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纪录片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方法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文关于大众文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纪录片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方法

作者简介:位茜(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143-02

2016年新春,一部小成本的3集系列纪录片在国内著名互动视频网站“bilibili”上刷了屏,点击量超过70万,豆瓣评分也达到9.5分,甚至超过2015年引爆电视荧幕,口碑绝佳的大热剧《琅琊榜》.这部片子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本片讲述了在故宫工作的顶级文物修复师的故事,用平视朴素的镜头,透过一件件的精美绝伦的文物看手工匠人们的“匠人精神”.

本片为故宫博物馆建馆90周年的院庆而拍摄,投资仅150万元,不到十人的拍摄小组,历时四个月完成.在央视首播并为向《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放映就爆红,反而通过在网络视频媒体上的传播,吸引了80、90后年轻人的目光.网友们成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自来水”纷纷在微博、微信、空间等网络平台上推荐该片,甚至片中几位修文物的专家也成为“网红”,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我在故宫修文物》缘何受到如此的热捧?纪录片这种精英文化如何融入大众狂欢之中?答案就是抓住观众的眼球,可从主题把握、叙事方法、视听运用及社会价值方面来分析.

一、在新颖的题材选择中注入普世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念

故宫,我国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兼具政治、历史、文化三重内涵的一座城池,古往今来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历史、文化、建筑等多方面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关于故宫的纪录片也非常多,《故宫》(2005)、《台北故宫》(2006),《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2011年)、《故宫100》(2012年)等十几集、甚至几百集的纪录片将故宫几百年里经历的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出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题材选择上巧妙地避开了以往大开大阖的历史文化,独辟蹊径选择了故宫未开放展览的西三所里的现代人为表现对象.拍摄了在今天的故宫里工作生活的人们.文物修复师,一个“士农工商”里唯一传承下来的职业——“工”,一件件价值连城、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宝穿越时间,把当时的文化传承至今,而文物修复师们则用流传了千年的手艺让蒙尘的珍宝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辉,讲述一个个灿烂辉煌的文明.

文物修复师是个很神秘的职业,能在故宫修文物的顶级大师是否是传说中老学究的样子?穿着复古的长袍,油瓶底般厚厚的眼镜,学富五车,出口成章这些刻板的印象一直留在人们心中.《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描绘文物修复师时,不单单只展现其工作状态中专业、谨慎、耐心、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等“工匠精神”的一面,还展现了他们在闲暇之余喂御猫、逗鸟、弹吉他、打杏、相互调侃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一面.让大师走下神坛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打破观众的固有印象,用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温和力量打动人心.让观众在快节奏的消费主义洪流中通过“匠人”们温馨普通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来关注他们甘于奉献、热爱职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观照快节奏社会中这些师傅带徒弟式耳提面命、口口相传的手艺人的生活中,折射出超越国家、民族、宗教,本于其良知和理性皆认同的关于爱、坚守、责任、承担、奉献、牺牲等普世性的价值理念,唤起观众的通感.

故宫内外仿佛两个世界,故宫外是飞速发展现代社会、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故宫内仿佛仍旧踩着古老的节奏慢慢前行,一批又一批手工匠人们在故宫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故宫像一棵参天的古树,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则是春天里萌发的嫩芽,以自身无尽的活力不断借助着科技发展和进步的成果在复原文物的同时也掀起中华文明史书上一页又一页新的篇章.

二、平民视角、亲民的叙事策略打造富有情趣的“宫内生活”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导演走的是亲民路线,用平民化的拍摄视角、亲民的叙事策略来拉近观众和神秘故宫文物修复师的距离.故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象征,故宫里的人也是具有喜怒哀乐的平常人.

在我国90年代之后,平民化视角、百姓意识和人的主题等国际纪录片的特征成为我国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平民化视角要求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关注个人及其伦理、精神和心理等价值,尝试去探求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从而抓住受众眼球和心灵.在本片中表达的主人公们除了职业是常人不了解的文物修复师之外,其本质还是平常人.导演淡化其工作时专业化的一面,加入了生活化的场景,如喂御猫、逗鸟、闲谈等.故宫文物修复的主力们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之前修复师们大不同.纺织品修复组的女性文物修复师为了珍贵的保护文物而不能化妆,为了准时上班而睡眠不足,为了故宫安全,漆器组的闵俊嵘栽种的树修剪,为了更好地修复文物借助高科技设备,如谷歌眼镜等,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故宫里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一下让当代观众充满的熟悉感.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尽管还沿袭着传统的师徒制,但老手艺传承的师傅和新时代受过大学教育的徒弟的这种新型师徒关系也给故宫带来了新变化.

在叙事策略上,《我在故宫修文物》所展现的书画、青铜器、钟表组、陶瓷组、木器组、漆器组等每一组都有与之对应的人物,节目用旁观式记录的方法将主人公的修复文物的状态展现出来,与各种文物自然的衔接在一起,以第一人称讲述与第三人称讲述(旁白)相结合的叙述方法来突出节目的真实性与亲切感.在第二集中开篇有解说员指出中国人对木头有极为特殊的情感“几千年下来 中国人一直远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头建造家园……”此时画面已经开始展现木器组的工作环境,用平视的镜头一一介绍木器组正在工作中的成员.“手指头现在等于已经断了,我们给它后补了一个 用和它原先一样的材料……”这是木器组成员谢扬帆的介绍他现在所做的工作,复原木雕佛造像的手指.解说词接着木雕佛造像的历史背景,因为便于移运,绝大部分精品都流失海外,之后介绍正在修复的这尊辽金时期的木雕佛造像的毁损情况.之后,主人公接着讲述他正在进行的工作——随色,补完手指之后上色.解说再次出现介绍了木雕佛造像这种文物的价值,收藏情况及各个时期木雕佛造像的不同形态等.最后,主人公的主观叙述出现讲述其工作内容和目的,把灰尘蹭到修复的手指上,做旧,达到“以旧修旧”修复标准.一、三人称相互转换、完美结合,节目表达流畅、自然,给观众呈现出具有真实情感的文物修复过程,解答观众疑惑的同时也带给观众文物背后相关的历史背景等,以补充画面不足带来的缺失.

三、意蕴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核带来社会价值的多样化表达

《我在故宫修文物》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纪录片的英文“documentary”本就有的“记录”的含义.所有纪录片都有文献价值.一部纪录片的文献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增加.《我在故宫修文物》着重展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生活状态.让观众了解了这一行业的真实面貌,揭开文物修复师的神秘面纱,有助于人们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研究.

此外该片也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经历几百年风雨的故宫,千年文化洗礼的文物,文物修复师们不仅仅修的是一件器物,而是赋予文物以生机与活力,唤起散落在历史长河里蒙尘的文明.随着32扇的屏风、乾隆皇帝的书稿箱、其生母的金发塔以及她80大寿的实景绘画、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等稀世珍宝的一一复原,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回到当时一个又一个迷人的历史场景中.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借助文物修复师和文物穿越千年体味我国悠远而璀璨的中国文明.

《我在故宫修文物》呼唤社会“工匠精神”的回归,展现了中国顶尖艺术巨匠们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甘愿牺牲,对工作敬畏且热爱等“工匠精神”.这正是本片社会价值所在,浮华世界、纷纷扰扰,人们沉浸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疲于工作,疲于生活,劳累、烦躁、焦虑等负能量一直侵蚀我们的生活.《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一种更美好的状态,对工作虔诚热爱,具有责任感,静下心来,耐住的寂寞,把一件事做好,做细,精益求精,兢兢业业,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平民化视角、亲民的叙事策略展现新颖的故宫的另一面,高墙红瓦下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用文物修复师一双双灵巧的手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体味东方文化神韵,在平凡的工作生活实录中注入普世的人文精神内核,在繁杂世界中向全社会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大众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众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1、大众文艺杂志社

2、企业文化期刊

3、中国文化论文

4、大众文艺投稿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