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人体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实践类论文范文检索

本文关于病理生理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人体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10.033

摘 要基础医学课程群融合式改革是在纵深发展的传统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横向发展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模式.我校生理学系和病理生理学系结合自身特点,联合打造新的“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此课程已经历四年的教学实践,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师队伍,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与经验必将为高等医学院校融合式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

传统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强调学科的纵深发展,综合化水平较低,课程间相互联系不紧密;而新的“卓越医师”培养试点项目以器官和系统为基础[1],强调知识体系的横向发展,忽略了器官、系统间的有机联系,且在实施过程中,突显出的跨学院、跨学科进行师资、教学体系统筹时的复杂性.由此提出立足于基础医学内部学科,以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群为主体,从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验平台等多角度进行融合,建立新的“基础医学课程群融合式改革”模式[2].“人体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同属机能学课程,其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好的连续性.2014 年我校生理学系和病理生理学系结合自身特点,对“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与之教学体系相配套与呼应的“机能学实验I”“机能学实验II”进行融合式教学改革,打造成为新的“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并在我校“卓越医师”培养试点班实行,从教学体系、授课学时、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融合与探索,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 融合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基础医学课程群融合式教学改革以学科的纵深发展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的教学模式,使医学基础知识间形成网络式连接,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及外在联系.“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合理进行机能学课程体系的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授课方式,多元化考核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提升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走培养具有深度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人才的道路.

2“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实践

融合后的“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包括三门子课程:理论课、实验课和全新的实践课.理论课内容是将“人体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理论课的内容按章节内在联系进行融合,缩减学时,形成新的十章教学内容[3].实验课是将原有“机能学实验Ⅰ”(生理学实验)和“机能学实验Ⅱ”(病理生理学实验)中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最终成为传统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4-5].实践课包括进展、病例讨论、学生讲堂三部分,主要体现“早期接触临床”和“学生自主学习”两大教学理念.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授课时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推行临床病例引导式、问题启发式、知识点归纳与讨论式教学法,鼓励PBL 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双语教学法,新增病例讨论、进展讲座、综述书写等多种形式.在病例讨论环节邀请临床医师与基础教师共同主持,深化学生对系统疾病内涵的认识.此外,融合课程还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最后一次讨论课中,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阐述,教师随堂评价;考虑到衔接职业医师考试的问题,融合课程组还专门安排了一次分析与讲解职业医师考试知识点及历年真题的讲座.

随着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考核方法也有一定改进.“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分在两学期授课,第三学期完成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写报告、随堂“问卷星”检测)、实验课成绩(实验技能考试、实验课课堂表现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第四学期完成实践课的教学任务,考核分为病例讨论成绩(病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学生讲堂成绩、综述成绩、英语报告成绩.

3 教学反思

“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已完成四年的教学实践,经过多方努力,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3.1 融合课程教学改革需学校和学院给予大力支持

基础医学课程群融合式教学改革是立足于学院内部,非单一学科可以完成的较大型的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需跨学系、甚至跨学院进行师资调动、校级范围内进行授课时间的调整、跨学科进行教师再培训,这些均需学校、学院领导给予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实施之初,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多次召开大型论证会和集体备课会议,邀请校级教学督导组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对教改实施方案反复论证,不断优化融合理念;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进行点评,不断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校教务处在第三、四、五学期内调整授课时间,确保融合课程顺利进行.

3.2 教师教学思维和理念亟待转变

传统的教学思维与理念制约融合式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从单门课的讲授变为融合课的讲授,需要通过再学习与培训建立融合课教学思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加深对融合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师不但要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国内、外前沿进展,而且还要融会贯通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运用融合后的知识体系解释各系统的问题.生理学系和病理生理学系的全体教师参与了此次教学改革,新老教师再站讲台,打破教师职称、教龄差别,使教师们均站在同一起跑线,通过集体备课,不断完善授课内容,达到对课程思维理念的融合.对于授课过程的确不能胜任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实行优胜劣汰,以保证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组鼓励授课教师前往国内、外院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团队的科研素质,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度融合.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已建立了良好的运营体制和一支素质较高且稳定的教师队伍.

3.3 教材的编写是融合课程实施的关键

我校在全国医科类院校率先开展“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性课程,教材建设就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理学系和病理生理学系的全体教师参与了教材建设工作.“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材的主要章节均由一名资深生理学系教师和一名资深病理生理学系教师共同完成,以确保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教材编写过程中,融合课程经历了组合、拼盘与部分融合、融合和深度融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组合阶段,仅将两本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并重新组合,基本保持各自原状,授课教师只掌握本学科教学内容;第二阶段是拼盘与部分融合阶段,仅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深入融合,其他部分仍保持拼盘状态,授课教师已基本掌握融合课教学内容;第三个阶段是融合和深度融合,全部打乱两门课原有的章节,对教学内容按系统进行深度融合,教师已吃透自己讲授融合课的教学内容.目前已完成自编教材“人体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的编纂,全书共487 页,67 万字数.自编教材将原有理论内容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深度融合,章节安排发生较大变动,形成最终的十章内容.

3.4 处理好教师短期奉献与长期坚持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学校,由于政策的导向,教师的工作重点往往倾向于科学研究.而教学改革尤其是大型教学改革工作往往是教师怀着对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默默付出,因为其产生的很多工作量都是无法在年底考核和职称晋升中体现.“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无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虽然该课程已成为常规的教学任务,但对于熟悉传统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教师来说仍是挑战;加之近些年高校教师频繁外出进修学历与经历,使得在岗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已难堪重负.短时间的默默付出与长时间的辛劳坚持之间必然存在矛盾.为了推进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我校已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将参与教学改革工作纳入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系部也从工作量上进行调控,讲授融合性课程的教师可以减少常规教学工作量的安排.

3.5 课程设置改变带来的挑战

“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开设全新的实践课,包括进展、病例讨论、学生讲堂等.这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更新学习理念、改变学习习惯,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完成考核.一些学生在学习初期感觉压力过大,此时需要指导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不断树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可能影响学习效果.此外,全新实践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4-5 名学生为1组,配1 名指导教师),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方法的限制,融合课程仅限小班授课,无法扩展至大班[6].2014 年在我校“卓越医师”培养试点班实行“人体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至今,已经完成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2018 年可能因为“卓越医师”培养试点项目的结束,本门课程的开始将暂告停止.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希望能在此瓶颈处有所突破.

融合式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加深;而且部分学生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接触,参与其科研课题组,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取得一定成果.但融合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学院、系部、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修正问题,使之不断完善;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必将为高等医学院校融合性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病理生理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病理生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临床和病理杂志

2、国际病理科学和临床杂志

3、生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