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中耳根治术后不干耳原因分析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该文是关于原因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中耳根治术后不干耳原因分析

中耳根治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手术,其目的主要是清除病灶、消除炎症及流脓,预防和治疗颅内外的并发症,但耳部术后仍存在术后在流脓不干耳的问题.本文对2006年5 月至2016 年5 月在我院或外院行中耳根治术.术后不干耳的28 例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28 例患者胆质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2 例,慢性肉芽型9 例,单纯性中耳炎7 例.男性12 例,女性16 例.年龄19-78 岁,平均48.5 岁.有反复流脓时,有中耳根治术史,不干耳时间大于6 个月以上,检查可见外耳道被肉芽塞满,瘢痕形成这外耳道狭窄6 例,乳突腔耳道脓痂聚10例(伴霉菌生长3 例),耳道后壁高3 例,鼓窦口狭窄2 例,术腔满是胆质瘤质和肉芽4 例,面神经嵴过高2 例,咽鼓管病变1 例.

2.讨论 中耳根治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病灶,并使鼓室、鼓窦及乳突腔与外耳道相通,形成一个共同的腔道.这样既可以彻底清除中耳腔内的病灶.亦可有利于通畅引流.

2.1 术者对中耳腔的解剖关系不够熟练基本功欠佳,易导致病灶清除不彻底.分析病灶残留的部位多在鼓窦入口、面神经,乙状窦迷路等重要器官附近.如后鼓室、上鼓室、前上鼓室、乳突尖、面神经隐窝处等遗留病灶.后鼓室与面神经的关系密切,有时深入面神经后方,此处容易残留病灶.本组病灶残留情况以及后鼓室和前上鼓室居多,术者对解剖不熟悉,害怕术后发生并发症而不敢彻底清除病灶,是术后不干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后鼓室因位于面神经深部,难以探查.实践证明该处遗留病变是最多的地方,在清理后鼓室病变时,只有削低面神经嵴,磨除后鼓室外侧壁,才能充分开放后鼓室,同时注意保护面神经.在气化型和板障型乳突面神经周围,窦脑膜角和乳突尖部难以清除干净,必须清除干净是乳突腔达到骨骼化或成轮廓化.

中耳手术常规开放后鼓室有利于清理隐匿的病灶和引流通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修地面神经嵴,最终提高术后干耳率.上鼓室外侧壁开放不全,是不干的原因之一.上鼓室胆质瘤和炎性肉芽包裹残存并包裹听小骨,使上鼓室与中鼓室通路狭窄,引流不畅,因此在存在有上鼓室病灶,在不能行听力重建的情况下,手术应该将上鼓室与中鼓室外侧壁完全去除,使鼓室盖和鼓窦盖连成一个连续骨板,彻底清除上鼓室病变组织

2.2 引流不畅 面神经嵴过高是导致引流不畅的因素之一,本组面神经嵴过高,主要影响术腔通气引流和术后换药与术后观察.面神经嵴适宜的高度是其内侧段稍高于外半规管隆凸及砧骨窝,外端削至与外耳道下壁平行

2.3 术后未定期清理术腔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是一个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过程.术后正确和及时的换药也是影响手术后干耳率的重要因素.术后正常外耳道及鼓膜结构遭破坏,术腔自洁能力减弱,乳突腔再生上皮无此功能.上皮脱落堆积影响通气,细菌滋生,化脓感染,真菌感染.如果换药不当没有撑大外耳道口致外耳道口狭窄.医生必须有足够的责任心,仔细换药,并嘱患者定期复查清理术腔.将术腔病变消除在萌芽状态.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现术腔内有感染、小肉芽增生等病变,及时换药治疗病变会变很快消除.消除,否则病变将继续发展,肉芽将会继续生长而逐步充填术腔,甚至造患者二次手术之苦.

2.4 咽鼓管被进行处理 经典的乳突根治术几乎全部搔刮咽鼓管.目前随着鼓室成形技术的广泛开展,除内耳功能完全丧失者,咽鼓管一般不予搔搜刮,但临床发现一些患者因上呼吸道或鼻腔,鼻咽存在病变,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时,乳突根治强,长期不得耳,因此对乳突根治术后.应注意呼吸到鼻腔咽鼻咽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术中对咽鼓管进行相应的处理,

能提高术后的干耳率

综上所述,病灶清除不彻底,和术腔引流不畅是引起不干耳的两大主要因素,只要术者能够做到术前全面仔细地检查,熟悉解剖结构及标志,遵守手术操作规则.掌握手术技巧,彻底清除病灶病灶保证好保证良好的引流,有一个宽敞的外耳道口.术后精心换药,定期复查,必要时取分泌物做药敏培养以针对性用药,中耳术后不耳的发生率将会明显降低

原因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原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原因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