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波特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比尔波特:如隐士般潜入中国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比尔波特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比尔波特:如隐士般潜入中国

一年前的5月,美国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和两个朋友开始了苏轼和陶诗的追溯之旅,从常州南下惠州,再远赴海南,这是苏轼的南贬路线.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苏轼向往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写了一首首诗来唱和陶渊明的诗,展开了跨越七百年的精神对话.

最后,比尔·波特再返回江西,来到庐山脚下陶渊明的归隐之地,站在一座陶渊明的墓前,他斟上了三杯东坡酒,一杯自斟,一杯敬苏轼,一杯敬陶渊明.他还念了一首苏轼的《和陶饮酒》助兴:“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未来宁生计,既往复何言.”

比尔·波特把这段旅行写成了新书《一念桃花源》,这是他关于中国的第八本书.1989年,他第一次来到大陆,去终南山上寻访了一群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士,写成了第一本书《空谷幽兰》.自2001年中文版推出以后,这本书成了很多人在红尘颠簸中向往的一片幽静.终南山上的隐士也越来越多.

三十年里,比尔·波特的头发日渐稀疏,但一把胡子依然丰茂,他的脚步也不曾停下.

2011年,他拜访了45位中国诗人的墓地或故居.“这些诗人都是我的亲戚,因为我认识他们的心.”

从世俗的成功意义上来看,放弃仕途,选择隐居种田的陶渊明或许是失败的,但比尔·波特说,“如果我可以选择一种生活,我会选择陶渊明的”.

他成长于美国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靠经营连锁酒店发家,经常邀请有名的政治人物、娱乐明星来家里做客.但他却厌恶这种生活,将家里的佣人视为最好的朋友,觉得只有“朴素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岁的时候,他就清楚自己以后“不要走有钱的路,要走有意思的路”.

后来,父亲破产了,比尔·波特却很高兴,但依然不知道要怎么过一辈子.最后,他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为了拿奖学金,他选择额外学一门“冷门”的语言 Chinese(中文).两个月后,他被录取了.

比尔·波特的志愿不是乱填的.“我从小已经看破红尘,但我不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他20多年.彼时,他刚看完英国哲学家艾伦·瓦茨的《禅宗之道》,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能用来度过一辈子的事物——禅宗.自此,他与中国文化开始结缘.

偶然地,比尔·波特认识了纽约唐人街上的老和尚寿治.这位出家人带着他打坐、念经、去乡下的道场体验禅的生活.他开始在继续学业与专心修禅这两条道路上摇摆.

一年后,一位同学从台湾的佛光山回来告知比尔·波特可以写信联系去过寺庙生活.他答应了——“读书真的没有意思,人活一辈子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972年,拿着飞往台湾的机票和200美金,比尔·波特开始寻找他人生的目标.佛光山坐落于台湾高雄,自修建起便是信众众多的佛教圣地.每天凌晨4点半,他起床、洗脸,半小时后去佛堂念经,接着吃早饭、扫地.8点,比尔·波特要到山上的佛教大学上4小时的课,学习佛教知识.午休后,他还要提着水泥去修葺庙堂.下午4点到5点,与星云法师打篮球.接着是6点半的晚课,直到8点,一天结束.

后来,因缘际会下,比尔·波特辗转于海明寺等地,其中有14年都是在如今划入“阳明山国家公园”的竹子湖农村里的一间小屋度过的.“我虽然没有耕作或酿酒,但总觉得陶渊明就住在邻舍,却不知道他缺少米酒的时候为什么不来敲我的门.”

对他来说,陶渊明依然是望尘莫及的,但他仍想像陶渊明那样走在“受苦”的路上.

在他看来,陶渊明就是个很朴素的人.“他不是住在山里面的隐士,他住在乡下,但也是个隐士.他最可贵的是他愿意受苦.他不愿意做官,就是要过这样子的生活.”

他说起陶渊明的一个故事:住在东林寺的一位法师建立了白莲社,邀请陶渊明参加,说跟他们在一块儿念佛可以升天到极乐世界,可是陶渊明拒绝了,说:“不要了,我喜欢喝酒.”

平常,在西雅图那个小乡村的家里,他延续着寺庙生活的作息,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然后打坐一个小时,接着喝茶、翻译诗歌和佛经,晚上9点前睡觉.每天,他都要喝上10壶茶,早上5泡绿茶,下午5泡乌龙茶.比尔·波特曾说,“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不外出吃饭,不看电影,不去别人家做客”,如隐士一般.

(摘自《看天下》杨建伟)

比尔波特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比尔波特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比尔波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