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我不允许自己失败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失败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我不允许自己失败

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父亲对母亲说:“你这人怎么一点都说不得呢?”年轻的时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父亲表达方式上不够温和;二、母亲对“他人指责自己”这件事过分敏感.等到自己为为人母,我开始有了更多的理解:其中一点就是母亲对于指责过分敏感的背后,是自己不放过自己,她不允许自己做得不好,任何时候、任何事情.

记得有一回母亲连续蒸了3天的青菜包子,我随口说了句:“怎么又是菜包啊?”她一下很激动地连忙说:“哎呀,也没有什么别的,就剩今天这一些了,明天就没有了……你要是不喜欢,那就买点豆浆油条什么的.你上回体检已经脂肪过剩了,还要吃什么肉包吗?现在肉馅的包子也不敢买啊,谁知道他们用的什么肉啊?有现成的早饭吃就别挑三拣四了,你爸不是说……”她的回应,内容部分没有问题,不过略啰嗦了些,但是语气部分,你能明显感觉到她生气了,生我的气,更生自己的气.她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别人的抱怨和建议,就等于自己的失败.

总之,你错了我没有错,我都是对的,我不允许是自己的错,不允许自己失败.

母亲这一生过得很累,更多是精神的紧张和疲倦,而作为她亲密的人,也会被影响到,总想要逃离她,至少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谁也不愿意时时刻刻都被弄得很紧张,充满压力.

对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敌人其实都是自己.那些懂得幸福的人,往往都是和自己相处得很和谐的人:相信疼爱自己、不为难自己、欣赏和接纳真实的自己,他们生活得坦然、放松和自在;而有些人则活得很累,遇事思虑过多,行事也太过用力,他们容易紧张、担心、害怕,在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我不允许自己失败.

有一种“罪过”叫“过分高要求”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有个当教师的母亲和一个当心理咨询师的太太.后者可能与做心理咨询师的太太的过分敏感猜忌有关,洞察一切谎言和秘密也是相当可怕的,而前者则因为教师往往有一个职业病:严厉.

身边恰好有一位宝妈是初中老师,大家常在一起聊孩子和家庭的事,也会互相邀请到家里做客.有一次去这位初中老师家做客,她非常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两个孩子也能玩到一块儿,但不一会儿,两个小丫头就闹起别扭来,抢着要玩一样东西,谁也不让谁.

她马上走过去,很严厉地对女儿说:“我怎么对你说的,妹妹是客人,你是主人,要学会分享的.”同样,内容没有问题,只是她那严厉的眼神和语气,连我都被吓到了,顿觉尴尬,那一刻似乎我应该也跟着她,严厉地训斥女儿一番:“你怎么回事呀,怎么能抢别人的东西呢,这不是你自己的呀!”但是,我的职业病只能让我对女儿说:“宝贝,你是不是很想要这个(女儿点点头,眼泪都要溢出来了)……你想要,姐姐却不给你,你觉得有一点生气和难过,是吗?”

宝妈还在那里严厉地训斥孩子,孩子已经哇哇大哭了起来,原先的一点委屈已经被点燃成了愤怒.那一刻,我不认同她对孩子的态度,像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对待犯错的学生,训斥、指责、过分高要求,她希望孩子说出那句最经典的道歉:“我错了,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

在大学做心理咨询,我常遇到那种学业优秀的大学生,却在每次考试前无比焦虑,甚至啃自己的手指,掐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他们说:我需要高要求(折磨)自己,才可能考得好,我不允许自己失败,不允许自己平庸,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掉以轻心(放松)……

咨询过几次,我和来访学生建立起了信任的关系后,常会引导他们根据最痛苦的情绪,做一些自由联想,回忆起来的往往是一些小而平常的事情:弹钢琴的时候,老师打骂自己,妈妈也在一旁看着;练毛笔字的时候,写了一张又一张,手都快麻木了,老师和妈妈才说,好了就这张吧……回忆起这些经历时,他们露出和大学生年龄不相称的神情:像个孩子般委屈地流泪,痛苦、害怕、愤怒、无助.

生活本已经够多磨难和考验,何苦还为难自己,岂不是罪过.

到底谁不允许你失败?

我问那个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却每次考试前还是把自己折磨得失眠、没胃口的女孩:“谁不允许你失败?”

她说:“我自己啊!”我观察到她本应纤细白皙的十根手指,被自己咬得面目全非,有一种触目惊心的疼痛.

“到底谁不允许你失败?”一次咨询中,我又问她这个问题.“这种紧张、疲倦、害怕又有些生气的感觉,最早什么时候有的?”她回忆起了小学时有一次要参加毛笔字的比赛,一张又一张地写,她觉得写得很好,但是老师和妈妈却不满意,她只能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似乎一切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能永无止境地写下去,疲惫、无助、生气、害怕,直到自己麻木了,老师说:“好,就这张吧!”但是她并不觉得这张写得多好,自己的命运似乎并不在自己手中.

“到底谁不允许你失败?”她看看我,垂下头,幽幽地说:“是他们,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妈妈,是他们.”她那个美丽又好强的妈妈,似乎样样都那么光彩照人,高考状元、校花、擅长交际、最年轻的主任医生……她说自己没有妈妈漂亮,也没有妈妈聪明.

妈妈的光芒让女儿黯然失色,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究竟有那么自豪的妈妈,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她们是那么成功,成功到不允许任何失败,任何瑕疵,而讽刺的是,孩子往往会成为那个完美妈妈的不完美!

如果说早年是过分完美的严厉父母,鞭策着孩子更好更优秀,那么当孩子长大后,他们认同父母,包括认同他们对自己的鞭策,内化成了他们心中对自己的鞭策,甚至比幼时的父母还更残忍、更用力!

咨询进行到后来,我再问:“现在,谁不允许你失败?”她沉默了,想了许久,平静地说:“是我自己.”这次的回答虽然还是“我自己”,但显然已经与以前的那个答案,看似内容一模一样,但本质上却完全不同.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意识到虽然今天的种种,受着昨天的影响,但只要她愿意,她可以选择全新的,自由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

放下父母对自己的苛责,停止自己对自己的严苛,让自己真正自由.

找到自我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真正自由呢?

首先,停止为别人而活.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为父母的期望而活,久而久之便失去自我,长大了也不知道什么是自我意识,事事都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我们哪能凡事达到别人的要求呢,所以你必然活得很累很累,小时候让自己满足父母的要求,长大了,不断地苛求自己去满足他人的期望,丝毫没有把事情的出发点起始于自己的诉求.当你遇到困难就心烦,想去逃避,唯恐失败,实际上不是在逃避事情本身,而是逃避面对困境的那种无助感,恐惧一旦未能完成难题,将面对各种别人异样的眼光,尤其是父母的失望,害怕会失去父母的爱.

其次,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

自己这一生,究竟要想做什么,这是所有事情的出发点.此刻,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知道吗,当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不存在所谓失败和成功了,成败是非的判断只是给别人看的,而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就跳脱了评判的体系,内心充满宁静,每做一点,幸福都如影随形.

我要 ……

“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你为我梳妆,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我的情郎,我在他乡,望着月亮.”

《驴得水》中的这首《我要你》吟唱起来的时候,唱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向往,而是唱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最自由而真挚的渴望:金钱、爱情、尊重、正义、教育、事业、自由……过往经历不一样,我们渴求的也会不同,但找到最深的渴望就好比找到一座灯塔,从此找到光和方向.

平凡的你我,渴望的究竟是什么呢?

它不容易参透,却最值得我们花时间每天都去问问自己,至少此刻你可以问问你自己:

我渴望的究竟是什么呢?

推荐书

《追寻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著)

“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尼采

本书虽小,结构却十分巧妙,读来扣人心弦.本人两度拜读,皆一口气读完,直如中了魔咒.在故事部分,弗兰克医生曾介绍他个人对“意义治疗”的体会.由于他是在故事行进当中以温和含蓄的笔法引介的,所以读者只有在全书读毕之后,才会领悟到那一段原来别有深意,而不只是集中营里另一个残酷插曲而已.

这个自传式的段落,十分发人深省.读者从中可以窥知:一个人在恍悟到自己“除了这寒伦可笑的一身之外别无余物可供丧失”之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在弗兰克笔下,这种既感叹又超然的心理,最是扣人心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如果人生真有一点目的,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可是,没有人能告诉别人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得自行寻求,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规定的责任.如果他找到了,则即使受尽屈辱,仍会继续成长.弗兰克特别喜欢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我由衷地向读者推荐这本小书,因为书中戏剧般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类最深切的问题.本书富有文学与哲学的双重价值.

闻锦玉

●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西交利物浦大学心理咨询师

● 八年多的个案、团体咨询经验,翻译多本心理学专业书: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性治疗—客体关系的观点》

● 咨询领域:婚姻情感、家庭关系、焦虑症

● 咨询寄语:“心自有其所在,天堂与地狱,一念之间.”

● 微信公众号:闻老师心理工作室.

失败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失败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失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