一种格局.

后来,几经周折,他的“书斋”总算有了改进,有了比原先功能略胜的“多功能室”,名之曰“介居”.“介”依《诗经》“攸介攸止”,为止息之地,作庐舍讲;依《诗经》“报以介福”,又可解释为大;还可与“芥”相通,用来比喻小.

在《“介居”小谈》一文中,作者诗意地写道:“今日的我,坐在‘介居’,虽然觉得拥塞,也颇感宽广 ,默诵严复译的《天演论》首句‘赫胥黎独处一室’,真有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了.知识分子对书斋爱恋之深,真有点像‘狗不嫌家贫’哩!”

在《继续探索》一文中,当时65岁的沈鹏先生,以宋代大文学家、大草书家黄庭坚50多岁被贬巴蜀,反思书字绵弱、可憎,“十字中有三四差可”的事例,敬佩其老来可贵的反思与自责,感叹“生年之苦短、光阴之可贵”,立志“只要生命不息,创作不止,就不会画上一个停顿的句号”!

病弱挺立、三馀吟草、介居屈伸、不懈追求,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宛若散步,在给人阅历美和知识美的同时,沈先生战胜自我、积极乐观的强者精神,给人鼓舞和力量!

兼通兼善

沈鹏书法晚而愈妙,独步书坛,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从他的散文、随笔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古典文学功力之深.

《宏观与微观的—访苏联散记》,窃以为是一篇可以选入学生教科书的游记散文.读到动情处,使我几近落泪.此文写于1989年,一个多月的旅行中,作者选取所见、所闻、所感中与立意有关的材料,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地写成了此文.

开笔借摄影家大跨度的镜头宏观地横扫白桦林、海岸线、建筑物,简写苏联陆地的浩瀚、旷达.然后聚焦到微观近景:楼群里的男女“人体立柱”,“有半裸也有全裸,健美的身躯附着在粗大的立柱上部,对屋顶的柱子都是一种支撑的力……有一种悲壮的意味”.接着全方位简叙众多华丽、富贵的历史性宫殿,然后重点写红场北边一角的无名烈士墓:终年不息的火焰,献花致意的人流,老者、儿童、情侣,无尽无止,场景静穆肃然!二战后点燃的火焰和苏联人不轻易露笑的印象,让作者情不自禁: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的牺牲者达到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只有与苏联人亲身接触,才对战争造成的创伤谈得上切肤的感受.

起承转合中进一步引出被战火摧残的另一些地方,总能看到一片沉默中有人泣不成声:白俄罗斯共和国在卫国战争中死于炮火的人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平均每户人家“贡献”一名国殇.面对布列斯特的纪念雕塑群和八十多米高的型纪念碑,作者写下了“摩天一剑缘云上,地下群雄敢息肩”的诗句.

后半部分人物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有莫斯科汉学家诉说“二战”的猝不及防时,“深邃的大眼睛闪烁着激动的光”;有上了光荣榜的俄罗斯姑娘,工作中一人疲倦忙碌,其他人说笑谈天的情景呈现;还有陪同旅行者跑前跑后、沉默不语的尤利亚—作者对他的肖像、语言、行动、神态描写,给人印象深刻:“结实的身子,阔大的嘴轮廓分明,眼窝深陷,过早的秃顶”,“饮酒时比较沉默,口角流露出倔强的神色”,当一行者请他喝中国带去的大曲酒时,话头变多了,才简单地知道,“二战”期间,在他“刚离开襁褓的年龄,父亲和四个兄弟惨遭杀害”.

文章结尾,作者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死者与生者、有名与无名、创造与破灭不停的隐现中,又想起了那“人体立柱”,更坚信,它不应当仅仅是一种装饰.

全文立意高远,开合有度,移步换景,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尤其是宏观场景与微观个景的穿插,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细节描写的穿插,典型力量群塑与先进人物神情描写的反思—战争的创伤,不屈的精神,悲壮惶惑中给人以希望、力量与启迪.人体立柱的首尾呼应,形散而神不散,意味无穷.

阅读此文,不仅现代游记散文的许多特点和要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能领略到沈先生散文诗意美的独特魅力!

《亥年昌言》是一篇知识性强,又有生活情趣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描写.此文先从十二生肖谈起,引出猪“浑身是宝”“善莫大焉”.然后从古道今,谈天说地,说明猪是人类的朋友.接着写20世纪50年代与一农户共同生活的情景:当时住在供吃饭的一间正房,冬夜北风大作,好像觉得枕边有一种“呼哧呼哧”的声音和异味,“忍不住起床点燃油灯.一看,吃了一惊,原来是猪圈里的猪被搬到家里来了”,主人担心家里的重要财产“猪”受冻,“我倒也不觉讨厌”,时间一长,居然夜到猪的“呼哧”声才能放心入眠—多么富有诗意呀!没想到过了几天,因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能自养牲畜了,猪没了!农民一家和作者“好几天纳闷少语”.先扬后抑,对百姓的同情跃然纸上.

文中还有作者不喜欢日本老师打板学生后,居然骂学生“猪猡”的细节描写,生动之极,印象深刻.

这两篇触动心灵的散文,让我由衷赞叹沈先生的兼通兼善与人格魅力.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五处提到“兼通”“兼善”,当然,他主要是从多种书体来谈的.作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除书法技能的修炼外,还应当进一步用“兼通”“兼善”的综合素养来要求自己,在古典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方面加强修养,学会“通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兼文墨》一文中,沈先生对此作了详尽论述.这方面,沈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读集子中的文章,可以看出沈先生兼文墨,善诗词,勤观察,多思考.青少年时,能跳舞,爱唱歌,喜音乐(会几种乐器),画山水;工作后,写评论,做编辑,对抒情性的艺术情有独钟……广阔的视野,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多方面修养的融通,铸就了沈先生书法、诗词等艺术的大家风范.

思想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第12卷第9章中指出:“思想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有一名句:“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沈鹏先生在近年的学术文章中也时常提到“思想思想”,也就是对艺术本体和艺术环境约定俗成或自以为是的观念,从不人云亦云,而是进行反思,得出纯粹的思想,或引起艺术界警醒,或拨乱反正,促进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诗词和书法创作的一些时弊,沈鹏先生有许多思考后的清醒认识.在《三馀吟草》一文中,他指出“诗的格律即外部形式,有人当作‘瓶’,以为只消把‘新酒’灌进去便有了新的内容,这种基于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化的理解,引向忽视诗歌艺术的特征,忽视诗歌语言的创新意识”,旧瓶装新酒地生搬硬套,怎么能在适应和征服“规范”制约的基础上,让欣赏者惊叹语言、意境与格律、程式的浑然一体,获得真正的自由?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础,“要求气、韵、情、趣等主观因素的注入,这种注入并非‘外面’进来,而要求发自‘字形’本身,所以真正的书法是‘写’而不是‘做’出来的;同理,真正的诗是‘吟’而不是‘作’出来的”.

针对书画展只注重剪彩、致辞、送花篮甚至敲锣打鼓等表面的热闹繁荣,艺术家在频繁的展出中,一次次重复着多年来练就的一套笔墨,“甚至误以为中国书画的‘长处’在于‘可重复’”,而不明白像齐白石、黄宾虹等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画家在个性“程式”形成后,绝不满足于“重复”,而是在不断渐变,赋予新意.在《美育的渴求与纯化》一文中,作者指出:“不进则退,我以为对艺术创作来说道理相同.固守一种风格不求思变,就意味着艺术生命停滞.对美的追求,意味着对创造性劳动的追求.美育的重要使命在激发创造力.”许多书画家过早结壳,越写越俗,越写越差,原因何在,一语中的!

优秀的艺术品是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技”“艺”,而具有审美的纯粹性和长久意义.如何排除当前“急功近利”意识流行的不美现象,从艺术本体上加深认识,即使是为特定的具体任务而创作的作品,不至于因内容而“异化”其审美的永远鲜活,沈先生在20年前的这篇文章中就有精彩论述:“技、艺、道是三个相互联系的递进范畴,统一在艺术的整体之中.‘道’,应归于天下至大至广至深之理的范畴.道之于艺,意味着更高的哲学层次,美从属于道并有相对的独立性.技,相对来说便是形而下的范畴了.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包含着对技的理解,但审美的纯粹性最终摆脱‘技’,并且不仅止于‘艺’.审美从根本上说是纯粹的,具有普遍性,摆脱功利性.”

当前的艺术界,有人强调“技”,有人提倡“艺”,有人直奔“道”,静心修炼,摆脱功利诱惑的人少了.沈鹏先生对技、艺、道的阐述和理解,具有更高层次的哲学、美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作者还对艺术环境如雕塑、馆舍、建设、游览场所等只顾眼前的短期效应弊端进行剖析,呼吁人们加强美育教育,提高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始于四十》一文中,作者从纯艺术性质的角度,对习以为常的书法的形式和内容的观念进行了反思,认为把书写内容作为书法艺术的内容,很容易本末倒置.他说:“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书法家写文章、诗词,可能会受到那文章、诗词的情绪感染,并在书法中有所表现,但是文章,诗词并非书法的‘内容’.书法是‘有意味的形式’之一种,书法本体的‘内容’全部融于形式,或者说与形式合一.简捷地说,书法的形式即内容.”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书写内容好,艺术水平就高.当然“修养深厚的书法家,不会不懂得如何在创作中发挥文词的作用,使书法作品成为综合欣赏的对象,提高书法的可读性.这一点,又正好是当前书法创作的缺失.书法作品加强可读性才使得书法作为一门纯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观念,从艺术本体的高度出发,颠覆了多少年来许多人把书写内容当艺术内容的观念,而又强调了文词(书写内容)可读性作为综合欣赏对象的重要意义,可谓石破天惊,高屋建瓴!

在跋自书《前后〈赤壁赋〉》一文中,东坡千古至理名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然则作者肃然反思,“今亦有不然者矣……吾人取之一何多,用之一何竭”,而“给予江河者几”?“‘造物者之无尽藏’殆非永恒者也”,大智如东坡者岂能所料?作者跋草书也不忘启示人们保护生存环境.

书坛忧患

曾经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主席,现为名誉主席的沈鹏先生,时刻关注着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健康发展,他的许多散文、随笔和没有收入此集的诸多学术论文,从书法艺术的本体出发,把脉书坛,敢说真话,思辨性、包容性、学理性、长远性兼顾,总有一种勇于担当的忧患意识和学人风骨,让人由衷敬佩!

2000年,在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的赵朴初先生的《平常心》一文中,作者感佩赵老在1977年创办北京书学研究会时,用“书学”命名的现实意义,指出“书法组织,要把着眼点放在学术文化高度,认真地把书法当成一门学问,一种学科.如果仔细领会赵朴老的思想,我以为对我们当前书协工作的开展以至书法家的努力方向都有很多启发.书法家应是学人,书法组织要从学术文化与教育抓起”.2005年,在《追远启后》纪念启功一文中,作者强调“启功先生学术的重要成果,恰好是在逆境中,在不受人注目的寂寞无聊的景况里,在夜雨青灯下催生的”.他原本学历低,靠刻苦自学成才,又得伯乐奖掖,“我们要追远启后,为书法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开创性地工作,尽到历史的责任”.

沈鹏先生一贯主张书坛中人应该静下心来,不要急于求成.在2006年《书法的环境变化与持续发展》一文中,他强调:我确信融会贯通是学习的高境界,融会贯通才能够独辟新界,写出自己的个性.“不以固定的目光看待各家各派,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全面地、多向地接受传统的精华.”

当今书法的环境变化,使“传统书法本质高雅的一面与当代文化中大量低俗庸俗的倾向发生抵触,甚至书法自身也向低俗与庸俗靠拢”,令人担忧.沈先生认为:为了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从长计议,有所作为,在创作、史论研究、学校教育、市场流通几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尤其是当展览会成为十分重要的展示方式以后,书法点画形式感的追求将会高于精神气质的追求,书法重视刺激性不重视耐看性,直到书法原有的抽象性被片面夸张、强调直至突破文字的范畴.沈先生认为:可以出现变种、多元探索,但是不能以解体文字为代价.还要让人们提高对传统书法任何时代都有崇高意义的认识.作者指出:“书法将来无论出现怎样的多元局面,传统是颠扑不破的.我们当今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广大群众接近传统、理解传统、热爱传统,只有在这个基点上,一切的‘新’才是值得称道的……使书法在热热闹闹的同时,加强与当代先进文化的血肉联系”,又要“警惕表面的热闹竟可能成为消解书法的异化势力.我们当然反对无所作为,而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握前进的方向”.

沈鹏先生近来也指出,书法的繁荣,不是数量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繁荣和艺术一样是多元的,现在有的把繁荣量化、庸俗化了.的确如此,反思书坛,一窝蜂地为完成某种任务等的群众运动,类似于江湖杂耍,难免不削弱书法的艺术性,而沦为庸俗、异化的形式主义.

2008年,在《立足书法本体》一文中,沈鹏先生提出了“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沈鹏精英班教学方针”.他首先强调原创,但是不脱离传统,而是在深入继承全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任务是从多方面启发每个创作者潜在的创造能力”.作者深刻阐述了“原创”的书法本体价值和意义.

因此并不是凡“新”都好,是时髦货色都好,简单求新求奇会流于浅薄和庸俗化.在《〈沈鹏书画谈〉后记》一文中指出,艺术作品仅有少数人喜爱,一时不被重视很正常,如果用谁也不懂的语言还美其名曰“超前意识”,只能是掩饰其空虚贫乏.“真正称得上智慧结晶者不会被淹没.”

针对多年来书画评论吹捧之风盛行,严重误导 读者和影响书画艺术健康发展的现状,沈先生多次指出:评论褒扬而非溢美,针砭而不泄私愤.热爱艺术,所以亲近体察;冷静审视,终于保持应有的距离.评论者寓炽热的感情于冷静的理智之中……“批评”则更具有严峻的、犀利的性质.为了发展艺术,我们需要评论,更要呼唤严肃的批评.

对于书法热的展览评奖,沈先生在集子里以及近期的访谈中指出:我并不主张单从“奖”看一个人的成绩,还要看实际的高度.不要过分看重各种评奖,真正好的东西不是靠评委“评”出来的,何况评选中难免掺杂各种因素,有几个大作家、大诗人是科举成名的?这种思想后的思想,对于一些“唯奖是瞻”的简单化“行政”风气,应当有所警示.

在2006年中国书法家协会贯彻《中国书法发展纲要》会上,沈先生说:“对书法界的事,我想的比较多的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时刻考虑到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繁荣书法就可能不是表层的、片面的、一时的”.“我们比较容易看到其中的前一个方面(硬件、普及、眼前)……比较容易忽略而又比较难做到的是相对应的另一方面(软件、提高、长远).它更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思虑通审,照应全局.”为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沈先生可谓呕心沥血,勇于担当!

桃李正酣

“一叶落知天地秋,萍踪漫与晚霞游.立身乱石清溪过,仰首微云往事稠.”这是沈鹏先生2014年83岁生日时写的一首诗中的四句.他出生于1931年9月日本侵华、山河破碎的年代,幼年先后就读于城南小学(外祖父创办本地第一所小学)、南菁中学(外叔祖曾任校长),15岁时发起创办文学刊物《曙光》并任主编,17岁赴江西入大学读文学,后北上北京新闻学校转学新闻,19岁起于人民美术出版社长年从事美术出版工作,40岁以后投入诗词、书法创作……不断攀登,卓然大家.诗人把自己比作一片落叶飘于乱世,萍踪飘忽不定;还经常由于体弱多病,像个瘦弱的“小老汉”,随时都会倒下,因此看到晚霞就会百感交集,一直有一种战胜自身的危机感;好在立身乱石有清流滋养,从小向清末举人章松庵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了书画、诗词的兴趣,中学、大学不懈追求……水流千转,如今耄耋之年,飘足北地,仰望微云点缀的天心圆月,青春如昨,往事劳劳,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沈鹏先生的诗感情真挚、内蕴丰富,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一叶”的情境构成的诗意有一种纯真的情愫美,在《沈鹏书画谈》后记中他认为“生活与艺术都是美的、诗化的存在”,“艺术家,随时随处都应当过着艺术的生活”,“‘诗意’应是诗人生活的全部”(《“意”无穷尽》).

除“外出”有诗写,沈先生“居家”也能写出意想不到的好诗,在《始于四十》一文中,作者写道:“如果不是住在比较简陋的居民楼,又如果不是在周围嘈杂的环境里,我可能写不出‘汽车深巷鸣金笛,宠物高楼搭电梯’‘旧事烟云浓墨画,新楼霄汉黯青天’‘大道虽然直如发,万车挡住一车行’这类诗句.”

还有“门铃无计可催眠.过了冬天,又有春天”.作者本来是有感登门者络绎不绝而发的可笑的牢骚,我们读后,多么亲切,多么幽默,多么赋有现代生活的诗意呀!

在《“诗意”一以贯之》中,他强调:诗书画结合的灵魂,即“诗意”.齐白石的《不倒翁》《算盘图》,无论题写的是诗还是散文,都饱含着诗意,都超出了图画的“象内”之旨,然而那“象外”的意蕴就从作者心里流到笔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诗的语言与书法的汉字相似,都是有“镣铐”而又不屈从于“镣铐”的艺术,都是抒情性强而又讲究节奏变化的艺术,诗词与书法结合又具备了综合性的欣赏趣味.在三十多年前的《转益多师》一文中,沈先生进一步提出了“书法中可以有诗意”的想法,认为从事书法的人,多读诗词不应当仅仅是为了增添一些书写的素材,应是为了深化艺术境界.“画中可以有诗,书法中是不是也可以有诗意呢?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是肯定的.”为了论证和发挥,沈先生在书法尤其是草书领域,遵循本体规律,多方面继承探索,将“一画”中一波三折的原理扩展至整个创作的理念中,在讲究节律变化、诗性书写上,融古开今,独树一帜,晚而愈妙,跳出了许多书家初具个性后,“程式”书写、惯性书写、满纸习气、缺少变化和境界的泥淖,闯出了一条勇攀高峰的人迹罕至之路,成为继赵朴初、启功之后社会公认的当代学者型书坛大家,并且培养了许多老中青书法人才,桃李满天下.

作为江阴游子的沈鹏先生,不懈的奋斗和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家乡要在他少年时上学的南菁中学,给他建“沈鹏艺术馆”时,他感慨万千,将自己的许多书法精品、艺术收藏品,以及书法、诗词、文集和几千册图书慷慨地捐给了家乡.沈鹏先生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加慈善活动、荣获了“爱心大使”“中国十大慈善家”等称号.

2011年4月,在“沈鹏艺术馆”开馆仪式上,沈先生以《桃李正酣》为题作的演讲,感情真挚,听众动容!此文收入集子并作书名.他围绕“教我如何不想她”“澄江福地”“幸福江阴”三方面内容,通过回忆少年时代的战乱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没有从长辈那里听说江阴好,南菁中学的许多师长使自己文艺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等,对比现在的江阴奋起直追,荣获“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等巨大变化,感慨“做江阴人值得自豪”!演讲中,谈到少年时代的南菁中学,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催人奋进.如:学校举办课余书画展览,从没用过宣纸的沈先生,经济拮据,江阴没有宣纸,托人从上海购买了一张,“以虔诚的心情作了一幅山水画,终于悬挂展出,满足了少年的发表欲”.后来才知道,自己用的不是真的宣纸,比毛边纸稍好一些.少年时代的那份真诚、追求,充满着温馨、憧憬;人到老年的那份喜悦、欣慰,饱含着感激、奉献.

现在建校135年的南菁中学,规模大,环境好,教学理念、人文精神,代代相承,桃李满天下.沈鹏先生感到十分欣慰,他说:“人到老年,日照的身影越长,心离故乡越近.古人有数不清的思乡之作,绝大部分免不了忧伤,然而我想到了两句唐人的诗‘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远远想着故乡的道路,却喜桃花、李花正开得茂盛.”诗意的演讲激动人心,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沈鹏写七律祝贺母校,由校友著名作曲家曹鹏作曲,成为南菁中学第二校歌.

读《桃李正酣》散文、随笔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诉说着作者真诚的心里话,对全面了解和研究沈鹏先生大有裨益.在增长知识、有所开悟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多方面的修养以及使命感、正能量,成就了沈鹏先生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更会看到一个多面的、真实的、对生活与艺术有着执着诗意追求和哲理思索的沈鹏先生.沈鹏先生不愧为书坛有担当的领航者和思想者,他的战胜自己、兼通兼善、思想思想、书坛忧患、勇攀高峰、兼济天下等为艺境界,在《桃李正酣》这本集子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精神印记,既启迪思想,又温润心灵.

诗意是沈鹏先生艺术人生得以慰藉的一股清流.他最敬佩乡贤奇人晴山堂徐霞客,2017年86岁时,他创作了草书自作长诗《徐霞客歌》23条屏,可谓诗书“双璧”之作.首站在家乡江阴展出,后沿着徐霞客当年游历的足迹,全国巡展,弘扬霞客精神,惠泽九州观众.《桃李正酣》之时,学习恩师沈先生,文尾贺诗一首:

鹏游艺苑湛天机,道骨仙风老更奇.

最识晴山桃李艳,晚霞乡陌两依依.

责任编辑:刘光

艺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艺术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艺术当代杂志

2、艺术科技杂志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