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征类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基本特征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说出了教育的真谛,也说出了共生写作的本质特点.共生写作教学就是一个人的写作带动另一个人的写作,一个人的写作带动一群人的写作,一篇好作文催生一片好作文.

那么,共生写作教学的这一特征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1.把一个人的写作变成一群人的写作.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有一个发言,题目是: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作文写得好的人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记叙文如此,议论文也是如此.通过故事讲道理,是议论文的重要方式;没有故事讲道理的议论文,是空洞的.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是写不好作文的.要讲别人的故事,也要讲自己的故事;要会讲故事,也要会编故事.最最重要的是,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必须大家一起讲故事.要乐于和大家一起讲故事,和大家一起听故事,更要乐于和大家一起编故事.什么叫“共生写作”呢?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家一起讲故事,大家一起听故事,大家一起编故事.

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写作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行为.也许作为创作的写作的确更多的是个人化的写作,而作为一种交流的写作,作为一种写作训练的写作,群体的形式更为有效.其实,风靡于十九世纪欧美各国文化界的名人沙龙,不仅仅是社交场所,也是诗人、戏剧家、小说家、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们产生灵感的重要摇篮.我们中学写作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和运用这种形式,班级授课制更为这种“沙龙”式的作文教学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共生写作教学就是努力把作文课的写作变成群体的写作,让大家在互相启发、互相唤醒、互相感染、互动交流、互相碰撞中学习写作.

2.把作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写作运动场.

作文课不写作文,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文指导课,听老师讲;作文评讲课,还是听老师讲.讲知识,讲方法,讲道理,就是不写,学生不写,老师也不写.也有很多老师把作文课变成了阅读课,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读高考、中考的满分作文,读名家的名篇,就是没有写的训练,也没有写的思维训练.我们常常看到,一节作文课,一发就是七八张甚至十几张阅读材料.学生把材料看完,差不多就要大半节课时间,然后还要对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所以一节课的精力都集中在阅读上.不是说这对写作一点用处没有,但并不能说这就是作文教学.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写作课要以写为中心,要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叶圣陶先生在甪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期间,和吴宾若、吴倩若、王伯祥等一起,对教育进行改革,在学校里自编各种课本、辅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创办生生农场剧,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叶老他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自编课本、自编自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语文,在种菜中学会种菜,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共生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学习写作.

3.把教师的角色由教练变成陪练.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是什么角色呢?有的教师承担的角色是局的侦察员,他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指出学生作文的问题.有的教师承担的角色是法官或者裁判,他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宣判,谁犯什么错谁有什么缺点,谁得多少分谁打什么等第,谁是第几名.有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练,他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文.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更切合教师的角色定位,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有不少语文教师只是站在岸上指导学生游泳,大讲什么动作要领,提醒注意事项,指出存在问题,就是自己不下水.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自然也很寥寥.而共生写作教学把教师的角色由教练变成了陪练,教师不仅仅要指导学生游泳,还要亲自跳进水里陪着学生一起游泳,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托一把,扶一把,做一下示范,纠正一下动作,时刻待在学生身边,陪着学生一起游.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样的教学对学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要认识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还要注意它和几组相近概念的区别.

1.“共生”和“对接”.

有教师认为,所谓师生共生纯为多余的教学形式.若学生一时打不开写作的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对接的方法,直接呈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画面,让其唤起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感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接生活,回忆生活中感动自己的人、事、物,再现那令人感动的情境.

有不少教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既为学生准备了写作热身的素材,又为学生准备了主题性写作的素材,但我们必须强调,这不是我们主张的师生共生的作文教学.“对接”和“共生”有着许多本质的不同:①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对接就是相似联想,所唤醒的大都是类似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共生写作被“唤醒”的,则更多的是不同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发散性.②对接所唤醒的东西,大都是学生心中本来就有的,只是被激发引起回忆,然后再加以呈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而共生所唤起的大多是现场生成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主观性.③某种意义上,对接被唤起的东西,常常是表面的,大多是由生活现象到生活现象.而共生唤醒的却是学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不同的立意和构思.④从思维走向和相互关系看,对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单向关系,主要是由师到生.而共生教学则是一种复杂的多向关系,既有由师到生,也有由生到师,更多的是由生到生.即使对于每一个个体,也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对接.

2.“共生”和“对话”.

所谓对话,主要是一种阅读理论,主张阅读过程中各种不同体验、不同理解、不同认识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尽管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共生写作,但我们并不从这个角度简单地区别它们,因为对话理论在写作教学中也大有用武之地,而是从这两者的本质特征说明它们的不同.所谓对话,是指交流的各方都有自己的体验、感受、理解和认识,即交流各方的体验、感受、理解和认识,都是已有的;而共生中,则有一方某种意义上说是“未有的”,是在共生中被现场“唤醒”的.而对话交流碰撞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某个文本或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甚至有时候是为了形成“和而不同”的共识,即对话的目的有比较明确的集中指向和聚焦的意向,可以说是一种辏合式的关系;而共生则是一种几乎没有指向的向外的辐射式的关系,越广越丰富越复杂甚至越“杂乱”越好.

3.“共生”和“生成”.

所谓生成,基本是着眼于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的一个课程理论,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现场生产和丰富.它既不是着眼于阅读中师生间的教学关系,也不是着眼于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是立足于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建设;而共生则主要是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互动,其目的并不是立足于教学资源的建设,而是立足于学生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写作过程的激活和丰富.

4.“共生”和“下水”.

下水作文,是很多有志于作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有志于改善学生写作过程的教师们采取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这些教师的敬业精神尤为可佩.下水作文和共生写作教学的主要不同在于下水作文主要着眼于示范,在于给学生做出榜样,而共生写作教学则主要追求通过教师的写作体验和写作经验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激发,以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教师下水过程中所积累的体验会给作文教学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甚至会改善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行为,但其目的并不在于直接影响和改善学生的写作过程,更不是唤醒学生的体验和经验,使之生发出更为理想的写作体验和经验.

5.“共生”和“升格”.

我们也一直认为,升格训练是作文教学着眼于学生写作过程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它和共生教学并非一个概念.升格训练主要着眼于一个题目一篇文章的写作,一般都是着眼于一篇习作的修改和写作质量的提升,或者写作方法的指导.而共生写作则更多的是着眼于写作的体验、写作的经验和写作的过程.从写作过程看,升格主要是写作初步完成后的修改和完善,而共生主要是写作前期阶段的激发和唤醒.

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对接”还是“对话”,无论是“生成”还是“下水”,无论是“升格”还是其他的写作教学理论和作文教学方法,和共生写作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甚至也不是可以简单分开的,对接生,共生中对接都是正常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思维方法是简单的,也是可怕的.

用“感激”唤醒“感动”

那是一次普通的作文训练,题目是“感动”.记不起是哪一年了,只记得是在高一年级.好像当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个写作单元就有这样一个题目,我也觉得这个题目很适合高一学生写作训练.可是作文收起来一看,比预想的要差.我教的班级是我们学校的尖子班,可是几乎没有一篇让我满意的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感动”.

为准备作文评讲,我先找了几个学生聊天.问到为什么写得不好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什么好写的.是的,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心中没有感动,笔下哪里来的感动呢?没有值得感动的事,又哪会有感动的文章呢?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你们才会感动呢?”我问.

“总要特别一点吧?”他们说.

原来,在他们心中,平平常常的生活,平平常常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值得感动的.如何让他们懂得感动呢?怎样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值得感动的事情呢?这是一个很不好解决的问题.它不是写作知识,靠讲是不行的;似乎也不是写作能力,靠练也是不行的.刚好这时,我在生活中遭遇了一个“故事”,正准备以此为素材写一篇小散文.构思中,我眼前一亮,找到了这次作文评讲的重点和策略.

这一天作文课,我没有明确要进行作文评讲,而是说:“黄老师最近有一件事想写成一篇文章,可是主题还没有最后确定,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愿意吗?”

“当然愿意!”学生们声音很响亮.这类事情他们历来很感兴趣,轻松,没有压力,说不定还有机会调侃我一下——这样的活动,我们是经常进行的.我有时有了一些写作的打算,会让他们参与到我的写作构思中来:或者是帮我提炼主题,或者是帮我推敲词句,或者是帮我斟酌标题,或者是帮我想一个结尾.

学生们让我先说说写作的内容和构思.于是我讲起了在飞机上经历的一件事:

那天坐我前一排对应位子的是一个女孩.我并没有正面看见她,只是从她的头发上判断.飞机进入平飞之后,大多数人都开始休息,我便放下小桌板开始看书.大概为了睡得舒服,前面的女孩把又黑又长的头发甩到椅背的后边,就像一道黑色的瀑布挂在我的面前.我向后仰一仰身子,免得她的头发撩在我的脸上.可是过了一会儿,飞机遇到气流,剧烈地晃动起来.空姐在广播里通知大家要收起小桌板,调整好座椅靠背.前面的女孩似乎睡得很沉,仍然一动不动.我一看,原来她的座椅后背并没有放低,但我收起小桌板却遇到了麻烦,因为她瀑布一样的头发紧贴着座椅后背的这一面垂着.我要么叫醒她,要么捋开她的头发将小桌板推上去,否则就会将她的头发压在小桌板和椅背之间.

从内心的想法,我当然应该选择后者,但我却有一点顾忌,因为我有过一次尴尬的遭遇.那一次也是在飞机上,大概太累了,飞机起飞不久我就睡着了,熟睡中忽然觉得脸上有点痒痒的,于是顺手就在脸上捋了一把,没想到手里是一缕长长的头发.原来是邻座的女孩子也睡着了.熟睡中我们的头都侧向了对方,所以她的头发撩到了我的脸上.而我用手一捋,就抓着了她的头发.我连忙松开头发,睁开眼睛向一侧看去.我的目光遭遇了女孩的目光,那目光如刀子般锋利,在我的心上深深划了一下.然而,我只能说一句“不好意思”(其实也怪不上我啊),然后默默转过头来.

如果这个时候我为了推上小桌板而用手划拨她的头发,万一她醒来了,再那样看我一眼甚至骂我一句“无聊”,我岂不是自找没趣?可是,我为了自己推上小桌板就把人家从熟睡中叫醒,是不是也不应该呢?短暂的犹豫之后,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她的头发捋开,然后轻轻推上小桌板.做完这一切,我再小心翼翼地看看前座的女孩,她似乎并没有觉察到这一切,仍然睡得很甜.

“你们说,这个材料可以表达什么主题呢?”我讲完故事,问他们.

“这个材料有什么值得写的?”一个学生说.

“老黄,你是不是想写一个浪漫的故事呢?”有几个调皮的家伙居然拿我取笑.

我说:“我觉得不仅值得写,而且能写一个比较严肃的主题.”

“那是什么主题呢?”

“我是想请你们一起想一想.”

“啊!原来你是来考我们的.”

“不是考,只是看看大家有什么好的主意.”

“我看应该是‘误会’.”

“可是这位女孩并没有误会我啊.”

“那应该是‘理解’,因为这个女孩没有像前一位那样误解你.”

我说有点道理.

“可以是‘尊重’,因为这位女孩很懂得尊重人,而前面一位则很不尊重人.”

“这想法和我想的比较接近.”

“那你自己到底是想表现什么主题呢?”

见他们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说法,我说:“主题我还真没有最后确定,但你们知道当我推上小桌板而前面的女孩睡得很香时是什么感受吗?”见他们都听得很入神,我顿了顿说:“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的心底涌起的是一股对她的感激.”

教室里安静了好长时间.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才说:“那题目和主题,就是‘感激’好了.”

很快,另一个学生就呼应道:“用‘感激’我觉得很有深度.因为,一般感激别人都是别人给予自己帮助,而且大多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这里的女孩并没有给黄老师帮助,而黄老师却要感激她,就很有新意.”

“那么,大家觉得我的‘感激’自然吗?是不是有点做作?”

“有了前面的对比,就不做作了.因为人被别人误解是很正常的.”

“看来同学们还是很认同我的写作思路和主题的选择.”我说,“讨论了我的写作设想之后,下面我们来评讲最近的一篇作文——‘感动’.”

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只听到有学生小声说:“这老黄,真鬼——今天耍了我们一把.”

接下去,我们结合具体习作分析了这一次作文普遍的问题——缺少感动.最后,我们明确:感激,并不一定是我们在为难之中别人伸出了援手,也不一定是我们遭遇重大困难时别人给予了帮助;感动,不一定要有催人泪下的场景,不一定要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平常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感激,都可以让我们感动.只要我们心存感激,生活总有值得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评讲之后的“再度写作”,学生们作文的质量明显有了提高,至少是选材和主题都比前一次要好得多.

后来有好几位学生和我说到这一次作文,认为这次作文使他们悟到了很多东西.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悟到了什么,我只知道这一节作文课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这一次作文课,使我对“共生写作”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在,“共生写作”已成为我作文教学经常采用的比较成熟的个性化方法.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15000)

基本特征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基本特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期刊论文的外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