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叶广岑小说的戏曲叙事特征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戏曲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叶广岑小说的戏曲叙事特征

张虹 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叶广岑小说中戏曲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了戏曲程式和小说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戏曲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转换特征及其作用.

关键词:叶广岑小说;戏曲叙事;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4-02

叶广岑是满族作家,在她的小说中,对人生命运、家乡兴衰以及世事的变迁,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她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或者艺术上,都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叶广岑,历来的文学批评家关注较多,大多从她小说中的历史主题、家族题材、动物叙事等宏观的视野来进行评论.此外,叶广岑的小说还有其他鲜明的特点,如戏曲叙事,这一特色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叶广岑小说戏曲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高明的叙事艺术并不是平铺直叙地描述,而是把叙事渗透于每个词语、每一种语境之中.这样的叙事,既要把意义表达出来,又要蕴含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作为独特的意象,恰当而有深意地隐现于文章各个角落,发挥着精神表达和意义提示的作用[1].所谓戏曲意象,指的是作者通过人物对故事的阐述,以及这种阐述在观众心中引发的思维波澜,交织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旨趣.它主要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实现.

(一)戏曲意象的隐喻特征

通过形象的语境和语言,表达文本之外的不易说、不可说的意义,即为小说叙事的隐喻.作家运用戏曲元素,其目的通过并不是表现戏曲艺术,而是把戏曲元素作为一种手段,借以表达超出文本表达能力之外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境况.在叙述语言的运用上,不是直白地表达情感、展示现实社会,而是通过隐喻的叙事方式艺术地进行呈现.此种方式是叶广岑在运用较多的手法,其功用重要的一方面是强化了作品的互文功能.如在《状元媒》这篇小说中,叶广岑运用了戏曲中状元做媒这个事例,将其与现实中父母婚姻进行照应.在叙事中,故事场景不断地在戏曲故事和现实情节之间进行转换,以看似淡定平静的语态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使状元媒的故事极具隐喻色彩.在《拾玉镯》中,作者把戏曲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同名人物进行比照.戏曲中的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都以一镯定情、一镯相托.可是,戏曲中的人物可爱娇俏,小说中的人物却泼辣彪悍.人物之间的对比成为叙事的线索,使文章波澜激荡,多有深意.

(二)戏曲意象的象征作用

小说运用戏剧意象,那么戏剧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意义便发生了变化,其内涵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如在《盗御马》表现了乡下的知青生活,主人公和朋友们同吃住,同劳动,同“使坏”,通过故事的描述表现出真挚的友情.《盗御马》的戏曲元素便成为情感发展的催化剂.在小说中,作者引用了窦尔敦的唱词,营造出宏大的气魄,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朋友间的豪侠之气.另外,在叙事中,作者在多处都引用了戏曲中的唱词,用以渲染小说的气氛.如在描述队长婚宴时,主人公就想起了戏曲《盗御马》中的吃肉喝酒的场景,用以衬托此时兄弟的豪侠之情.总之,小说在多个场景运用戏曲元素,都要在兄弟们悲欢离合的紧要关头,戏曲元素都进一步深化了兄弟间亲密、真挚、难忘的情怀.无疑,作品把戏曲元素的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

二、戏曲程式和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

在戏曲中,每一个道具、行头、动作、脸谱等都有着固定模式,这些模式构成了戏曲的程式.因此,程式是戏曲重要的艺术特征.程式使戏曲叙事有了特定的指向性,使戏曲按照观众的艺术心理期待发展情节.小说中运用戏曲的程式手法,使小说叙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也使读者产生了一种艺术融合的审美愉悦.

(一)戏曲程式结构

叶广岑在小说创作中,关于借用戏曲冲突,将其与作品中的情节推进进行有机融合,使其叙事张弛有度,有虚有实,点染得当,人物和故事互为助因,互相映衬,是戏曲艺术手法在小说叙事艺术中的科学运用.叶广岑的小说有很多以戏曲名为名,在题记中着重介绍戏曲内容.这样的程式借鉴了古代话本中的入话艺术,它有利于调动读者兴趣,使读者沉湎其中.这种程式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民族色彩,读来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逍遥津》中,作者开题中引用了汉献帝的一段唱,表现了汉献帝对奸佞当前、江山不保的悲愤之情.这种情感的渲染,与春雨在敌人的欺压之下忍气吞声的艰难悲凄之境相映衬,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在《三击掌》中,作者在开篇时对戏曲《三击掌》中父女反目的故事梗概进行了介绍.在小说的故事中,叙述了一对父子由于观念的不同而断绝关系的情节,这与戏曲中的故事相互映衬.由此可知,借用戏曲中的程度结构,能够引发读者阅读的愿望,为全文叙事铺垫了基调.同时,戏曲与现实、过往与当前相互穿插,使读者置身于似梦似幻之间,古今穿越之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戏曲的线索的特征

叶广岑小说中的戏曲叙事,发挥着贯通文脉、推动情节发挥的作用.如《拾玉镯》,主人公和赫兔兔见面,主人主看到了赫兔兔的玉镯,使他回忆起了与好友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和戏曲的叙事结构相同,都是因一个玉镯起兴了叙事.在小说的后文,玉镯也发挥了疏通引导的作用.主人公出生的时候,是一个镯子把主人公和好友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后,镯子作为一个信物,又引发了后来的故事.

在戏曲中,傅鹏和孙玉娇相互倾心,一个玉镯把二人紧紧地联系起来.在小说中,赫鸿轩与孙玉娇也是自由恋爱,但是为二人牵线搭建的在戏曲中是刘媒婆,小说中撮合二人的是主人公的朋友五哥.小说叙述到此,将镜头对准了五哥.五哥经历非常丰富而坎坷,留过洋、入过党、赌过钱、嫖过娼,败过家,但是,他又特别注重江湖义气,朋友众多,其中之一便是赫鸿轩.小说在描写赫鸿轩与孙玉娇的定情场景时,表面上表现了二人的眉目传情,侧面则表现了五哥性格的另一面,即细腻的情感与人性的善良,这也为后文中赫鸿轩在五哥去世后的行为做好了铺垫.

在小说中,一只玉镯开启了故事,又结束了故事.在故事发展中,玉镯无所不在,它将主人公和朋友们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玉镯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线索作用.这与戏曲中玉镯的作用异曲同工.在小说叙事中,戏曲和小说故事的推动相互交叉,戏曲与小说相互交错,回忆与现实跳进跳出,使故事显得瑰丽多彩.

三、戏曲与小说在叙事上的置换

在小说叙事中,作者总要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开展艺术性的叙述,而不是平铺直叙,这正是小说叙事的魅力之所在.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叙事的视角.小说的叙事视角,指的是作者陈述故事的角度、眼光与情感态度,这个视角是把创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的纽带,通过创造性的视角,作者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在这种创造性视角下,读者通过阅读进行再创作,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2].在叶广岑的小说中,她通过戏曲视角来审视社会、现实与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第一人称的视角

叶广岑在小说叙事中较多运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相隔离,有利于读者深度融入到人物之中.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的身份重合,通过情感的表露、行为与对话,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这种叙事的视角可以使作者通过人物自由地表达思维情感,也有利于赢得读者的心理认同,从而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如《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里,作者以一个小格格的身份介入到故事中,以孩童的视角观察事件发展.小说《采桑子?醉也无聊》里,作者的叙事视角又从孩童置换到了成年时期,在儿时的回忆中添加了追叙的语言[3].

可以看出,叶广岑在小说叙事中,“我”既是叙述的主体,叙述的视角是全方位的;同时,“我”又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作者叙事的视野受到人物的限制.在作品中作者不断进行角色的转换,使这一限制被打破.但是,这种叙事视角在具备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对作品力度的延伸形成了制约,人物活动所不及之处就成为文本呈现的死角.作者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特意运用了戏曲的表达方式,希望通过戏曲的客观视角来完成作品的整体结构.

在《逍遥津》中,作者通过戏曲视角切入到文本叙事中.作品中,受人物制约而无法完成的表达,都通过运用戏曲元素来完成,如作品中引用的唱段或唱词.戏曲《逍遥津》是一出悲剧,其中的皇帝在奸臣的逼迫下束手无策,只能不停地抱怨.与戏曲中这一人物相对应的,是小说中的人物七舅爷,七舅爷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后来却落魄潦倒.作者让这一人物唱出戏曲中皇帝的唱词,就是通过戏剧元素来隐喻七舅爷的处境,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贵族阶级的失落,也表现了作者依恋与批判相交织的复杂心态.

(二)平民意识

叶广岑虽为皇室后裔,但她从小家庭没落,生活于普通市民之中,饱尝了酸甜苦辣,也积累了对平民的相互情感.因此,在她的小说中,很少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以及规模宏大的叙事,而是到处充满了平民意识.这种叙事的视角与方式,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把戏曲元素融入到小说作品中,是其平民意识的重要体现方式.在叶广岑生活的年代,戏曲已经大众化、市井化,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已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小说作品中穿插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曲元素,使作品泛着温情的光辉,同时也营造了一种人生如戏的沧桑之感.同时,这种叙事的视角打开了一个窗口,为读者展现了平民阶层的现实生活画面.

结语:

叶广岑把戏曲艺术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丰富了小说叙事的结构,使小说的更具艺术光彩,成为叶广岑小说的鲜明特征.戏曲元素在叶广岑小说中的运用,不仅是艺术上的创新,它寄托了对家族、家庭、家人的追思,也传统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戏曲叙事与小说叙事交融在一起,给读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它既发挥了推动和提示情节发展、完善故事结构的作用,又衬托和隐喻着人物命运,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还渲染了历史沧桑的悲凉之情.

参考文献:

[1]孙燕.从小说叙事到影视叙事[J].电影文学,2010,(14):6-7.

[2]刘纯.看《中国作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59-60.

[3]黄霞.没落贵胄家族文化的坚守者、寻回者与出逃者——《采桑子》中格格形象及其命运分析[J].理论观察,2009,(6):125-126.

戏曲论文范文结:

适合戏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戏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