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类论文范文素材 与基于协同理念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路径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基于协同理念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路径

摘 要:文章通过运用网络调查、文献收集、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归纳了3 种国内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路径,包括校企“双主体”办学、校企共建项目研发中心、校企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并针对每条路径结合8 个校企合作案例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的异同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合作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8.0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8—0113—04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局限于简单的实习或者就业合作,缺乏创新性的深度合作.2012 年,国家财政部与教育部出台了“2011 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其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围绕国计民生、科技前沿以及国家战略,融合创新资源与团队,构建多元化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人才活力的释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结合地方产业经济特色和社会需求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几年,我国学者开展了一些关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张荣胜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合作教学、协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及组建政产学研联盟模式[2].王志国探讨了校企协同创新的自组织形式与演化机理[3].孙兵以科技创新与战略协同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并结合利益关联、产品研发、政策引导等措施提出了实施途径[4].刘杰等就如何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运行机制,维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供需上的平衡进行了探究[5].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围绕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机制与平台建设的研究较多,然而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索校企协同创新实现路径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径,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相关理论

(一)协同创新

“协同”是由多个不同性质的主体,通过协调配合共同实现同一工作目标的过程.“创新”则是指多种资源或生产要素不断整合,最终产生价值的复杂过程,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协同.“协同创新”是一种达到创新的组织形式,需要多主体通过协作、沟通,充分共享技术、人才、资本等活力要素,从而形成有序化的创新组织.这一组织应具备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6].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协同创新涉及人才培养、资源优化集成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从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角度出发,为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迎合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双方资源共享,注重人才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主体与环境的双元性,人才培养的主体不仅局限于高校,而是与企业的联合,因而构成了学术与实践的双重教育环境;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教师、工程师等多重身份于一体,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三是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校企合作可以使得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需要、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及时传递至高校,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教育中走在时代前列.

(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径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产实践,有时又会迫于政策压力开展形式上的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常把教育归责于学校自身,仅仅将校企合作理解为面向其输送实习及就业人才.诸多企业对合作教育认识不够,缺乏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甚至将对学生的培训视为负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和系统平台.多数的合作只是处在基本人才输送、订单式培养和教师互聘阶段,难以实现双方的有机结合,更无法达到教育目标与预期效果.因此,新时期的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协同创新理念基础之上.遵循校企合作“边学边做”的本质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集成高校的教学、信息与人才资源,企业的技术与设施资源,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协作开展科技创新.

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径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双主体”办学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必须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实施“双主体”办学路径.首先,在教育环境建设方面,应由高校负责场地管理,企业出资赞助,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场所开展;其次,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应由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置,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材选用、实践环节等等.除了参与方案制定外,校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均须全程参与,直至学生参与工作后的人才质量评价.再者,在管理方面实行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模式,校方派出院长与书记负责教学管理和思政教育,企业则派出执行院长或导师负责企业文化引进;最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同时聘用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担任学生以及企业初级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实现知识共享.“双主体”办学路径使得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7].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项目研发中心

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项目研发中心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佳途径.高校在信息聚集、知识创新和科技研究方面的人才与资源优势,加上企业对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需求的精准掌握,成为了双方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就具体项目共同组建研发团队,投入优质的资源,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通过有序化管理,共同研究项目解决方案,突破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施,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融入工程师、同事、研究者队伍之中,参与项目方案制定、技术攻关以及实施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共建项目研发中心,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上的智力支撑,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需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比如创客空间等.在基地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要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法规、管理思想,还要结合不同专业模拟企业综合实训,通过沙盘作业进行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管理与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其次,校企可以合作建设创业孵化平台,以创新性项目为主体,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在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在此过程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创业大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企业则负责提供实际创业环境的参观,邀请行业精英进行创业心得交流.共建创业基地的校企合作路径对于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校企实施“双主体”办学典型案例

(一)美国雷恩社区学院

校企“双主体”办学在美国称为“合作教育”,其中社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卓有成效.雷恩社区学院在成立之初,便是由居民决定.学院以满足行业和社区需求为办学目标,与各类大中小企业合作办学.学院领导层由社会各行业领军人物组成,负责教学方针的制定、行政管理、财务预算的审议等.教师分为专职和两类,教师大多为企业一线工程师,他们与大学教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在专业设置方面,雷恩社区学院以区域人才市场特点为依据,比如学院与医疗企业合作,开设了健康信息管理、物理理疗师助手等专业[8].在教学场所设置上,雷恩社区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取不固定模式.如学院与尤金机场公司合作,对飞行和维修专业的学生进行机场实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除了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教育之外,学院也会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知识咨询和员工培训服务.

(二)岭南中兴通讯3G学院

国内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双主体”办学的典型案例为岭南中兴通讯3G学院,是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 年联合开办的,着重培养通信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该学院针对3G技术的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积累经验,并为他们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从而实现行业与教育的无缝衔接.3G学院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与合作就业为宗旨,设置最前沿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最先进的培训设施.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围绕3G核心技术,开设IP 原理、交换原理和移动通讯原理等基础课程,并进行技术拓展,向未来职业发展靠拢.在培训设施方面,3G学院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又组建了诸多实验室,包括光传输系统实验室、数据通信系统实验室、电信电信工程实训室等等.

(三)国内外“双主体”办学路径的对比分析

“双主体”办学,国外体现为“一校一企”、“一校多企”,甚至是“多校多企”的联合办学模式,各个教学环节面向多元主体,分工更加明确,合作更密切和顺畅.相比之下,国内校企“双主体”办学存在局限性,大多数的高职学校仍以“一校一企”为主,需要拓宽协同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国内部分校企共建第三方院校的做法较为新颖,有助于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值得相关兄弟院校借鉴学习.

四、校企共建项目研发中心典型案例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或称为教学企业)是以学校为单位,在原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融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所开办的,并集生产、教学和研究为一体.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和研发,可以帮助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基于该教学工厂,学院的电子工程、信息科学和生物医疗等院系与科技园联合建设实验室、各专业技术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比如机器人与自动化中心、生物医疗工程中心、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等[9].学院任教的老师定期轮换至科技园参与具体的项目研发,包括科研项目和企业项目.大三的学生须到教学工厂进行实习,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开发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使得他们提前体验工作环境,提高职场适应能力.

(二)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研发中心

国内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奕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薄膜等高科技材料研发中心,双方在共同研制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同时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生产力.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真空镀膜、光谱仪、磁场仪等高端设备,并划分了诸多实验室,使学生参与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0].在教师科研方面,研发中心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同时也为他们搭建了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科研的平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材料研发中心不仅服务于学生项目实习、教师科学研究和公司生产经营,反过来也会指导机械工程类专业前沿课程设置,比如市场上主流的热处理工艺、新材料,以及它们的研制方向等内容纳入课程,并不断更新与完善教学体系.

(三)国内外校企共建项目研发中心路径对比分析

在校企共建项目研发中心方面,国外院校以各院系专业为导向,联合不同性质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既促进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生产能力,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互补;国内院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时大多迎合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使教师与学生参与其中,虽然有助于锻炼个体研发技能,提高企业生产力,然而对院校整体作用较小.

五、校企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典型案例

(一)美国福赛大学和百森商学院

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普遍存在于职业院校和社区学院,综合性高校也极为重视.福赛大学是世界知名的专门培养媒体、艺术和娱乐行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它通过与美国Youtube 最大的视频提供商Maker Studio 合作,创建了创客空间,主要为学生提供制作技巧和数字视频,使他们发挥专业创造力与想象力,并参与真实的艺术创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世界创业教育的领导者百森商学院设有“创业名人堂”,是形成创业教育的校外网络.学院定期举办的“创业交流大会”则是诸多成功企业家交流和传授经验的良好平台,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创业案例.根据对企业的深度剖析,学院设置了管理实战模拟课程,涵盖了行业竞争情报分析、战略决策、团队合作等经营技巧,通过实战演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与素养.

(二)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基地

国内广东省一些高职院校较为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从康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依托公司在食用菌研发、种植、加工、配送、出口等业务的基础上为学生打造了互联网双创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网站日常运营、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对他们进行精准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则与广州市茂名商会、广东万讯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该基地致力于打造“互联网+创客+社区”的三合一平台,集高职学生创业指导、创业集训、投资孵化、项目对接、公司注册、管理、营销等功能于一体.学校会定期举办创业大赛和创业课程讲授,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企业则会为学生提供实体经营店,以帮助学生打破创业困境.

(三)国内外校企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路径的对比分析

在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方面,国内外院校均向“互联网+创客”模式靠拢,但相比之下国外创客空间无论是在项目孵化、3D打印等技术支撑,还是实战沙盘模拟等方面都较为先进.国内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创客空间及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近几年才刚刚起步,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创客教育和创业教育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平台的打造还需不断完善.

六、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剖析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三种典型路径,主要包括校企“双主体”办学、校企共建项目研发中心、校企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三条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的三种典型路径归纳了几种国内外校企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并对比分析了双方的异同点.

本文的研究对了解国内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现状,拓宽校企合作路径,加深校企融合,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4-05-04)[2017-04-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2011jh/201205/t20120504_172764.html.

[2]张荣胜.校企协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7).

[3]王志国.合作·博弈·协同: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4]孙兵.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9).

[5]刘杰,邝卫华.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

[6]官海滨,武德昆,王兴起.基于“2011计划”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改进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3(04).

[7]吴建新,欧阳河.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理论与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6).

[8]杨靖.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启示——以雷恩社区学院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9]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基于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0]徐汇音.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提升学院产学研水平[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

高职院校论文范文结:

关于高职院校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高职院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