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新形势下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多领域类论文范例

本文关于图书馆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新形势下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多领域

赵晓丹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

关键词:图书馆创新;特色服务;数字化;社会影响力

摘 要: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服务机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新形势下,图书馆自身特色构建也决定了各大图书馆间的竞争成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8-0111-02

收稿日期:2016-07-10

作者简介:赵晓丹(1988—),河南省图书馆助理馆员.

1图书馆特色服务建设多领域探索的社会人文发

展要求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必定要顺应多元化的时代要求.历史学家们认为,“发展”一词预示着事物是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一切的发展都是对时代的褒奖,而不是历史洪流的退步.当今社会普遍追求的是快节奏的生活理念,对于各行各业激烈的竞争,社会正以过去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变革期待着现在一秒钟一个转型.图书馆则是提倡社会“慢生活”口号的一个典型缩影,社会的人文化进程需要漫长的过程,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在顺应社会人文化变革中应发挥的作用也是需要长期推进的.

图书馆的作用是为了方便社会大众,是为社会公民提供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的公益性机构,也是社会形成优良阅读习惯必不可少的地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其出版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详尽阐释了为什么有人溺水,围观的人会不施以援手;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受到邪教首领的蛊惑,并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诸多困惑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而人们希望以图书馆为载体,获得阅读的需要,也就是社会趋同意识,人是社会群体性动物,有诸多更高层面的需求.阅读需求也正是艾略特·阿伦森的书中提到的关于人的移情、从众性、利己心理,甚至是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某种竞争意识的存在[1].

1.1图书馆开放的形象化构建

图书馆风格定位应符合自身地域特性.现代社会,图书馆不再等同于古代的“藏书阁”,信息的巨大融合、更新换代,使得学科及人文需求等方面错综复杂.曾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国家、城市的人文化进程是否发达,其公园风貌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英国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化进程,但依然保持独特的公园文化.拥有公园文化,也就手握了城市地标的名片,让这个城市处处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图书馆也应有所借鉴,作为城市文化地标建筑,图书馆理应充分体现该地区的人情风貌,是极强的地域浓缩型文化.正如贝聿铭所说:“要是你在一个原有城市中建造,特别是在城市中古老的部分建造,你必须尊重城市的原有结构,正如织补一块衣料和挂毯一样.”[2]地域性是图书馆认同感产生的基础,而人文环境又是地域特征的延伸.譬如四川成都,地处巴蜀之地,天府之国,其图书馆建设以能够充分体现当地风土人情为宜,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视、听、嗅、触觉,建立多维的形象思维.

1.2图书馆开放性的装饰设计

图书馆特色服务应“以小见大”,注重装饰文化和视觉识别.图书馆服务的优质与否,不仅体现在图书管理员对待社会大众的服务态度上,还体现在注重视觉装饰上,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图书馆文化.此外,图书馆可以推陈出新,打破常规,运用设计和色彩体现出图书馆的方方面面,譬如提示性标语的设计,应突出现代设计感,使用暖色调,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温馨感.图书馆作为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不应忘记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和发展,应将传统文化符号化,如在步梯的墙壁上,撰写文人警句,通过书法和笔墨的方式得以呈现.

2新形势下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的发展趋势分析

2.1开放性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服务理念,要随着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断调整策略进行完善.从先前的“书至上”到现在的“读者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注重各城市图书馆间的交流学习,互通有无;要真正做到心态和方式、观念的开放,这种开放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衍生出具象的实施方法,将其物化.中国的图书馆更注重“特色化”服务,图书馆可以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根据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特长、才艺、喜好,开展图书馆间的文化活动,譬如职工书画交流展、摄影展等,并定期筹划一些跨馆的职工交流会,注重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保留图书馆原有的“专题服务”“跟踪服务”.20世纪初至今,图书馆已从“藏书阁”式管理模式开放,只面向社会上层民众到现在的全体社会大众都可以到图书馆享受阅读服务,不再将读者“精英化”,而是“大众化”的转变.由于读者数量、阶层的不断细化,就要求图书馆大量开展与社会广大读者互动的活动,也要借鉴外国图书馆偏向“专业化”建设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将一切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2.2公平化服务理念触及图书馆延伸领域探索

图书馆面向社会全体大众开放,服务就必须考虑社会残障人士的需求,储荷婷等人提出:“图书馆服务必须充分考虑残障人士,对残疾人服务不仅仅停留在‘轮椅’的概念上.”[3]美国针对残疾人有专门的法律保障、注重专业的服务细节,残疾人有专门的网站索引、工作人员专业化的培训.澳大利亚为规范对残疾人的服务,将对馆员的要求写进年度报告.

2.3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新时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网络虚拟化、网格化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供应链接,便于读者进行对典藏文献的信息检索,并在人员职位分配、服务管理模式、工作重心转移、交流载体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革新[4].上海市图书馆大胆创新,对硬件设施进行了数字化革新,不仅大大提升了读者借还书、查阅资料的速度,还增加了图书馆借阅环境的舒适程度.数字时代,图书馆设备的智能化,电子阅览室功能的细化、升级,也缩短了读者检索书籍文献的时间,简化了图书馆的工作程序,更便于对书籍的管理保存,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目前,缩微胶片、音像资料等也比传统的纸质书籍保存时间更长久.现阶段,我国的数据库资源丰富,能满足各方面信息的检索.数字化技术主要指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5].

2.4图书馆创新服务应与读者紧密联系

图书馆加强与读者联系,可以建立自身的微信公众平台,保证读者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发布、优化对图书馆管理的意见;扩大微信使用功能,建立图书编目,选举读者代表管理微信平台,根据需要,及时更新书目;通过微信分组,将读者群细分化,并根据读者年龄,划分不同的阅读兴趣组;发表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的创新能够充分运用微信发挥作用,能够规范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创新服务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更高质量、高效有序的服务[6].

赵晓丹:新形势下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多领域探索

3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反思

图书馆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新时期数字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处于第一阶段,观念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馆藏文献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但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检索率、数量、整体质量方面都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在数字化普及、内容等方面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对现代图书馆而言,发挥其功能主要是资源与延伸服务的整合,图书馆的窗口部门不能将整合的信息高效传输给需求用户是新时期图书馆建设的主要问题,如何使纸质和电子资源形成无缝链接也是建立一站式服务的重要一环.高层次的图书馆整合技术更多的是由数据库供应商提供,资源的延伸服务往往存在学科的交叉性,但图书馆和用户双方都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这就需要图书馆在系统平台的功能性设置上进一步调整.对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整合、交融、互补,需要图书馆馆员做有序的工作,也需要技术的支撑[7].在数字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还要做好广大读者的网上借还、续借工作;网站需要定时进行升级,以免给读者使用数字化系统借还书时造成不便.

4图书馆特色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的影响

图书馆是公益性、开放性的,是人类精神家园进步的阶梯.“读者至上的人本主义”是核心思想,不是单纯一味追求技术引进,对广大读者进行多重的制度管控,而弱化了对读者服务的理念.当今社会倡导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各行各业都在用积极的价值导向向社会输出着正能量,图书馆是人类精神的宝库,更应起到安定社会的良好导向作用.众所周知,家庭和睦才能缔造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图书馆,同样也是重要的社会窗口,更应用积极饱满的工作态度服务好每一位读者,让读者们满意而归.图书馆的表率作用还应体现在社会阅读的开放性、平等性上,为社会残障人士开通绿色通道,更周全便捷地服务读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成为社会福利机构的“中转站”.社会残障人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只有提供高效优良的服务,才能从内心深处消除残障人士的疑虑和担忧,只有耐心细心的服务态度,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读者投诉,这也是在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艾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32.

[2]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进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熊丽.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管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中国图书馆学会.人文视野中的图书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6][7]杨扬.钱曾与《读书敏求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1):33.

(编校:崔萌)

图书馆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图书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

1、图书馆文献

2、图书馆期刊

3、图书馆论文发表

4、图书馆学刊

5、图书馆杂志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