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愁方面论文如何写 跟余光中:带走一片诗意,留下一抹乡愁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乡愁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余光中:带走一片诗意,留下一抹乡愁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乡愁》《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等.其诗文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西方现代精神,意象奇特,韵律优美,字里行间闪烁着灵动的情韵和任侠之风.2017年12月14日,这位文坛巨匠在台湾因病去世,享年89 岁.

来自台湾的“Y 先生”

余光中在大陆为众人所知,最早是因为诗人流沙河的推介.流沙河当年是《星星》诗刊的编辑.某一天,他收到香港刘济昆的来信.刘济昆说,台湾诗好,有一个余光中尤其好.流沙河从刘济昆寄来的诗集中读到了余光中,深感震动.1982 年,《星星》介绍了余光中.

当时流沙河给余光中写信表示敬意.余光中回了信.流沙河记得,信中的钢笔字很方正,严肃坚定,一丝不苟.余光中在信上说:“在海外,夜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信上的故国之思,触动了流沙河.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这首诗被收入高中语文教科书,成为许多人高中时的记忆.大家也从这首诗加深了对台湾“Y 先生”的印象.

乡愁啊,为何让人热泪盈眶

1971 年,43 岁的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仅用了十几分钟便写出了《乡愁》,成为他传唱最广的一首怀乡诗.“那个时候是1972 年,并没有结束.我在台湾觉得根本没有可能回大陆了,心情非常黯淡.所以在这种压力之下写出了《乡愁》.”

朋友夸他:“这么快就写出一首这么好的诗,真有才思.”余光中说:“你不知道,这首诗,在我心中已二十多年了.”

余光中生在南京,却在年少时,为避战火,跟着母亲辗转各地艰难生存,二十一二岁时,随父母迁居台湾,他的一生都在漂泊,奔波离乡的日子愈久,怀乡之情愈重.

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成为名篇,在于使用意象群来表达乡愁,像音乐里的回旋一样,反复表达同一个主旨,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这些不同的意象反复吟诵着同一种情绪.意象不断拓展、延伸、放大,从邮票到船票再到坟墓,直至海峡,乡愁被放大无数倍,这乡愁也不是一个人的乡愁,而是一批人、一群人、一代人的乡愁.

新古典主义美学观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这是梁实秋眼中的余光中.除了诗歌和散文,余光中在文学评论和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称自己有“四度空间”.人们最熟知的还是他的诗.

在诸多诗作中,他最看重《白玉苦瓜》,那是为他在台北故宫看到的珍贵文物——白玉雕琢的苦瓜而写:“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不产在仙山,产在人间/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这首诗标志着他新古典主义美学观的形成.何谓新古典主义?就是吸收古典文学喜欢用典、讲求韵律、节奏的形式优点,同时大胆调用现代人生活中的“默会知识”熔铸意象,精准、细腻地表达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感受.以《听听那冷雨》一文为例,“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既有古典的唯美意象,又有现代性的冷感忧郁,连语言节奏也若雨声.而那首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算命瞎子》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说:“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尽管从1950 年代末到1970 年代初,余光中曾经三次留学或任教于美国,还学会了开车,喜欢上了披头士乐队,但萦绕在他心中的依然是挥之不去的中文之美.“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写李广,“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

余光中曾说:“多年来我努力用中文写作,不但把文言的长处融入白话,更把唐魂汉魄召来字里行间,常与李杜韩柳欧苏对话,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撑住中国文学的砥柱.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可见,余光中的乡愁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还有历史文化的意义在里面.

中华文化一直是余光中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他曾这样说,“我的诗必有一基调是与源源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从我笔尖潺潺泻出的蓝墨水,远以汨罗江为其上游.在民族诗歌的接力赛中,我手里这一棒是远从李白和苏轼的那头传过来的,上面似乎还留有他们的掌温,可不能在我手中落地.”如今,那个写《乡愁》的诗人走了,他也成为我们永恒的乡愁.

乡愁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乡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乡愁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乡愁的解读期刊 乡愁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