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三个桥墩:从技巧到成文关于学生习作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桥墩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三个桥墩:从技巧到成文关于学生习作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孩子只要多阅读,习作就会好.是真的吗?NO!正如很多中文专业的人读了很多书,会写几篇论文,却并不会成为一个作家一样,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积累素材、构思到动笔,中途经历了无数次脑力劳动,最终才会成文.

对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多数孩子来说,写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一个阅读量非常丰富的孩子经常对我说:“老师,我写不够300字,怎么办?”阅读量少的孩子,一提写作更是如临大敌.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老师当然会给孩子们提供写作的技巧.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3》,要求学生简单地描写景物,具体写一写动物.怎样把动物写得生动有趣呢?

课堂上,研读教材上例文后,我抛出问题:“怎样让笔下的小动物生动起来呢?”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自行习得方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用拟人的手法把小动物写生动.

孩子们开始动笔.40分钟后,草稿作品出土,然而,不尽人意.孩子们确实是把动物当成人写了,但是动物描写太过泛化,如蝴蝶都是“翩翩起舞”,小鱼都是“自由自在地游着”……技巧掌握了,为什么没有生动、有趣的感觉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回到写作的本质上.写作技巧和写作之间,隐藏着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如何经由感受和记忆、捕捉和提炼信息,形成自己观点;二是如何运用语言,有逻辑的输出信息.技巧和成文之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隔着几个“桥墩”,只有这几个“桥墩”都准备好了,孩子们才会带着老师提供的“法宝”——技巧,一步一个“桥墩”,顺利到达“成文”的彼岸.

桥墩一:细致的观察.

观察是人的感官在脑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感知活动.可以说,观察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认知.没有观察,对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写作之前,没有看到小鱼嬉戏的情景,脑海里除了“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实在也没有更丰富的内容了.于是,我让孩子们利用各种资源,看实物或者视频,看小鱼们在做什么(小鱼实际的动作),它们仿佛在做什么(把它们想象成人,它们在干什么),然后进行片段练习.

瞧,有了细致的观察后,小鱼“抖动着尾巴,扭着腰”(如图1),“一会儿钻入水底,一会儿探出脑袋” (如图2),“停下来吐几个泡泡”(如图3).孩子们的习作开始有些模样了.

桥墩二:细腻的感受.

所谓“细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细节刻画真实生动.通过细节,能真实地再

现作文要记叙的生活场景.第二,语言生动优美.无论是从句式还是语言本身的用词,都非常美.

细腻的感受从哪里来?来自儿童内心丰富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儿童对一件人、一个事、一个物产生一种情感,就会去关注这些人、事、物,就会有细腻的感受,习作自然而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有细节,语言生动而美妙.你看,班上的张同学特别喜欢音乐老师黄老师,会注意到音乐老师的外貌,在他的心中,黄老师“就像仙女一样” (如图4).他会注意到黄老师上课的动作、神态和对自己的每一个表扬,因而,他写得特别生动,使人读了仿佛看到音乐老师上课的画面.

桥墩三:细致的表达.

走过了前两个“桥墩”,还需要最重要的一个“桥墩”——表达,才能将信息准确无误地输出来,形成文章,否则,便是“空有河山千百丈,无奈东风锁西窗”.此时,充分的阅读会给孩子最好的支持.班上一个孩子看到秋天的玄武湖——河面上荷叶凋零,只剩下枯萎的荷叶,阵阵秋风吹来,她在文中写道:这正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如图5).她走过了第一个“桥墩”——观察,越过第二个“桥墩”——感受,心中感受到了秋的萧瑟,正和她以往的语言积累相契合,此时,第三个“桥墩”——细致的表达,给了她一个助力,助她成功达到了习作的彼岸.

第三个“桥墩”对习作的成文至关重要.空有观察、感受,没有丰富的阅读带来的良好的表达能力,习作肯定被扼杀在萌芽中.古人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象的,“器”是有形象的,“道”为载“器”之主.技巧和“桥墩”的关系,正像“器”和“道”的关系一样:只有技巧,习作停留在形而下的境界,永远到不了习作的彼岸;只有“桥墩”,没有技巧的驾驭,习作的“形而上”的彼岸世界就成为一种虚妄.只有“携技巧以同行,借桥墩而前行”,习作之彼岸不远矣!

桥墩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桥墩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桥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桥墩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桥墩毕业设计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