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织相关论文范例 和台湾太鲁阁族群编织工艺传承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编织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台湾太鲁阁族群编织工艺传承

[摘 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台湾太鲁阁族群的编织工艺及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和社会价值.学会编织是太鲁阁族群传统社会女性的基本条件,然而在全球现代化与台湾太鲁阁族的接触的过程中,编织对于太鲁阁族女性的意义是否产生变化值得探究.织布文化在再现过程中,展现的风貌是传承着“回归祖灵”的轮回观念,或是资本主义运作下反倒凸显出文化的断层面,甚或是因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而有更多的创新文化发展.本文从观察台湾原住民女性的角度,借由深度探访台湾花莲背部的太鲁阁族群织布女性生命历程的经验,理解编织文化如何影响女性的发展.从当代部落妇女的视角来了解他们的主动性如何来选择、诠释及理解太鲁阁族的编织文化及传承变迁.

[关键词]原住民;台湾太鲁阁族;编织工艺;族群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1-0117-05

一、太鲁阁族生存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

太鲁阁族群是一个台湾的原住民族群,最早起源于今台湾南投地区,与赛德克族群有共同祖先.大致分布北起于花莲县和平溪,南迄红叶及太平溪等广大的山麓地带,即现行行政体制下的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及少部份的卓溪乡立山、仑山等地.本次调研的主要地区为花莲县秀林乡.秀林乡位于花莲县最北处,北隔和平溪与宜兰县南澳乡相接,南隔寿丰溪与万荣乡为邻,西依山脉,东邻太平洋,并与新城、花莲市、寿丰乡接界,总面积1.642平方公里,为台湾省面积最大的一个乡(廖守臣,1984:215)该乡的太鲁阁男性多以务农,上山打猎,工人、零工,如亚洲水泥、大理石厂、建筑、板摸等卫生.在公职方面多半是从事教师、乡公所、等相关职务.同时太鲁阁族群妇女多为单纯的家庭主妇或者副业,例如卖槟榔、售货员、个人工作室等.其中摆摊卖槟榔是女性最为风行的副业,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刘金美老师就是一边在家中织布如果有客人来了就会去卖槟榔.

二、编织工艺保护与开发现状

本文的主要探访对象为宋美枝及太鲁阁部落妇女.宋美枝,台湾太鲁阁编织工艺传承人,水源部落太鲁阁编织工坊主要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对台湾太鲁阁编织工艺的制作与教学当中,编织工艺十分精巧.

1.生产现状.

问:据了解,您是太鲁阁地区的编织工艺传承人请问在太鲁阁族的织娘所产出织品的生产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宋美枝:在水源村,大部分织娘织出的织品多是留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家人,很少会用来量售.因为我们大多是家庭妇女或者职业妇女,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会去织布,像我主要职业是裁缝师,我在工作之余才会去织布,给自己孩子留下的就不多了,能够贩售的就更少了.

问:织品的销售的方式和渠道是怎么样的?

宋美枝:主要是一些朋友来预定,因为我们工坊会参加一些展览,将作品会在展览中展出,如果会有喜欢的朋友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联系我,来预定我手织的作品.还有就是有一些深度旅行的旅行团会组团来我们部落来体验织布,同时作为伴手礼他们也会买一些我的织品.

2.传承人现状.

太鲁阁织锦传承人员记录:宋美枝,曾玉桦,朱秀玲,刘金美,王沈芳,平来英,林碧月,李月香,江玉枝,陈子玄,徐昱萱,吴玛利.

问:在部落织锦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大概是多少岁?

宋美枝:在部落的织娘们的平均年龄是40岁左右,在我们部落现在在实行陪伴教学的活动,由会织的织娘教给别的想学习织布的部落妇女.但现在想要自己的小孩学习织布真的太难了.

3.工艺传承.

太鲁阁族群的织布机为水平式背带腰织机,因为制作时经面与地面是保持水平的状态,织作时,腰带是要先放在腰部然后固定住了脚与经卷箱的距离,利用脚底板撑住或离开经卷箱的动作来调整经线的张力来进行织作.

(1)织机的构造

整经架:由木柱与Y形柱组成

经卷箱:依织者的需要有不同的尺寸,壹般为根据织作者的身材量身的,织布箱壹般采用樟木、山毛榉、鸟心石等质地坚硬的树种制成.

固定棒:通常指着会准备几只长短不同的固定棒备用

分经棒:主要用在小提花的技法上,具有分经与提综的功能

提综棒:两只分叉木棒的末端各有1个小孔,将综线套入后,用细线穿过小孔将这两只分叉木棒系绑,纺织综线脱落

挑花棒:主要用于挑织花纹

打纬刀:由木头制成,上厚下薄,用于打紧纬线的纹样

纬梭:纬梭的两端为V字型,用来缠绕纬线

卷布夹:有凹槽的设计以便夹紧布料

腰带:以藤编或者宁麻材料以弓织技法制成,用作绑紧织作者与织布机的媒介

(2)织品材料

在太鲁阁织品的材料多为宁麻、羊毛、与棉线等.而在太鲁阁地区除了苎麻以外,其他的材料大多是通过交换或者购买所的的外来品.

苎麻: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壹,亚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茎上部与叶柄均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近开展和贴伏的短糙毛.苎麻一年可以收获三至四次,寒冷时收获的苎麻纤维较短,多半不用在织衣服,而用于搓绳、网袋、织带的制作.

三、太鲁阁族编织工艺当代衍变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对所得资料的研究,可知现在的太鲁阁族群编织在原材料、生产形式及生产者组成结构、产品样式与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壹系列的变化,有些变化是在预期中的,有些是在不可控的范围内.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原材料的不断丰富

在太鲁阁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渥,适合种植苎麻,传统的太鲁阁族的编织都是用苎麻当做原材料制成,据部落老人家口述,他们认为只有用自己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才是太鲁阁族群自己的.那位老人家她的所有织品都是用自己种植的苎麻当做原材料,经过收割、刮取纤维、洗涤杂质、析麻、绩麻、捻线、上框架、煮线等复杂的工序制成.

经过走访发现,现在织女们所用的线材十分多元化,除了苎麻以外还有颜色各异的棉线、毛线等等.

问:现在还有人会用苎麻织布了吗?

部落妇女:会有,但是很少了.由于苎麻的种植不容易,而且我们这在苎麻收成的季节会经常有台风,能够收取好的适合织布的就更少了,导致苎麻的成本就变得很高,而毛线、棉线这些线材比较容易购买,色彩丰富而且成本较低所以现在都会用这些原材料了.

2.织造工具由繁变简

背带腰织机(地织机)是太鲁阁族群传统的织造工具,对于太鲁阁族的妇女有着重要的意义,据部落的织娘介绍,所有的织布的器具都是由部落的男人打造的,卷经箱被代代相传,母亲传给女儿或者媳妇.

经过走访发现,现在年轻的织娘会用纽西兰的桌上型织机来代替传统地织机.

问:有了桌上型织机你们还会用传统的地织机吗?

宋美枝:会用,地织机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地织机的织作动作需要身体与织机的配合,长期的在地上织作容易劳累和受伤,而桌上型的织机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年轻的织娘会选择用桌上型的织机,而老人家对桌上型的织机并无好感,他们认为桌上型织机织出来的布不是他们的东西,只有传统织机所织造出来的才是自己族群的东西.

三、总结

在发展势头良好的编织行业中,正经历着时代的变化,包括原材料的不断丰富、织锦图案的多样化、产品用途的广泛化、织锦艺人组成结构的多样化、生产空间的固定化等多个方面.同时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与问题,在改变与如何改变的探索中引发人们的思考.太鲁阁族群编织工艺既作为传统文化,又作为当下文化产业开发的对象,如何让本民族的人都发自肺腑地热爱它,部落的新生代能够了解并传承这个优秀文化.如何打开市场、留住人手,让更多的人来从事编织行业、建设成真正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是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蜀贵.台湾原住民传统织布[M].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

[2]王松山.当代台湾原住民的艺术[J].台北市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2001.

[3]东华大学民族发展研究所.空间与认同//太鲁阁人认同与建构的历程[J].台北市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2001.

[4]郭佩宜,王宏仁.田野的技艺-自我研究与知识建构[M].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彭亮]

编织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编织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编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