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公民意识教育:民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助推器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爱国主义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公民意识教育:民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16871/j.cnki.kjwha.2018.01.005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事关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稳定,必须坚持不懈地认真落实.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亟须引入公民意识教育来进行补充加强.民族高校应当结合实际需要,科学准确地制定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同时要灵活采用课堂灌输、互联网传播、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和途径,与时俱进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让公民意识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不断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关键词民族高校公民意识爱国主义教育

Civic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The Booster of Patriotic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 Li Min,ZhangLiang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effect of patriotic education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s related to national unity andstability in ethnic areas, so it must be implemented conscientiouslyand consistently. There are some flaws in the traditionalmodel of patriotic educ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need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 it is urgentto introduce civic education to supplement and strengthen it.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eeds,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should formulate the content of civic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andaccuratel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flexibly adopt waysand means of classroom instillation, Internet disseminati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to enhance civic consciousness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to internalize and practice civic consciousness, thus making themcontinuously strengthen patrioti and resolutely safeguard ethnicsolidarity and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civic consciousness;patrioticeducation;education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关键阶段,既承载着塑造知识青年人格和精神的重任,也肩负着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使命,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贯穿始终[1].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其爱国主义教育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应当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做出实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文化思潮泥沙俱下地涌入我国,使我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领域的形势空前复杂;与此同时,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也日渐猖獗,这些都给民族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理论缺陷和历史包袱,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很难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亟须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来补充加强.本文首先分析民族高校公民意识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阐述民族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民族高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引起民族高校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并为抓好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参考,以实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1 民族高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民族高校不但是培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也是增进各民族学生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平台,应当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变得空前复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蛊惑和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还可能面临来自极端主义分子的渗透策反,思想阵线的威胁无时无处不在,这无疑给民族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了巨大压力.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教育,在理论上存在一些历史包袱和话语权混乱等问题[2],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说服力不强,新形势下已难以有效应对上述挑战,亟需“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来对其固强补弱.这种“以公民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淡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界限,强化公民意识,以公民身份来强调共同权利和共同义务,追求法律上的公平正义和一视同仁,能有效缓解并逐步消弭民族歧视和民族对立;同时,又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 让公民在理性认识与角色扮演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使国家意识高于民族意识,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普适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普遍基于这种模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3].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很多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体性”的思想一致,是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适用的.

民族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结合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首先,可以逐渐促使他们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自我认识转变为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自我认识,将各自单一的本民族意识上升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使他们强化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与使命;其次,可以帮助其树立国家主人翁的主体意识,把民族的个体融入到国家的整体当中去,认真学习知识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关注国家和社会热点,努力向一名合格公民靠拢;再次,可以使之强化法治观念,保持头脑清醒理智,依法约束自身行为和合理参与宗教活动,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自觉履行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完整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决反对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等[4].

2 民族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民族高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科学而全面地确立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方能组织有序、行之有效.民族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基本一致,但是,民族高校公民意识教育需着重围绕和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来开展,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1 国家认同教育

这是民族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首要内容.国家认同是指一国公民对所属国家在情感依附的基础上,对自身国籍归属的理性认可和对相应权利义务的自觉承担[5].民族高校的国家认同教育,主要是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地理、军事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使各民族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美丽富饶的土地、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勤劳智慧的伟大人民,学习那些各族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同仇敌忾、共同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民族团结教育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内容有所侧重,主要是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传承、历史上各民族的冲突和融合、历史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共融、当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等[6];其中要特别注重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扩大少数民族权利义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民生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使各民族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充分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2.2 制度认同教育

这是特定国体和政体下公民意识教育不能回避的方向性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意识教育与西方资本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区别.爱国主义与制度认同密不可分,脱离制度认同教育搞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切实际的,不但搞不好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爱国应当是有具体的历史范畴的、带有政治立场的,在现阶段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热爱[7].树立强化各民族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意识,既是培养健康积极人才的思想工作内容,也是民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既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各民族学生抵御西化分化思想侵蚀的有效举措.民族高校制度认同教育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思想有关内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发展历史、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就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客观辩证地看待现行体制下的一些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支持中国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信念.

2.3 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法律的敬畏、遵守、信仰意识,以及用法律维护权利的积极性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法律意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支撑,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直接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和效果.对于民族高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山区、牧区、边疆等偏远落后地区,法律意识普遍较弱,有的学生甚至因为长期处于浓厚宗教环境氛围的原因,宗教意识几乎完全盖过了法律意识.如果任由此类现象发展,一方面对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融入现代法治社会极为不利,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学校的教学管理负担,从长远角度讲对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国家的法治事业构成潜在的巨大威胁.因此,法律意识教育是民族高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重中之重.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法哲学和法理学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有关内容,宪法,刑法关于人身、财产犯罪和危害公共、国家安全犯罪等内容,民商法解决常见民事纠纷的相关内容,劳动合同法,以及诉讼法规定的个人权利等内容.通过持续不断的法律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精神和目的、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构成与处罚、解决常见民事纠纷的法律途径、公民面临执法司法活动时的权利义务等,树立和增强依法行为、依、依法尽责的意识,坚决抵制宗教极端、恐怖暴力、民族分裂行为,坚定维护法律权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2.4 主体意识教育

公民社会发展到现在,一个成熟而明显的特征,就是十分重视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自由,因而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精神重塑的过程[8].主体意识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能动的掌握,并顺势加以运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在物质生产和思想发展上的相对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民族高校的主体意识教育目标,一是按照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基于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主人翁意识.民族高校的主体意识教育,是融合于整个公民意识教育过程来开展的,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思想灌输和理念培养,不断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辅以岗位任职和实践锻炼,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责任担当能力,通过反复的教育实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其他公民意识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2.5 社会公德教育

公德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遵守的自觉性和对他人行为表现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而评价的习惯性,既是社会群体的共识,又是公民个体的自我要求.民族高校的学生是高智群体,是未来民族地区建设和民族团结事业的中坚力量,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所以培养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是民族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高校公德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以及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尊重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现代道德.这些公德意识的培养,既有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民族高校生态,也有助于各民族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其步入社会后,能够形成群体性示范效应,引导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保持[9].

3 民族高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民族高校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把公民意识教育上升到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大局的高度,努力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机制模式,把公民意识教育真正做到实处,让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各民族学生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民族高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方式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以课堂灌输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

公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环境熏陶和反复的公民行为实践才能形成,而课堂教育无疑是民族高校意识教育最佳的教育环境.课堂教育,首先要从为人处世的原则、人际交往的艺术、对待人生际遇的态度、分析客观事物和问题的基本哲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使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维能力和生活态度上为进一步培养公民意识打下基础;其次重点围绕重要的宪法法律知识、公要的权利义务、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常用技能和途径、传统和现代的社会公德,以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民族高校学生进行持续的思想教育和理论灌输,使学生在储备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和不断强化公民意识.

3.2 以互联网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组成的同时,也成了敌对势力舆论渗透误导知识青年的主要途径.他们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和一些门户网站,或大肆宣扬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制度,或披着自由的外衣疯狂诋毁党和政府,或借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煽动仇恨,使部分大学生难辨真伪,甚至产生反动思想,进而实现他们的西化分化目的.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重点加强了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思想渗透,他们频繁利用互联网,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极端宗教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宣传,使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误入歧途,走到了民族和国家的对立面.曾言:“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互联网这个敌对势力急欲夺取的文化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用正确思想去占领,不及时廓清错误认识和思想,那么敌对势力一定会先声夺人、恣意妄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陷入被动甚至失败的境地.所以,民族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把网络平台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力工具,积极主动地宣扬正面的、正确的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言论和极端思想,引导各民族学生理性平和地、客观辩证地、历史发展地看待国家历史和现阶段的各种矛盾问题,帮助他们修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积极的心态,铸就坚固的思想防线.例如,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广泛利用学校论坛、学校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年级或班级微信群,以及其他校内外网络平台,适时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简要通俗的宣讲,对党和政府关于民生、民族的活动进行宣传,促使各民族学生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和惠民举措,加深对党和政府的理解与拥护;经常对时事政治、热门话题及时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各民族学生对政治和社会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及时对社会矛盾问题和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进行客观分析评判,帮助各民族学生了解事情真相、化解心中疑惑,避免陷入他人误导和自我偏激.

3.3 以课外活动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

课外活动是公民意识教育一个良好的实践转化载体,既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够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当作为民族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抓好.与中小学生的情况不同,大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和更强的自主意识,课外活动内容的选择也较多.民族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期间,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比如文艺汇演、诗歌比赛、合唱比赛、足球篮球赛等,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缓解学生课业压力,又能拉近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关系,增强他们和谐友爱、民族团结的意识.民族高校还可定期组织知识技能类的活动,例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举办公共事务类问题的辩论赛,邀请专家来校进行公民意识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与相关部门协调组织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旁听司法审判,向行政职能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以及进行公共问题调研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党的政治理念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客观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模式,深化对国家和制度的认同感,激发政治参与热情.

3.4 以社会实践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途径

除了学校学院组织的课外活动外,民族高校中的社团也可提供许多校外的社会实践机会,这些机会能让学生最直接地体验公民社会,锻炼和发展公民技能,为学生与公民社会之间架起桥梁.比如组织公益募捐、社区帮扶、环境保护、支教扶贫、勤工俭学以及法律咨询服务等,将公民意识教育寓于这些活动之中,通过参与体验,使大学生对公民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对自己将来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更加准确具体,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更好地适应公民社会做好准备.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结:

适合爱国主义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爱国主义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爱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