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对贫困的最后一战类论文范文资料

这是一篇与贫困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对贫困的最后一战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菲

策划人语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新时代的中国发起的“对贫困的最后一战”!

我们中华儿女见证并亲历了中国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终于抵达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的新时代.我们一直在向贫困宣战,和贫困作战,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胜利.而现在,离2020年仅有1000多个日夜,是时候对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是时候打赢这场艰苦卓越的持久战,夺取最后的胜利了!

这最后的一战是一场硬仗,一场血战!我们要奋发图强,凝心聚力,决战决胜,打好这必将彪炳史册的一战!

冲锋号已经吹响,且看我大中华,如何打赢这伟大的一战!(执笔/黄菲)

决战贫困,中国为什么能赢

□黄 菲

中国对贫困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2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发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希冀,开启了对温饱和幸福的期盼;

90 年前,秋收起义的一支部队抵达井冈山,“红军来到掌政权,春光日子在眼前,穷人最先得好处,人人都有土和田”,开始了中国领导下中国反贫困斗争的最初实践;

6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反贫困提供坚实的政治制度保障;

40多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大规模人口脱贫迈入新进程;

6年前,面对中外记者,发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宣言,吹响了决战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

再奋战3年,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未来1000余日,决战进入倒计时.这一战,中国必赢!

我们有赢的决心

1921年,中国成立.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摆脱贫困落后,成为一代代中国人铭记于心的使命、扛在肩头的责任.中国不仅历史性铲除了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制度根源,更不断创新思想和方略,带领中华民族向着千年小康梦想奋勇进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消灭贫困,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无不昭显出我们党一代又一代的领导集体战胜贫困的高度共识和巨大决心.这种“非如此不可”的决心,在党的方针政策上看得到,在党的最高领导人身上看得到,在普通的党员干部身上看得到,在每一名与贫困作战的人的身上看得到.

今天,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带领全国人民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正在加快.十九大报告中,共提到“贫”27次,提到“贫困”10次,提到“脱贫”10次,提到“扶贫”4次,可见正视贫困的现状,战胜贫困的决心.

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0多次到国内各地考察,几乎每次都提到扶贫.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满怀深情地说:“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这一份担当,这一份决心,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份巨大的感召,巨大的鼓舞.

在党坚强指挥下,全党全社会广泛动员、合力攻坚的局面迅速形成.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党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五级书记抓扶贫”,这是中国的特色,更是中国的决心.

500多个贫困县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战场,作为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身系战局成败.夜以继日,时不我待,这就是许多贫困县县委书记工作的真实写照.一份对县委书记的调查显示,有人一年下乡超过250天;有人一年走访117个村,攒下一份34页厚的《每月发现和解决问题情况汇总》;有人平均每天开五六个会,白天下乡调研就晚上开,经常开到深夜十一二点……河南光山县委书记刘勇表示:“对我们而言,扶贫不仅仅是一项政治要求或民生工作,从深层次讲是为了弥合社会发展鸿沟、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是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河南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2016年下乡超过250天.他说,“县里的干部队伍任务重、压力大,作为县委‘一把手’,我要用自己的斗志去感染整个干部队伍.”“扶贫攻坚就是一场战役,军令如山,命令一下就必须要完成.”为了确保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不少地方还将行军打仗的做法借鉴过来:无论是在干部的表述里,还是在农村的墙上,经常能见到各种“作战用语”;不少贫困县还成立了“作战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用于扶贫,并对一些重点项目签订了“军令状”.

在反贫困决战中,涌现了无数与贫困作战的英勇战士.80万党员干部扎进了农村,迎难而上,能战能胜,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姜仕坤,贵州晴隆县原县委书记,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立下“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的誓言,但常年高负荷工作,却最终让这个硬汉倒下,年仅46岁;蒋富安,四川美姑县四峨吉村原第一书记,劳累猝死,告别26岁的青春,送别时,村民泪流满面:“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么?”……2013年至2017年间,120多名员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决战场上,用生命与付出铺就百姓致富路.

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和贫困搏击的努力,没有放弃过奋斗的决心.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的战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一幅写在篱笆墙上的标语,主人是四川省通江县柳林村贫困户李国芝.字迹歪歪斜斜,却振奋人心.“为啥想到写这幅标语?”“为栽花椒树,去年我在山坡上砍荒,到处是荆棘,双手流了很多血.但是,要想脱贫就不能当懒人.种花椒树跟红军打仗一样,剩我一个人也要打赢.所以我在墙壁上写了这8个字.”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竭尽拼劲、韧劲和闯劲,这就是我们的人民!

在贫困面前,中国上下同欲,戮力同心,拿出了必胜的决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望中华民族已经走过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之路,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来都是越战越勇的.历史一次次证明,中国和中国人民铁了心要办的事,一定能办成!

我们有赢的经验

和贫困作战,我们是久经沙场战果辉煌的铁血之师.这一场战役旷日持久,艰苦卓越,然而,我们是一路“赢”过来的.一系列的战果足以表明,我们知道如何“打”,如何“赢”.中国脱贫攻坚之战,成绩斐然,举

世瞩目,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联合国扶贫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也是绝无仅有!”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决定性进展”来诠释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十分精准有力.2013年至2017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300万人以上,累计脱贫65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2017年,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是1986年国家设定贫困县31年来,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数据足以昭示成就.事实证明,党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只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就能如期完成任务.

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如今的十八洞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苗绣加工、劳务经济等产业,让农户通过经营、租赁、入股等形式获得收益,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8313元,实现整村脱贫,交出了一份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湖南湘西州州委书记叶红专的话铿锵有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拔穷根、摘穷帽,一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2017年2月26日,江西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向90年前支持和参与革命的井冈山人民献上最好的告慰.井冈山全市贫困发生率由13.8%降至1.6%,低于国家2%的标准.江西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的话充满:“17万老区群众整体告别贫困,成为奔向全面小康的新起点.”

2017年3月,河南兰考也宣布摘下贫困的帽子.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经济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昔日最苦最穷的革命老区、黄河滩区,如今率先脱掉了贫困帽……

我们在这些关键的战场上取得的关键性的胜利足以证明:中国,能打,能赢!

脱贫攻坚道路上,一套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等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基本完成,一块块“硬骨头”正在啃下来.与贫困作战,中国有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打法.

习总书记说,大要有大的样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下的是“大”功夫——

我们铺开大决战图: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这是跨越中国中西部广阔版图的主战场;

我们开展大会战:在党坚强有力的集中指挥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写下责任书,19.5万名“第一书记”驻村,77.5万名干部帮扶,与困难群众同甘苦、共奋进,不拔穷根绝不撤退;

我们构建大格局:我们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投入大资金,为中西部地区专设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7年资金规模超过860亿元;进行大迁徙,自2016年至2020年,一次足以改写历史的大迁徙在中国大地进行,约1000万贫困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世代生活的贫瘠土地,走向新的生活;

我们建立大战线:以为核心领导,动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力量,建立坚强有力的反贫困统一战线,全民皆兵,人人参战,凝聚起脱贫开发的最大合力,以澎湃的“巨能量”蓬勃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

我们同时还有“ 绣花功夫”,在“精”上做文章.

我们始终坚持精准扶贫战略.2013年11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4年多来,这一重要思想不断丰富、深化.提出了“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在这六个方面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明确了“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扶贫要既“输血”又“造血”;提出了“五个一批”: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各项精准扶贫新机制正为脱贫攻坚不断释放着改革红利.找对“穷根”、精准扶贫,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我们高度重视精神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机制创新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勇气、信心和能力,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中国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经过长期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与贫困作战,中国有自己的战略和战术,只要坚持作战,一定能如期取得全面胜利.

我们有赢的实力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几十年发展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蓝图的底稿,是中国未来继续发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根本保障,是我们战胜贫困、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决战贫困的底气,决胜贫困的实力.

因此,我们能挺起腰杆信心十足地宣布,这一战,中国有赢的实力.我们这种战胜贫困的自信心,彰显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经过40年的风雨兼程、创新发展,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成长为无可争议的经济巨人.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目睹这一切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不禁感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是超越人类极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经济总量突破这一规模的国家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经济大国,也是经济强国;也充分说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摸清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运行规律,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政策理论和施策方略,我们党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强.

决胜贫困,除了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更考验执政党的治国理政能力,考验政府的组织、管理、服务能力,考验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我们党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适应国家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成熟的制度支撑.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现对中国这样超大型国家的良好治理,绝非易事,中国用伟大的成就显示了出色的治国理政能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日益强大,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日趋成熟.我们党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引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稳健前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国人民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扶贫这场攻坚战,怎么才算打赢了?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具体说来,就是要“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发展的潜力;“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兴起,有助于激活农村大市场;“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重要战略的落地,将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而十八大以来不断铸就的更好的政策环境、更坚实的脱贫基础、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浓厚的社会氛围等,都为打赢扶贫攻坚战了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席话是何等铿锵有力,鼓舞人心!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在眼前,对贫困的最后一战已经打响,我们一定能如期夺取这一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书写灿烂的新篇章!

贫困在哪里,反贫困的战场就在哪里

这里没有战火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没有林弹雨,却同样有流血牺牲,没有浴血拼杀,却同样有军令如山,英雄辈出.这是一场对贫困的决战,贫困在哪里,战场就在哪里,战士就在哪里!

湖南十八洞村:脱贫攻坚,赢在精准

2013年11月,总书记沿着一条尚未硬化的毛坯路一路颠簸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并在此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战略.两年后,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二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距离十八洞村30公里的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十八洞千亩猕猴桃产业基地,枝丫上已经结出累累果实.在村外流转1000亩土地,建成高标准猕猴桃基地,引进当地龙头企业苗汉子合作社,与全村农民以股份制合作形式组建起十八洞果业有限公司.这是为解决土地稀少问题,十八洞村探索出的“飞地经济”模式.“为了这块‘飞地’,工作队可没少下功夫.”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任队长龙秀林说,扶贫干部为村民仔细推算一笔笔经济账,组织几户坚决反对的村民到外省参观猕猴桃展会,终于使他们扭转了观念.如今的十八洞果业有限公司,村民扶贫资金占股39%,村委会将国家用于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的60万元入股,占股10%.盛果期后,入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可超过5000元.

乡村游仍待发展,猕猴桃的盛果期则在2018年,于是,“从2014年起,扶贫工作队员一家一户上门座谈,根据各家情况为贫困户选择稻花鱼养殖等短期见效项目,以弥补中长期产业收益慢的不足.”花垣县委书记罗明介绍.

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及村支两委干部致力于调动村民发家致富、共谋出路积极性的努力.有了政府主导的多方帮扶,贫困户自身的转变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动因.龙先兰原先是十八洞村有名的“光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家里非常穷.2014年初,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从附近的养蜂基地引来优质蜜蜂种,考虑到龙先兰脱贫强烈又有一定的养蜂技术,工作队引导他从事养蜂产业.如今,龙先兰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他逢人便笑,“以前都说十八洞穷,没人愿意嫁进来.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们收入高了,我也脱了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了.”

2017年,十八洞村以苗家特色为主要资源的休闲乡村游吸引了20多万游客,带“火”了村里的8家农家乐.这个深山苗寨里村民们的口袋鼓了起来,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经增至近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近10万元.

(唐朵朵)

贵州毕节:党建统领,合作共赢

彼时,这里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不得不靠政府救济为生,是西部乃至整个中国“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典型.如今,585.02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从65.4%下降到13.19%……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奇迹跨越.

毕节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大党建”统领下的“大合作大扶贫”.来自毕节市的1998名干部奔赴扶贫一线任村“第一书记”,与2. 65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携起手来,共同担当起40余万名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各党派、全国工商联、部委、一线城市、民营企业联手进行“大合作”.

毕节农民困在穷山沟里.“要想富,先修路”,可钱从哪里来?生钱的门道又在哪里?各党派、全国工商联积极参与,与毕节各县区结起了对子.九三学社协调上海雪榕集团投资8亿元支持大方、威宁两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建成1000个香菇种植连片大棚和7.9万平方米高档养菌厂房,新增加就业1400人.全国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家到织金县招工30余批次,输出务工群众5191人,带动其他形式输出务工群众12.98万人次.

通过协调帮助试验区争取政策和项目,30年来累计引进项目925个,涉及资金1280亿元.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日益增强,为毕节扶贫开发奠定了资金基础.

钱有了,路就通了.如今毕节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县县通高速,一批批黔货走出深山,源源不断销往北上广深.“ 扶贫合唱队”的成员也在不断壮大——对口城市来了.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累计新建、扩建104所医院、151 所学校,缓解了30 多万贫困农户的就医难,5 万多名学生从中受益.

国家部委来了.农业部等17个部委和单位启动“威宁试点”,开展针对性扶持,威宁自治县于2014年实现了省内整县“脱贫摘帽”.

民营企业来了.一家民营企业调动全集团的力量和资源帮助一个地区展开脱贫会战,企业高管挂职担任地方领导干部,在所有区县成立扶贫分公司……恒大集团总计2108人的恒大脱贫攻坚队会师乌蒙山.在投入30亿元结对帮扶大方县的基础上,恒大再捐资80亿元帮扶毕节整体脱贫.广东一力集团等27家企业纷纷落户……

毕节市长桑维亮说,到2018年,毕节一定能实现省级“脱贫摘帽”;到2020年,毕节一定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唐园结)

河北魏县:决战扶贫,关键在人

2016年2月,武安市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李卫峰带领15名同志,进驻邯郸市魏县泊口乡5个村庄精准扶贫.

魏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泊口乡政府所在地距河南省界仅4公里.李卫峰等三人,住在了申庄村支部书记弟弟的“新房”里.这是一处半成品房,床垫子潮得都能拧出水来.“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圆满完成脱贫任务,争做优秀驻村干部.”大家下定决心.

领队李卫峰,父母常年有病,多次承担外出援建任务.组织安排他带队驻村,再次欣然领命.刘宏伟,父亲去世前两天才赶回医院;孔令华,爱人每半月需到北京复查,为了少请假,他周日晚上进京,凌晨排队挂号;袁刚,突发高血压,出院后坚持带药回村;杨涛,孩子还不满两周……

驻村伊始,大家早晨6点上街,帮助保洁员打扫卫生,边劳动边了解村情;晚上座谈到深夜,分析致贫原因,谋划产业项目.拉家常,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干农活,干出了村民的信任.一月之后,申庄村党支部书记申红亮说出了心里话:“恁真心,俺就实干.”

项目经费正在审批中,植树季节可不等人.申红亮从亲戚朋友手中借款5万多元,连夜开车到邢台购买核桃树苗.

工作组千方百计协调资金90多万元.整修村民中心,新建文化广场、小游园.新建垃圾池13个,硬化街道3000多平米;新增变压器两台,整改线路2000多米,新装太阳能路灯9盏;种植国槐、丁香等3700多棵,撒播格桑花籽1000多平米;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电商服务站投入使用……如今,过往行人都会驻足欣赏申庄村标——“实打实”.

武安市其他4个工作组都很敬业,打机井、建大棚、修路办电、养鹅养猪,因村制宜发展股份制扶贫项目.

魏县4套班子领导带队,160多人观摩申庄.在驻村工作公示牌前,村民心服口服,观摩人员佩服信服.李卫峰一语道出心声:“跨县扶贫,关键在人,团队攻坚,协同共赢;要么干,要么走,不能等,不能混.”

现在的申庄村,白天靓丽清新,晚上和谐文明.工作组在践行“重信义、敢担当、创大业、爱家乡”魏县精神的过程中,收获了“忠诚、实干、创新、奉献”的驻村精神.(韩武)

福建宁德: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在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说.

1988年7月,刚就任宁德地委书记的,就用1个月的时间奔赴闽东9县调研,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明确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婆媳共穿一条裤子,家中连个完整的碗都没有.”1984年,亲眼目睹赤溪村畲族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深为震撼的福鼎县委报道组长王绍据,慨然投书媒体呼吁关注贫困问题.宁德的扶贫攻坚由此翻开新篇章.

当地干部翻山越岭挑来了杉木苗,送来了种兔,可山地太薄树难成材,茅草太硬扎烂了兔子嘴巴.历经10年“输血”式扶贫,赤溪村民仍在贫困边缘徘徊.政府补助,干部捐款,村民砍竹伐木投工投劳,在山下主村所在地再建家园.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族村民成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此后,赤溪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族群众陆续搬到山下.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100余元,增加到去年的1.16万元.作为闽东扶贫的一项创举,宁德市从上世纪90年代率先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累计完成搬迁33万多人,力争到2020年前完成剩下的116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7万余人整体搬迁.

赤溪的变化是宁德脱贫的缩影.宁德当时的地委班子深刻认识到,改变闽东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是做不成事业的”.

时至今日,“滴水穿石”摆脱贫困的生动故事仍在闽东大地流传.在溪邳村的展览室,连家船民海上讨生活的旧景让人动容:“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溪邳村村委会主任江宽全说,20多年来,省市县乡的领导始终记挂我们,年年帮扶,送鱼苗、送技术、帮资金,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30多年来,宁德的班子换了几茬,但“拔穷根”的意识始终未淡,“滴水穿石”的韧劲未变,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项开来)

甘肃临夏布楞沟村:“攻坚拔寨”,精准投入

布楞沟,东乡语“悬崖边”的意思.这是一个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村庄.这里天空湛蓝,日照充足,却由于地处偏远,山高沟深,干旱少雨,属于连片深度贫困区中的村庄.这里是总书记6月23日在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专门提到的地区之一.

2013年2月3日,履新不到三个月的习总书记就沿着崎岖陡峭、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布楞沟村视察.他入户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反复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习总书记的这番话,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极大热情.曾经荒秃的山顶上已经种下一排排树苗,曾经被黄土掩盖的山腰缠绕着层层平整的绿色梯田.山脚下整齐排列的红砖灰瓦房是全村56户居民的集中安置新居.安置点前方新修建的布楞沟小学有漂亮的教学楼、铺绿色塑胶的小操场和播撒欢声笑语的东乡族孩子们.

东乡县高山乡党委书记马英海说,这个苦旱少雨、人口超过理论承载量9倍的深度贫困之地,已经实现整体脱贫.

为如期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执政承诺,决策层要求,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同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进“万企帮万村”工作.习总书记要求,要加大东部地区和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布楞沟村实现从“崖边”村到脱贫村的转变,靠的正是超常规“攻坚拔寨”的扶持力度和更精准的扶贫投入.56户群众用的自来水,是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惠赐.长达20多公里的水泥路,是由对口帮扶东乡县的中国石化捐资2000多万元兴建的.村民们规模养羊的第一笔资金,是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惠农贷款等.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使穷山僻壤的布楞沟村转而位于交通要道上,成为全村乃至整个布楞沟流域的致富路、发展路、希望路.

在具备光热条件的地方实施光伏扶贫,建设村级光伏电站,通过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是解决深度贫困的一个好办法.十年九旱的布楞沟村,种庄稼歉收,靠着“种阳光”,村民和村集体都获了利.布楞沟村光伏扶贫项目投入使用,顺利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237250千瓦,年收入16. 84万元,户均收入约3000元,可持续获益20年以上.(潘燕)

江西赣南:持续发力,老区“新生”

脱贫奔小康,绝不能忘记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同志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位于江西南部的赣州,就是这样一个老区.赣州又称赣南,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截至2011年底,赣州有贫困人口215万余人,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一半.

持续的发力,为赣南老区脱贫交出了时代答卷:截至2016年11月,赣州贫困人口已减少三分之二,贫困发生率由29. 9%下降至9.3%;10.4万人搬出了深山库区,全市近300万农民告别土坯房……到2018年,全市70.24万贫困人口、932个省级贫困村、11个贫困县将全部实现脱贫.

赣州脱贫,留下了关于奋斗的故事,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电商扶贫:赣州在许多社区都建有土购网服务站,村里农户可通过服务站将自家的农产品上网交易,墙上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下单数据,服务站也可以帮村民网上.

产业扶贫:章贡区火燃村有赣州最大的专业生产食用菌菇基地,吸纳当地120多位农民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2万多元.51岁的叶毛女在菌菇基地的“扶贫车间”里打工,有份收入,土地流转给企业,有份租金收入;加上与企业签订的金融扶贫贷款协议,每年还有投资收益分红,目前已经脱贫.

土地流转与特色农业扶贫:章贡区龙埠村花溪间现代农业乡旅庄园占地面积600亩,以平均800元/亩的标准流转农户土地,涉及贫困户22户.曾经是贫困户的陈凤英家的3亩多地流转后,每年有2000多元的收入,她在果园里劳动每天还能挣60多元.

个性,提高农业附加值:位于瑞金市东南部的叶坪乡华屋,曾经贫困程度极深,如今,华屋建成了66套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住房.村民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41户群众脱贫致富.

招商引资:赣县区南塘镇通过招商引资,投资上亿元,将荒山变成油茶园.荒山土地流转涉及2个自然村100多户农户,现在已经种植了近2000亩油茶.(林慧)

甘肃宕昌:“千里兰渝”,10万大军

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宕昌县.微弱的煤油灯下,一个男人攥着木炭,在坑坑洼洼的泥墙上一笔笔画着:车头、车轮、车厢……粗糙的墙面上,浮现出一列火车的轮廓.

“这就是火车?”一辈子从未见过火车模样的农民杨尕女,问专心画画的丈夫.“是啊.听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不知道咱这穷山沟里,啥时候能见到真的火车?”

大山深处画火车——这是20多年前一个闭塞的贫困山区农民对山外世界最深切的渴盼.

门前万重山,抬脚行路难.在其他类似的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指望仿佛山间游丝般的小路,总是被连绵不绝的大山吞没.要致富,先修路.从兰州到重庆修一条连接西北、西南的铁路大通道,秦巴山区正是关键节点.

然而,让墙上的火车变成现实,谈何容易.这里的地质属于隧道施工领域的世界难题.在铁路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誉的德国专家,曾专门自带顶级设备和施工团队到胡麻岭应战,以失败告终,离开时留下一句话:“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

然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家庭里,扶贫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总书记强调.

于是,千里兰渝线,集结了10万筑路大军——全国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富经验的作业队伍、最先进的机械设备.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风险地质状况,坚韧顽强的建设者们挤牙膏般一点点向前推进.

2017年6月19日,胡麻岭隧道终于贯通了!兰渝铁路在历经近9年的艰苦奋战后,一举扫除了全线开通的最后障碍.

这条铁路,从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规划中走来,从20多年前贫困农民的墙上跃出,终于在中华民族反贫困决战中贯通,给沿线数百万贫困人口送上最珍贵的礼物.(王宇)

贵州织金核桃寨:背上背篓,修出新“路”

贵州省织金县核桃寨地处群山深处,无路,背篓伴随这里每一个人的生活.

娃娃在背篓里长大,又继续背着背篓起早摸黑在大山里讨生活.一条布满脚印的山中小道,当地人走起路来大都是身子向山壁一侧倾斜,脊背微拱,一手扶着土石树木,一手反背在后,托着背篓,抬头望向前方——这个姿势仿佛成了历史的定格.

背篓太小,装得下几口人的生计,却装不下一家人的幸福.山里的好东西运不出去,山外的好日子也背不进来.村民好不容易喂大的猪,准备赶到山下卖个好价钱,常常还没等赶出山,猪便累死在半路.老人对年轻人经常说的就是“有本事就出去别回来”.

村里出去的年轻人还是回来了.2011年春节,一个叫杨文学的青年揣着在贵阳用背篓挣下的13万元,回来装修新房.酒菜摆好,杨文学招呼大伙儿坐下来“摆龙门阵”:“从小当‘背篓’,背了10 多年,还是这么穷!”“外面的路这么好,什么时候咱这儿也能有路?”“难!怕是这辈子等不到了.”

你一言,我一语,几杯米酒下肚,愁云笼罩心头.

杨文学“腾”地站了起来:“不修房了,钱拿来修路,谁愿一起干?”“干,再苦再难也要刨出一条路来!”饭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异口同声.

无路难,开路更难.热火朝天地干了两个月,毛路还没见影儿,没钱了.寨子里22名年轻人凑在一起喝了顿酒,第二天背上背篓再次出发“闯贵阳”,发誓“背条大路回故乡”.杨文学们背背篓筹钱时,“背篓哥修路”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开来.人们被这些年轻人的梦想深深感动着,有捐钱的,有捐砂石的,寨子里越来越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回来出工出力……

一千多个日夜,抹平了最后一块水泥,一条紧贴悬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户的两公里连寨路竣工了.

一通百通,核桃寨的“小康路”越来越宽.通路两年多来,寨子里盖了30栋新房.当年背“背篓”的年轻人放下背篓,回来搞起了养殖和特色种植,产业已成规模.

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人就有多拼.杨文学们“背”出一条路的脱贫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定西、井冈山、秦巴山区,在全国每一个贫困角落上演着,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人们的脚下伸向远方……(陈仁厚)

“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大伙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咫尺”,对此我们有必胜信念和坚定信心.在剩下3年这关键一程上扎扎实实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真扶贫、扶真贫.

——广西柳州市委书记 郑俊康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大伙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开路打隧洞的精神化为如今的脱贫动力.

——当代女“愚公”、贵州罗甸县麻怀村村支书 邓迎香

脱贫摘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最终目标.

——井冈山市委书记 刘洪

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化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用改革发展的办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短期可脱贫、长远能致富、一起奔小康.

——重庆市委副书记 唐良智

目前,全国有数十万名干部扎根到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工作,能够参与到这一伟大工程中,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耀.

——云南西盟县委副书记、县扶贫工作队长 郑青江

我是扶贫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只有亲身经历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才真正读懂什么叫攻坚拔寨,什么叫万众一心,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中国力量.

——宁夏同心县扶贫工作总督导马希丰

虽然现有贫困地区仍存在自然环境恶劣、物质基础较差、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但反贫困决战场上挺起的无数“中国脊梁”让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取得反贫困斗争的伟大胜利.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林柯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人就不会安之若素.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培训中心主任 南子强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全体中国人正共同浴血奋战在反贫困的决战场上.铸就中国决心,凝聚中国力量,我们一定能取得反贫困决战的伟大胜利!

——江西省移民和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 张志凤

贫困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贫困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贫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