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论文范文素材 和设计的度和风度李少波访谈录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设计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设计的度和风度李少波访谈录

李少波

197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文字设计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家公派丹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方正字库和华文字库设计顾问,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曾获中国设计艺术大展全场大奖、日本Morisawa国际字体设计评审委员奖、欧洲Sappi&Hannoart年度形象国际竞标第一名、世界设计大会中国设计工作坊成就奖等60余项国内外专业奖励,其作品被多家海内外博物馆收藏,成绩斐然.

○ 孙 婵

孙婵(以下简称“孙”):请您谈谈您的设计之道.

李少波(以下简称“李”):我比较偏向简洁的设计,在传达信息意象的同时留给观者足够的遐想空间;几年前我整理作品,找出念培训班时第一张设计作业,那是以马为主题的一套火花设计,黑底画面中只出现了火焰般的马鬃和尾巴部分,马的头、身、脚等全部都省略掉了,非常简洁,你看从接触设计开始我的路子就已经很清晰了.

设计作品会体现设计师的审美取向及艺术趣味.我喜欢传统的设计智慧以及审美,喜欢我们的画、书、文、哲,这些某种层面上与设计相近互通.中国的设计哲学,基于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是一门既追求设计风格的整体性,又兼具微妙细节变化的注重设计作品与人文环境和谐关系的哲学,这是富有智慧的“度”在今天尤其珍贵.但我不沉迷于传统,我同样喜欢西方审美中凸现的理性精神,重视对象内在的逻辑秩序与科学.中西方文化不同,审美也有不同,虽然呈现的形态各异,但仍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我刚从丹麦回来时在北京花家地的“宜家”看到人挤人的热闹场景,觉得很震惊,看到一家老小在里面睡觉、吃饭、闲逛购物,可以感受到他们是真的喜欢这个品牌,不仅是产品、还有环境、服务,是真心的认同,甚至远远超过它在本国的认同程度.想想地球两端的文化居然那么轻易地就融汇在一起, 正说明了文化的相同性.文化的交汇需要相互以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作品要能够完美的结合中西艺术之长,在我看来,做“减法”比“加法”要高明,用朴素形式语言精准地传达美的信息,在简洁的画面之中包含丰富的内涵,形成巨大的张力,是我所追求的境地.

早期我的作品偏传统,随着对中国文化精神更深入地理解, 传统视觉符号不再是我设计时采用的主要表达形式.我不断打破自身旧的模式,后来则呈现出更加现代的面貌,追求设计语言的多元性,探索获取更大的设计自由.其中兼有东方与西方的意味,而这种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我作品简洁的语言风格,我认同密斯“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思想,但更多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方法和手段在使用,简单才是丰富,简单才能包容.

孙:请谈谈您的个人成长与学术历程.

李:我受家庭的影响很大,我爷爷和我外公都是学校的校长,家里很多老师和医生,父亲在政府里做事,很有才华,字写得很漂亮,母亲做医生,非常敬业严格.他们对我的影响一直都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越来越清晰.我设计的第一套字体,命名为“俊黑体”,就是取了父亲名字里的“俊”字,以此作为纪念.

在大学求学期间接触并喜欢上了设计,专业能力比较突出.每个暑假都在北京、深圳打工,平时也在公司实习.临近毕业时除了留校还有去待遇优厚的国有广告单位的选择,我很犹豫,主要考虑做老师的话太单调,基本上就可以看到几十年后退休的样子.也许是受家中的教师职业传统影响,最终还是成了一名老师.教了两年书之后,我意识到必须要有更多的实践才能当好一个设计老师,于是我作出了去当时设计的最前沿阵地深圳锻炼一段时间的决定.我像其他求职者一样,坐在人才市场的大屏幕前的地上盯着上面的岗位信息找单位,后来我去应聘时,他们不相信我是大学教师,后来还查看了工作证,他们问你跑出来干什么?我说只是想做点作品回去教书.一年后我积累了两大纸箱的设计成品,学校也催我回去,公司跟我谈条件要我留下来,我说我出来只是想做点作品回去教书用而已,现在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当时我的基本工资部分是每月一万元,在当时而言已经非常高了.但学校对我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深圳我收获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设计大奖——中国设计艺术大展全场大奖.回来几年后,设计界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多,我有了出去留学的想法,但外语太差了,几乎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慢慢捡起来,后来我来到丹麦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很幸运碰到了很多好老师,我的第一个导师在看了我的作品集后,直接带我去见了系主任,系主任说你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你可以在这里教书.后来的老师还有的帮我引荐杂志社访问,最终我被介绍给了当时担任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主席的麦文·科兰斯基(Mervyn Kurlansky)当助手.麦文先生是著名的五角形设计公司创始人之一,我每天都要坐快两个小时的火车去他在海边的工作室,每天就要花掉四个小时在路上.期间,我两次在国际项目的成功竞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得意于西化的表现语言,但麦文说:“本土文化对你更加重要.”麦文是英国人,但他来到丹麦后,致力于推广丹麦设计的本土化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麦文所倡导的态度,树立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回国后我有机会去美术学院教学,但期间正好看到王敏老师招收博士的信息,他在回国前担任Adobe的设计总监,任教于耶鲁大学.可以说是学术与实践两方面都很厉害的人物,王老师从美国回来,与我所了解的欧洲设计正好形成互补,对我帮助很大,所以跟随王老师学习,当时他担任学院院长、主持奥运设计、世界设计大会等工作,我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这几年求学艰辛但对我帮助很大.在我的专业道路上,我还要特别提到另一位中国的大师级人物——王序,他很早就鼓励我推荐我,对我非常信任,我这些年有幸参与了他的很多项目,得到他的指导,并通过创作合作的方式与他交流学习,跟他一起工作其实是很有压力的,但对我的专业非常有帮助,老师们的专业精神、思想、品格是我的一辈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您为什么选择了当时还是冷门的字体设计研究?

李:在我读博士期间,信息设计是刚刚引进国内的新兴专业,发展前景可观,当时老师想让我来搞这门课程.如果我此时介入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但我却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而是选择了专业发展前景并不为人看好的字体设计与研究.

汉字的字体设计耗时费力,研究难度大,生存压力大.就字符数量而言,一个汉字的基本字库至少需要6000多字.多则以万数计,还有汉字字形也异常复杂,需要一笔一笔的设计,既要考虑风格特色,还要考虑规范统一,设计难度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字体版权很不受重视,这让字库难以凭设计生存,这些因素导致字体设计和研究变成了一个鲜有人问津的领域.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呢?是因为没人做但需要人做,我在国外看到“typography”在设计课程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既是基础课,又是核心课.西方很多设计都是用字体作为主体元素.而中国的设计中却缺失这块,从教育、设计实践到社会产品层面都做得非常差.没有字体,仅有图像就少了一条腿.何况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字王国啊,汉字对于社会、文化、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必须要有人来做,我也自信自己可以做出成绩.

另外也是因为喜欢,我第一个专业奖是中学时获得的书法奖,与字体有关,因为喜欢所以从未考虑过未来的生存问题,这些年来,我一直探求字体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主持了方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新黑体字库研发》,以及《中国汉字字体设计演进研究》《中国教科书专用字体研究与设计》《字之城——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研究》等项目,策划并主持了多次最重要的字体设计论坛、研讨、竞赛.为推动汉字设计走到今天的遍地开花的繁荣局面做了一些工作.不过,字体只是我设计的一部分,我的领域还涵盖了品牌形象、包装、空间设计等,这几年也做了一点当代艺术领域的东西.

孙:您如何感受与理解字体设计?

李:一沙一世界,一字一乾坤,字体设计就是在字里行间做学问.汉字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非常深远.字体是文字表现的语言形式,每一种字体都蕴含着生命力,无论是书写抑或印刷,背后都包含着书写者、使用者的情绪表达,所以选择字体是有学问的,不同的字体在应用时也有相应比较合适的范围,比如标题可能选择笔画端口方直的黑体,正文适合用宋体,而写轻盈的文章或诗歌,仿宋体以其娟秀之美更合适文字内容情景.这些有时候又会随时代、技术、潮流的变化发生变化,比如黑体现在也变为通行的文本字体,尤其在屏幕上几乎一统天下,美术字在商业设计领域再度复兴.从字体本身的功能来看,最好的字体自如地承载内容,它不需要说话,也不要跳出来,只是静悄悄地在那儿,传达了文字里的内容,这就是最好的字体.

孙: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设计教育体系现状?

李:缺乏科学的方法、内容老化、理念落后、管理僵化是我国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是一个与时尚与应用十分紧密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对接社会紧密、跨学科特征明显,而我们的设计教育起步晚、干扰多、包袱重.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美术设计教育中应该做重点突破.

浮躁的社会环境、功利化的人才标准对学校冲击很大,鲍尔先生在对美国的大学进行反省时说道:“如果它是以培养对精神生活淡漠的人才为目标,它将很快就失去大学的本真意义.”对国内的设计、美术教育来说树立艺术家的独立思辨、社会责任、价值理想非常重要.学校是个塔,要靠生产先进的知识引领社会,不能太过社会化、江湖化;更不能被世俗、权势所左右.在面向市场的同时,应该清楚自己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有损学术的尊严,那就不是教育体系要有的姿态.

教育质量其实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于老师和学生.教育就是有关人的教育,教育活动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所以老师和学生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把好这个关,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传统的工艺教学向现代设计教学的转型.但体制层面的约束影响了教师队伍、生源质量的提升的速度.

我们最早是学包豪斯,学的主要是内容,但方法理念没学到.现在我们应该反过来,多学点内在的,这也是“鱼”和“渔”的选择,但也不是说就不要“鱼”了,因为我们缺的太多,所以既要理念、也要内容,一边吃,一边钓.才能长远发展.在这一点上无需刻意强化中式或西式教育体系,有用就学.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教育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和不断地向前,倒逼设计的改革,任何的观望者都只会被潮流淘汰.

孙:作为新一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您怎么看美术学院的功能?

李:一个学院担负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知识创新以及文化传承等使命.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湖南美术界的学术标杆,多年来引领了湖南美术与设计的创作和研究、美术教育发展,培养的学子遍布全球.我们的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在湖南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如聂南溪、朱辉、钟以勤、殷保康、曾晓浒、颜家龙、苏宇、朱训德、曾正明、王金石、陈和西、曲湘建、郑林生、谢芳、莫高翔、孙泉、段江华、刘永健、吴荣光等,这批专家学者构建了我们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也为美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自信.

要发挥好学院的作用,首先要建设好学院,现在美术学院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要重新定位未来的方向,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搞发展做学术不能局限于湖南的视野,而是结合全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来思考学院的发展.搞艺术不能做井底之蛙,办教育更要视野开阔,湖南的美术学院应该在全国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力.我们要有与专业美院比肩的目标,所谓“取法乎上者,得乎其中”,这不是不可能,在某些专业方向上我们已经具备一较高下的基础,我们虽然是综合大学里面的美术学院,相比专业美院,综合大学里的美术学院是有先天的限制,但也有先天的优势,国外最强的美术学院很多就是我们类型的学院.教育发展变化远比我们想得要快,很多层面的改革不是按既有模式进行,我们看美术学院的发展如果还是经验主义的那套就落后了.

我们要清醒认识自己,发挥已有优势,弥补缺项.对内首先要建设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支兼具艺术家和教育家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决定了学院的水平,教师是国内一流,学院就是国内一流,其次是学生生源质量,扩招之后,精英化的培养已经更多变成了社会教育,但提升生源品质是一个必须的方向.在教学体系中,我们要完善学科,改革模式,发挥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营造有利于老师和学生最大程度发挥创造力的教育氛围.

对外我想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专业资源,尤其要加强教学的国际化程度,这两年我们已经与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美国视觉艺术学院、德国奥芬巴赫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悉尼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开始推进和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现在每年学院有大量的国外艺术家来讲学交流展览.我们也有很多学生出去学习.我们自己也要走出去,作品、科研都要往外走.中国有伟大的思想和艺术,应该让世界学习.米开朗基罗84岁还在讲“Ancora Imparo”,意思是“我仍然在学习中”搞艺术就该这样,要学习首先就要虚心开放,我不喜欢一天到晚的之乎者也,我是实用主义,别人好的地方就学习,但也不崇洋媚外,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智慧,我甚至比那些之乎者也们更自信.自信到了不需要挂在嘴上天天念的程度.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设计之物承载了设计者的精神.设计就是在“道”与“器”之间遨游.李少波的设计作品,凝结了他的人生理解与艺术经验.他根植传统,深具匠人精神,又放眼世界,从容不迫,厚积薄发.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在本质上也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因而,从器物的营造到对教育与社会的关怀,也成为李少波不可或缺的思维阵地.作为一个美术学院的院长,他不仅在思考,也正在努力去开拓,这是他新的设计任务,我们拭目以待.“法乎其上”是设计师需要恪守的准则,只有毫不懈怠、不畏挑战的强者,才能时刻保持否定自我、更新自我的积极状态,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喜悦.

设计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设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毕业论文设计

2、毕业设计日志

3、毕业设计

4、设计投稿

5、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6、毕业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