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河北博物院藏老窑瓷器珍品赏析(上)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博物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河北博物院藏老窑瓷器珍品赏析(上)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诞生于约公元前16 世纪的商代中期,一般称其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瓷业开始走向繁荣.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宋代瓷器以各种单色彩釉见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宋代名窑遍布南北,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耀州窑、磁州窑、井陉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定窑瓷器胎细,质薄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因之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瓷器以白地黑花(白釉褐彩)为主,风格率性、洒脱;井陉窑瓷器丰富多彩,釉色以白釉为主,品种以盘碗为主,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钧窑以烧造彩色瓷器为主,尤以胭脂红著称;龙泉窑瓷器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

金元时期,瓷器烧制继续延续宋代的成就,为明清瓷器的繁荣昌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河北博物院藏有众多老窑瓷器,现择其部分佳品,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1. 唐 邢窑白釉罐

口径10、腹径18、高 18.5 厘米.唇口,短颈,丰肩,鼓腹至足渐收,平底无釉.造型丰满,釉面匀净,洁白莹润,通体光素,为唐代白釉瓷器的代表作品(图1).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时期,至隋唐臻于成熟,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烧成温度达到1200℃,白度达到了70% 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邢窑位于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故名.始烧于北朝,至唐展成为最负盛名的白瓷窑.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著称于世,并驾齐驱,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陆羽在《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其釉色的白度:“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由此可知,唐代邢窑白瓷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品质十分精美,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邢窑白瓷质地细腻,釉色银白恬静,造型朴素大方,偏重器物的实用性,线条单纯洗练、简洁、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器表多光素,极少装饰,给人一种雍容饱满、凝重大方、质朴自然的美感.其精品供宫廷御用和对外出口.这不仅反映出了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实力雄厚、文化艺术发达的社会风貌,还体现了唐代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

2. 唐 邢窑白釉注子

口径6.3、腹径11、高14.8 厘米.侈口,短颈,丰肩,圆腹,肩部一侧为短粗圆柱形短流,另一侧颈与肩之间为扁宽曲柄.假圈足,平底无釉.通体施白釉,釉面洁白、均净,通体光素无纹,质朴自然.整体造型浑圆饱满,腹部圆鼓,符合唐代注子丰满硕大的总体特征(图2).

注子,别名“偏提”,古代汉族酒器.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盛行于宋元时期.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唐李匡乂《资暇集·注子偏提》:“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

3. 宋 钧窑天蓝釉唇口盘

口径28.5、高6 厘米.唇口,曲腹,圈足,足内有五个支钉痕.唇口边呈浅茶,底足一圈施芝麻酱釉,圈足内满釉,釉面有棕眼,盘心遍布钧窑独特的蚯蚓走泥纹.胎体较厚重,内外施釉,釉质润泽凝厚,呈淡雅美观的天蓝色(图3).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往往经素烧及多次施釉,如先前一层釉出现裂隙,后来添加的釉料填补上去,等烧造完成之后,釉面上会出现蚯蚓走泥纹,给钧窑瓷器增添了一种自然的美感.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因该地唐宋时期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钧窑瓷器是宋元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瓷器产品,其特点是胎体厚重,施釉较厚,多为不透明的乳浊釉.钧瓷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也有单一的月白、天蓝的器物,天蓝加紫红色的釉面更加珍贵.“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即是古人形容钧窑釉色的多样和窑变之美的美妙诗句.

4. 宋 耀州窑印缠枝莲纹碗

口径9.5、高4 厘米.侈口,深腹,小圈足,足底露胎.内、外壁印缠枝莲纹.通体施青釉,釉色苍润柔和,胎釉结合紧密,装饰饱满,布局严谨,画面清晰,显示出宋瓷工艺的精湛水平(图4).

耀州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自唐始烧造白釉、黑釉瓷器,北宋开始烧造青瓷,北宋末为其兴盛时期,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停烧于明正德、嘉靖年间.耀州窑以烧青瓷为主,产品以盘、碗最多.装饰纹样采用刻、印、划、模印等多种手法,主要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两种,图案自然流畅,刻花刀锋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印花纹饰丰富.

5. 宋 耀州窑刻花卉纹盘

口径14.8、高3.7 厘米.唇口外撇,颈部内收,鼓腹,底部内敛,宽圈足,足底沾釉.内壁中部刻一条弦纹,下部刻四圈波浪纹,内底刻缠枝花卉纹,刻工刀锋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图案装饰饱满、严谨,自然流畅.外壁光素无纹.通体施青釉,釉色丰润柔和,胎釉结合紧密,外壁局部有露胎现象(图5).

6. 宋“仁和馆”铭纹四系瓶

口径4、腹径10.5、高21 厘米.整体形如橄榄,瓶身上半部施白釉,下半部施黑釉.小口外撇,短颈,溜肩,颈肩之间有四系,系上部宽,下为尖形,系面印四条线纹.瓶的肩部斜向下书写黑色“仁和馆”三字铭文.其余部分光素无纹.鼓腹,至底斜收.宽圈足,无釉.外底深挖,无釉,有刀削痕(图6).

《中国陶瓷史》记载:“仁和馆似为宋代驿站的名称.……临安府辖九县,仁和县为九县之一,仁和馆类似今天的县招待所.”宋代的馆驿主要是招待过往官员及使者,为他们提供食宿及交通工具,带这种铭文的四系瓶应是宋代浙江仁和馆使用的器皿.也有观点认为“仁和馆”铭四系瓶主要在北方出土,似与南宋“仁和县”无直接关系.根据宋元笔记记载,“仁和”当是宋时颇负盛名的酒馆,“仁和馆”为宋元时期北方流行的酒肆字号,而非馆驿.时磁州出美酒,磁州窑工匠根据酒肆店主或酿酒商的要求,将酒肆字号书写在四系瓶上,做酒瓶用.

7. 宋 白釉褐彩钱纹六管瓶

口径 13、腹径13、高15 厘米.唇口微外撇,短颈,溜肩,鼓腹,底部内收,足部外撇,圈足.肩部有向上直立的六个圆形管,管中空,与器身相通.腹部绘褐色钱纹一周,上下各绘一条弦纹(图7).

多管瓶,多为陪葬冥器.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瓶为直口,上有花形纽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管中空,多与瓶不通.流行于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制.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一般为五管.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短而浑圆,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8. 宋 白釉瓜棱形执壶

口径4、腹径10、高12.5 厘米.直口,短颈,腹呈瓜棱形,圈足.肩部斜向上出弯流,流对向为带状柄,与口部、肩部相连.施白釉不到底,釉色白润,下腹部露胎,胎轻釉薄,造型轻盈精巧(图8).

瓜棱形为宋代瓷器中常见形体,其特点是瓷器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古代一种酒具.其造型来源于青铜器,成型于南北朝时期,唐中晚期大量流行.五代至北宋时期,执壶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 - 6 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多有注碗相配.

9.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奉敕斩妖魔”文字纹枕

长25.5、宽18.5、高12 厘米.枕呈腰圆形,平底无釉.枕面用黑釉书写“奉敕斩妖魔”组合文字,四周随意勾画树叶状纹饰,整个画面尽显粗狂、洒脱之风格.组合字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组字方法,采用巧借、共用的形式,将一句话或一个成语组合成一字,耐看耐读,饶有趣味,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应用不衰(图9).

“奉敕斩妖魔”源自钟馗捉鬼的民间传说.传说钟馗曾因才华出众而高中状元,却因相貌奇丑被辱,触阶而亡.唐玄宗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消灭天下妖孽.玄宗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并将其封为“驱邪斩祟将军”,斩鬼除妖、惩恶扬善、驱疫逐鬼、护佑人间平安.

瓷枕的造型与纹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化、习俗、时尚和追求.瓷器上书写文字早已有之,但像磁州窑这样仅以书法做纹饰的大量瓷枕的烧制,则是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且其书写内容丰富多彩,书写方法无一定之规,洒脱随意,淳朴粗犷,造型与装饰达到了和谐统一,独具特色.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因磁州窑属于民窑,故而窑工在创作时能够无拘无束,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有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书写内容既有脍炙人口的唐诗、动人心魂的宋词、讽刺和揭露黑暗的元曲,也有民间的警句谚语、诙谐幽默的打油诗等等,内容繁多,举不胜举.磁州窑上的文字资料是研究我国宋金元时期北方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季纳凉寝具,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体轻形小.宋以降开始大量生产,始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夏令寝具.宋张耒《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句“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则形象地将景德镇青白瓷枕喻作玉枕.宋金时期,瓷枕的形体开始变大,从质到量均达到顶峰,元明以后渐少渐衰.

10. 磁州窑白釉剔花兔草纹枕

长26.5、宽17.5、高10.5 厘米.枕呈长方八角形,枕面后高前低,后立面有一气孔.胎质疏松,胎体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枕面用双线随枕形划出边框,内用剔刻手法装饰一只白兔和一株小草,白兔双目圆睁,两耳直立,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配上随风摇曳的小草,画面简洁,静中有动,充满活力.褐地白花,清新素雅,别具风采.枕壁刻划钱纹.平底无釉,枕底竖写两行墨书“政和八年二十三日记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政和八年是公元1118 年,说明该瓷枕为北宋末年的磁州窑制品.

该瓷枕制作技法较为复杂,采用划花与剔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 主题纹饰小草和兔子以划花手法表现,背景则以剔花手法处理.先在涂有褐彩的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之后以尖状工具划刻小草、兔子的轮廓,再将背景处白色化妆土全部剔除,露出褐地.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如绘画般的剔划工艺,开创了瓷器装饰新的篇章(图10).

11. 宋 磁州窑三彩牡丹纹枕

长30、宽19、高10 厘米.枕为半月形,前低后高,两端翘起.枕面周边以单线绘边框,沿边绘一圈卷叶纹,中心绘一朵折枝牡丹,黄花绿叶.立壁施半截绿釉,后侧有一气孔.平底无釉.立壁.装饰简约,纹饰流畅,图案优美,生动形象(图11).

三彩器,俗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器.釉色有绿、蓝、黄、白、褐、赭等多种色彩,凡施两种以上彩釉的称“三彩”.“宋三彩”主要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二次烧成.釉色除黄、绿、白三种主色外,还有艳红、乌黑、翡翠等.器形以枕为多.

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被誉为花中之王、百花之首.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相传女皇武则天欲游览上苑,便下令“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时值隆冬严寒时节,诸花不敢违抗,唯独牡丹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火烧牡丹,将其贬谪洛阳,牡丹却因此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与赞赏.至今,洛阳的牡丹仍极富盛名.

12. 宋 井陉窑刻双鹿纹枕

长22、宽20、高11 厘米.枕呈四出花瓣形,胎质灰白,乳白色釉.枕面微凹,略前倾,前低后高.周壁直立,枕后侧有两个气孔.底无釉.枕面采用戳印和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边饰两周随枕形双线,之间饰一周戳印梅花纹.枕面中部为开光双鹿图,两只美丽的花斑小鹿相对悠闲而卧,鹿耳直立,尾部下垂,神态安详逼真.该枕在白色化妆土上以尖状工具划出鹿的轮廓,于其体上戳印梅点纹,而后在图案上涂黑彩,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画面黑白分明,线条利落流畅,犹如绘画中的白描技法,简约生动,构图精巧(图12).

井陉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直至元、明、清共约1300 多年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北方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井陉窑瓷器图案内容丰富,装饰技法多样,釉色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天目釉、黄釉及三彩器;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品种以盘、碗为主,另有瓷枕、罐等20 多个品种.

(责任编辑:郭彤)

博物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博物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博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博物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