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析类论文范文例文 跟谢德林《波谢洪尼耶遗风》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浅析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谢德林《波谢洪尼耶遗风》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基金项目:2019 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萨尔蒂科夫- 谢德林作品中的‘伊索式语言’表现手法研究”(编号2019-ZDJH-488)阶段性成果.

摘 要:《波谢洪尼耶遗风》是米? 叶?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一部描写地主庄园生活风貌的短篇故事集.通过本文对谢德林这部作品内容及语言手段的分析,以使读者理解谢氏讽刺作品的内涵及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谢德林;《波谢洪尼耶遗风》;讽刺

[ 中图分类号] :I1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5-128-02

《波谢洪尼耶遗风》是米? 叶? 萨尔蒂科夫- 谢德林的最后一部力作,是一部批判力量极强的反农奴制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诞生于沙皇俄国黑暗统治达到巅峰的19 世纪80 年代.此时的俄罗斯虽已完成农奴制改革,但农民正经受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双重盘剥,生存状态每况愈下.谢德林认为有必要帮助人们回顾历史,让其睁开双眼认清当下社会现实的本质.进而创作了这部描写19 世纪40、50 年代农奴制鼎盛时期地主庄园生活风貌的短篇故事集.

《波谢洪尼耶遗风》由31 个篇章组成,每一章独立成篇,互相之间无情节联系.然而,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有一个隐形的主人公存在于这31 篇文章中——农奴制本身.文中所写的各式地主、各样奴隶都是农奴制度的衍生物,作家通过对衍生物的外在描写,帮助读者体会农奴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内在影响作用.如果说这31 篇文章中暗含一个共同的线索,那就是在农奴制统治下发生在“波谢洪尼耶”的“遗风”.何谓“波谢洪尼耶遗风”呢?“波谢洪尼耶”是谢德林笔下的“伊索式语言”词汇,它原本是俄国北方一座愚昧、落后的小县城的名字,但在作品中它的深层含义是指专制横行、没有任何民权可言的整个俄罗斯.而“遗风”的意思是历史上,农奴制度统治下一切既成的生活、生产方式,它包括国家机器的运作,地主庄园的生产活动,地主与农奴的生活内容以及人们的家庭、社会关系等等.全文31 章从不同角度展现“波谢洪尼耶遗风”,一幅鸿篇巨制的俄国农奴体制下地主日常生活的全景图便栩栩如生地在读者面前展开.在这幅全景图中有两层布局——表层和深层.第一层(表层):谢德林作为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家,叙写地主庄园的日常生活.这一层几乎构成全书,其中描绘了各式地主、贵族和农奴的形象.值得说明的是,这一层次中包含作家的自传成分,主要体现在作家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回忆;第二层(深层):谢德林作为革命主义作家,评论和批判腐朽的农奴制度及其统治下丑陋的生活现象.前一个层次的内容显而易见,而对于后一层次,除了第六章“儿童——论前章所述种种”是明显的评论,其他评论都夹杂在叙述当中,或者干脆隐藏在字里行间,也就是说,读者需通过叙述成分中讽刺性的语言来体察批判的意味.

我们可将第一层叙写地主庄园日常生活的内容分解为两条线路:主人(压迫者)肖像画廊和奴隶(被压迫者)肖像画廊.主人肖像画廊中包括讲述人尼卡诺尔的家人(从第一到第五章),他的亲戚一族(从第七到第十六章),以及其他邻居地主、贵族长和贵族知识分子等(从二十六到三十一章);在奴隶肖像画廊中包括尼卡诺尔家的农奴和家奴大众(从十七到二十五章).

作品前五章,对讲述人尼卡诺尔家情况的叙述带有很明显的自传性质.即使作品通篇以一个名为尼卡诺尔? 札特拉别兹雷的波谢洪尼耶的贵族的口吻叙述,谢德林在注解中一再强调,希望读者不要将这位贵族和他本人混淆,但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这位贵族所忆之事正是来源于作家本人的经历.作品中干练、精明的庄园的女主人安娜和百事不干,猥琐怯懦的男主人瓦西里是谢德林母亲和父亲的原型;尼卡诺尔聪颖的天资、勤奋的习惯和善良的本性也是属于作家本人的特征;

对尼卡诺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状态、身心受教育情况的描写都来自于作家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的回忆.

庄园的男主人瓦西里是一位家道衰微的贵族,他管理无能,庄园渐渐荒废.在他四十岁时娶了一位商人的女儿,十五岁的安娜为妻.安娜是一位精于算计、善于操持家业的女性,在她多年经营下,尼卡诺尔家的庄园逐渐扩大至一个中产地主的等级.即使在这样的地主家里,日子并不好过.比如:食物都储藏在地下室宁可坏掉大家也吃不到;每顿饭的剩菜不许扔掉,厨子要想办法和下一顿的食材混合一下,产出一盘新菜;庄主安娜用的肥皂散发着酸气;十几个孩子们挤在一间黑暗、潮湿、不通风的房间,在那里蟑螂、蚂蚁横行无阻;孩子们每天吃不饱肚子,每个都饿得面黄肌瘦.可见,庄园的主人为追求更多的财富,已经吝啬到一种变态的地步.物质的丰裕并无法补充精神的匮乏,地主安娜文化素质低下,她为孩子们营造的教育环境极差.如她下令不许孩子们到村子里跑,只能待在拥挤、肮脏的小房间,使孩子们根本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也没有任何身体的锻炼.然而更糟的是道德教育,大人们在孩子面前口无遮拦,用各种难听的脏话、低级的讨论污染孩子们的童真和纯洁.比如,主人开口闭口便称女仆们“母马”,“货”,还会在孩子们面前放肆地讨论邻居们的那些之事.谢德林以其自身的经历向读者真实地展示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地主家里如此鄙俗,丑陋的生活,并警示世人如此环境对儿童造成巨大的戕害.

自传部分中对讲述人尼卡诺尔的母亲安娜的描写揭开了主人肖像画廊的第一幅画像:安娜是一个中产地主,精于算计,巧取豪夺,极力积攒财富,对丈夫和孩子冷漠,家庭关系淡薄.接下来是尼卡诺尔的亲戚族群的画像:两个好姑姑玛利亚和奥利卡是贫穷小地主,无所事事,成为安娜庄园的寄食者;尼卡诺尔的姑姑之一的安菲莎是一个野蛮、残暴、放荡的地主,她对农奴使用酷刑,后被农奴报复用枕头闷死;尼卡诺尔的美食家姑妈是个温和的地主,每天只专注于吃美食和经验自己的小庄园,完全与社会生活脱节;尼卡诺尔的外公巴威尔是一名富有的贵族,他对基本生理需要(吃和女色)以外的事情毫无兴趣.然后便是有代表性的地主邻居群的画像:阿尔塞尼是小地主的代表,以最严苛的劳动和惩罚制度闻名,农奴们被他压榨到最后一滴血和汗,他也因此被称为“模范地主”;斯特隆尼科夫是贵族权力集团代表人物,作为贵族长的他不执行任何实事,生活奢侈,每天的行程都是吃喝玩乐,完全没有精神生活,后来因债务太多被迫宣布破产逃往国外.在主人肖像画廊中,谢德林用他最尖锐的笔触绘画出各式各样地主和贵族的画像,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展现了贵族地主糜烂,寄生,腐朽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并对其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淋漓尽致地批判.

在刻画主人形象的同时,作者并行不悖地描画出一幅奴隶的肖像画廊.奴隶分为农民和家奴两种.书中大部分都是家奴的肖像,因为叙述人尼卡诺尔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们.肖像画廊从安努什卡开始,她是一个女仆,安于被奴役,相信自己作为奴隶所得到的一切痛苦和折磨都是应该的,她寄希望于死亡,以为会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弥补;玛芙露莎是个面包师,原本是自由人,因爱嫁给农奴从此变为奴隶.她敢于反抗地主,但并无足够能力,最终以自杀作为结局;万卡?该隐是一个理发师,平实爱好诙谐打趣,明知生活沉重而艰难,却用肤浅的欢乐暂时麻痹自己等待灾难的到来;科隆是内侍的男奴,大脑空空没有思想,愚笨迟钝,机械地生活;马特廖娜是不幸的女仆,因与男奴偷欢,怀孕后不被宽恕,走投无路最后在寒冷的冬夜将自己活活冻死;萨基尔是宗教的迷信者,总是四处飘荡宣扬宗教,因其有能力筹到善款所以安娜没有逼迫他劳动,最后病死;谢尔盖是管家的儿子,出生便成奴隶,因他不具备做一个好家奴的素质被送到莫斯科做学徒,从此饱受人间疾苦,后来堕落成性,无恶不作;费陀特是村长,主管生产生活,是典型的地主狗腿的形象.在这样一群无人权,无自由、无灵魂的生物的肖像画廊中,我们看到了各种人生和人性的悲哀.谢德林在刻画农奴形象的时候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和爱护被压迫的农奴大众,另一方面,他也愤怒地谴责这些被压迫者,他们麻木不仁地接受现状,不知用武器来反抗和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下全景图布局的第二层——对农奴制的评论与批判.除第六章外,文中谢德林对现实社会的评论与批判大多夹杂在叙述当中,笔者认为,可将作家所评事物大致分成五个方面:社会、政治、教育、宗教和人性.社会早已病入膏肓,上流社会中充满了虚伪,浮华和骄奢淫逸,然而农奴和贫穷的地主没有任何社会生活,维持生存就是最大意义,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幸福的;国家机关中,行贿受贿成规,盗用公款成律,挥金如土,龌龊腐败风气盛行,统治权力居然掌握在这些昏聩无能的官员手里,国家何其危哉;儿童教育环境恶劣,教育观念残缺,扭曲的家庭和社会给下一代以毒害、败坏的教育,大环境决定了国家根本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后代;宗教,已不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信用,成为一种庸俗的形式.人们表面虔心祈祷实际各怀鬼胎,神职人员只想多捞点外快,朝拜者也只是想祈求老天帮忙得到自己想要的好处,一切向利益看齐,实用主义战胜宗教,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信仰;最可悲的是人性,原本最简单的人的属性,却成为农奴制统治的社会中的一种最可贵的奢侈品.农奴制给予地主漫无边际的权力,让其为所欲为,这样长期乖戾、残暴的统治使他们变得冷酷、自私、虚伪、残忍,从此便永远.对农奴而言,虽然少数农奴身上还留有人性的优点,比如善良、乐于助人等,但大多数的农奴早已浑浑噩噩度过人生.在地主阶级的高压统治下,他们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屈从于命运,机械地重复生命活动,没有思想,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根本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何谈人性.反动的农奴制度的毒脓已深入国家的每个细胞,整个俄罗斯都岌岌可危.谢德林一层层剥落农奴制统治的残酷外套,一步步揭露农奴制残害国家的本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无以复加地批判了反动腐朽的农奴制.

谈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首先,讽刺笔调浓烈.一般认为,谢德林的讽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夸张、怪诞的手法,如《一个城市的历史》中作家巧妙地杜撰出一个怪诞城市,塑造出一系列令人捧腹的荒诞的人物形象,但事实上作家在讽刺沙皇专制下的俄国社会.另一种形式则是白描写作,完完全全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来写.《波谢洪尼耶遗风》就是用这种方法的典型.谢德林通过对农奴制鼎盛时期地主庄园生活的细致描写,撕下一切反动派的面具,让读者看到最真实存在的生活其实是最荒诞、不合人性的,巨大的反差形成强大的讽刺力量.第二,处处有对反.这部作品中对反几乎成为贯穿全文的写作手法.文中人物形象的对反包括:不同地主的对反,不同奴隶的对反,奴隶与地主的对反等;场面的对反包括:不同地主家里经营家业方式不同,不同庄园里用餐习惯不同等;人物言与行的对反包括:虚伪的地主们的言与行通常不一致,一件标志性事件发生前后人物言行的对反等等.对反的运用有利于刻画人物典型,突出人物形象,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Ефимов. А.И. Язык сатиры Салтыкова-Щедрина. М.,1953.

[2]Салтыков-Щедрин М.Е. Соч.:Собр.соч:В 6 т.М.;Л.,1926—1928;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В 20 т. М. ;Л.,1933—1941;Собр .соч.:В 20 т.(в 24 кн.).М.,1965—1977.

[3]刘宏伟,谈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语言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8(2).

浅析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浅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浅析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浅析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浅析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