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新时代商业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这篇商业银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新时代商业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指引.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在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商业银行来说,支持乡村振兴既是新时代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担当,也是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大机遇.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厘清新形势下乡村各类金融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普惠金融供给,提高乡村金融服务水平,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农村经济、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多方面内容,是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既是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其中经济发展是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活力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乡村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才能得到保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创新开拓乡村投融资渠道,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向乡村引流,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对于产业融合、综合化服务、补短板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产业融合发展需求

雄厚的产业基础是乡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新时展乡村产业必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跳出乡村振兴乡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效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和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经济的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让农民充分获得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为此,商业银行要围绕农业产业链展开布局,将链条主体向两端延伸,为各类融资主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一是产业化龙头企业.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有12.9万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1200多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1万余家省级龙头企业.它们联结产业链的上下游,涵盖产品、加工和销售各环节,资金需求量大,渴望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结算与管理、财务顾问等各类金融服务.这些龙头企业是商业银行在乡村地区的优质客户和重点服务对象.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现代化家庭农场等.传统小农经济只能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只有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收益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载体.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它们的服务,支持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优.三是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等多种类型经营户,包括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及提供配套服务的主体.以乡村休闲观光产业为例,据农业部统计,2017年末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达33万家.他们是乡村服务业发展的活力所在,是产业融合的粘合剂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为其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

(二)金融服务综合化需求

由于乡村区域范围广泛,涵盖经济主体多样,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及同类型经济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

从服务品种上看,除了传统的信贷支持和账户管理等金融需求,还需要市场资讯、金融培训、财务规范、公司治理、投资银行等多种类的金融服务,部分富裕的农村还有投资理财咨询、贵金属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上下游客户中介等金融服务需求;从服务方式上看,除了传统的网点柜面式服务,农村地区更需要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相比城市,农村地区具有交通不便、居住区域范围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农村企业和农民更需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灵活便利的银行服务终端,尤其是需要开发针对广大农民简单、便捷的使用界面和功能;从服务效率上看,受农村地区种养殖业季节性影响,资金需求的窗口期更短,需要银行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同时,农村合格抵质押物相对不足,还需要商业银行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把控实质风险,提高农村信贷服务的质效.

(三)“补短板”金融服务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较为失衡,农民人均享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乡村发展迫切需要补齐这方面的短板.根据国家扶贫办最新数据,全国共有8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411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24374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尤其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投入资金.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乡村振兴最直观的标志就是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乡村面貌的提升.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让农民有一个便捷、整洁、美丽的现代化生活环境是重要的民生和民心工程,也是吸引优秀人才回流农村的重要保障.乡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文体设施、电力电信、垃圾清运、厕所改造等工程建设和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基本公共服务来看,近年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建成,但实施标准还不够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然较为缓慢.补齐这些短板,一方面需要发挥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金融手段撬动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

(四)可持续发展金融需求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青山绿水”铸造成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留住美丽的心灵家园,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调动更多资源投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把“绿色金融”理念贯彻到振兴乡村的实践中,为农村绿色产业、农业循环经济、乡村污染防治等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形成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商业银行可通过信贷服务、产业基金、金融顾问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供给,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和乡村生态修复.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把广大乡村的“青山绿水”源源不断地变为“金山银山”.

二、商业银行服务乡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门的机构或团队已组建,但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纷纷组建了专门的“三农”金融服务机构或专业管理团队.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制定了普惠金融“五专”机制,注重发挥“全公司金融”优势,灵活运用“表内+表外”“融智+融资”“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持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服务力度;中国农业银行在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之前已形成了以“县域+涉农”“部门+中心”“双委员会制+双线报告制”“六单管理”为特色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机制.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稳步提升.根据银保监会统计,2017年末我国共有农村商业银行1262家、农村合作银行33家、农村信用社965家、村镇银行1562家,整体上看,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层次、覆盖较广的农村银行体系.但是银行间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金融供给“过度”与“不足”共存.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虽总体上有大方向上的分工,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各家金融机构出于逐利和避险的考虑,普遍将中高端“三农”客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对于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户尤其是小规模农户,以及普惠性的存取、汇兑、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缺乏积极性,对农村金融市场各类主体的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二)专门的信贷政策制度和产品体系初具规模,但信贷管理仍待优化

针对“三农”信贷业务的特点,许多商业银行都针对性地构建了适应“三农”特点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如工商银行从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了完整的信贷基础管理制度,构建了“总行+分行”两级涉农产品创新架构,向有能力的分行下放产品创新权限,创建“惠农贷”“致富创业贷”“藏宿贷”等十余种有影响力的区域特色信贷产品;农业银行研究出台区域性农产品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优势区域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创新100多种“三农”专属金融产品;中国银行推出“农贷通宝”系列产品,包含“粮贷通宝”“棉贷通宝”“苹果通宝”“花生通宝”等10多个子产品;建设银行在黑龙江、新疆等地推出针对规模经营农户的信贷产品.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31.55万亿元,同比增长7.9%,农户贷款余额8.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加大.虽然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大量政策,但是在小额信贷供给、服务效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是中小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主体普遍评级不高、准入难.二是商业银行客户分类、信用评级、授信用信、利率定价等权限大多分散在不同层级和部门,前中后台客户风险偏好不统一,信贷审批流程偏长.三是有针对性的“三农”产品创新仍需加强,部分“三农”贷款产品在额度、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难以有效满足农村实际需求.

(三)服务渠道与服务方式有所创新,但增值服务供给不足

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比如,加大物理网点建设和投入,在广大乡村地区布设ATM、自助银行和金融便利店等.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在农村超市、农资店、卫生室等布设转账电话、POS机等电子机具,提供查询、转账、小额取现等基础金融服务,并借助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推广手机银行.各家银行还探索通过加强与龙头企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组织合作,形成了“银行+产业链+农户”“银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服务模式.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仍以基础信贷和结算服务为主,帮助客户提高发展能力的增值服务相对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市场参与程度日渐加深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在生产组织、公司治理和财务规范、市场开拓等方面获得金融专业辅导和引导服务.

(四)抵押担保形式取得突破,但配套措施仍需完善

针对“三农”客户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的状况,商业银行紧跟国家政策,努力创新农村地区的抵押担保贷款业务.例如,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与农业担保公司展开全面合作;开展一系列农村合格抵质押物的创新,拓展以农业设施、农机具和特色农产品质押;创新担保方式,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农户提供担保.然而,商业银行在采用“两权”和其他创新抵押物办理业务时,发现抵押物在确权、价值评估、流转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障碍.比如,不动产登记中心成立后,办理抵押登记需要先办理权籍调查,才能办理评估、抵押登记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一户一宅”,不动产登记中心对于一户两宅的农户不予测量,而银行出于抵押物处置的风险考虑,偏向于“一户两宅”才能贷款.另外,农房建筑风格、材料千差万别,农民居住分散偏远等都造成价值评估的困难.在处置环节,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相关规定仅限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间买卖,而同村村民因碍于面子、闲置住房较多等原因购买意愿往往不高,抵押物难以处置.因此,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办理上还存在不少障碍.

(五)农业保险实现突破,但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仍待优化

自2009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以来,不少地方进行了银保互联的尝试,比如工商银行2012年开始在江苏、浙江分行试点开办信用保证保险方式的小微企业贷款.保险公司提供农业设施保险、农产品保险、收入保险或者对农民提供意外险,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参保农户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工行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累放额超30亿元.近年来,“保险+期货”的农业帮扶模式得到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响应.这一模式由期货公司承担涉农保险的“再保险”角色,分散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2016年、2017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在此基础上,“保险+期货+银行”的模式于2017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落地.尽管涉农保险与银行贷款结合的创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目前还是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涉农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的保费普遍偏高,保费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或者相关机构帮扶,尚未建立起长效、完善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商业银行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的银行支持体系

各类银行首先要避免扎堆在乡村地区“跑马圈地”,避免业务范围趋同和同质化竞争,而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助力建设适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力量雄厚、业务种类齐全、人才储备丰富,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国家队”的引领作用,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加大“三农”特色产品创新和整合力度,推动乡村振兴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性银行使命责任明确、专业优势显著、资金成本较低,应立足执行国家政策,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根植于县域经济,在乡村网点多、人脉熟,信息链条短,决策效率高,是支持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最贴近农户的金融力量,要进一步创新支农产品,加强对农民“面对面”的金融服务,让普惠金融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二)立足客户需求,构建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需要商业银行配套升级农村金融产品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前中后台的合作,优化贷款流程、产品供给和服务体系.在支持农业全面升级方面,要加大支持粮食生产规模化、有机化和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着力打通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和园区.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融资需求特点设计专属融资产品,按照细分行业、区域、贷款主体匹配相应的额度、期限和还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提供市场信息、产业行业分析、公司治理和财务规范、融资渠道、风险防控和对冲增值等服务,增强客户生存能力、适应市场创造价值等能力.在支持农村全面进步方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美丽乡村贷款,以民生领域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融资”和“融智”相结合,以表内+表外、信贷+基金的方式支持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宜居、宜业、宜游精品乡村,服务“绿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支持农民全面发展方面,一是通过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农经济的支持增加农民生产型收入.二是通过加大“两权”贷款发放、大型农机具、大宗农产品存货、仓单质押等贷款试点扩大农民经营规模,增加生产性收入.三是通过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手工业和土特产服务,增加农民兼业收入.四是通过发展乡村消费金融业务支持农民消费升级,包括农民建房购房、购车、文化、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消费需求.

(三)运用科技金融手段,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渠道

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完善与普及,网上银行、移动支付及云计算等技术与农村金融不断结合,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业创新,加速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农村建设.商业银行要抓住科技金融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和人才优势,不断开发适合农村的网络金融产品,将传统物理网点优势与互联网电子渠道有机结合,不断拓展网上银行、在线融资、涉农电子供应链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渠道.针对农村地区客户和服务需求特点将电子银行改造成全功能的“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增加操作的通俗性与趣味性.通过多渠道资源整合数据信息,构建农村大数据分析平台,与第三方专业数据公司合作,运用大数据进行客户需求与风险识别,降低运营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以合理的成本付出和风险承担,实现对“三农”客户更大范围的服务覆盖.同时,根据“三农”客户的特点,进一步简化贷款环节和办贷要素,提高审批效率.综合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数据网贷、小额贷、虚拟信用卡等线上融资产品,实现贷款的自助申请、自动评级、自主放款、实时到账.

(四)依靠政府引导,构建良性互动的政策保障体系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特别是在提供担保服务、创新抵质押物政策、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和农村信用体制建设等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农村金融立法和制度建设等工作全面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强化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保障责任,完善监管框架,夯实乡村振兴的金融保障.在农业保险方面,对农业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比例、代偿和例外要求、反担保措施等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规范,优化考核国有农业担保公司业绩,推动农业担保公司、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机构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逐步完善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深入研究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融资担保和入股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课题,优化调整“两权”“林权”等抵押物在确权、流通主体规定方面政策,使之能灵活适应市场化运作要求;同时,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和基层农村集体组织的互动合作,加快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涵盖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难题.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农村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路径,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金融智慧和力量.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商业银行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商业银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商业银行论文

2、商业文化杂志社

3、商业故事杂志

4、商业模式论文

5、商业故事期刊

6、商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