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有关论文怎么写 和突破新闻室的界限虚拟新闻室实验与其对新闻教育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新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突破新闻室的界限虚拟新闻室实验与其对新闻教育

摘 要:虚拟新闻室是通过对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运用,完全基于网络空间进行新闻生产的一种学生媒体实验,消灭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新闻室是其最突出的变革.这一实验挑战了以往将学生媒体视为设在校园内的、初级的、模拟的新闻编辑室的观念,显示出学生媒体完全可以脱离职业新闻生产的既定框架,以一种更加个性化、创新性的方式来做新闻,形成一种开放式、移动化、草根性、批判性的新闻生产.基于此,从空间视角重新思考新闻业的一些基本理念,进而反思新闻教育的范式转型,虚拟新闻室实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虚拟新闻室 新闻教育 新闻生产 移动化 去空间化

新闻教育如何适应传媒业界瞬息万变的发展要求,是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传媒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往的新闻教育改革大多基于顺应网络技术变革的趋势,对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等进行修修补补式的调整,总体来看,还是在新闻界持续上百年的“工业化生产”框架内,进行建制式的新闻生产技能训练.到媒体编辑室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也被认为是新闻专业学生正式入行之前的彩排.然而,新闻教育只能固守这样的模式吗?近年来,国际新闻教育界开始从根本上反思新闻教育的出发点,探索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教育的新范式.虚拟新闻室可以说是比较“激进”的一种变革实验,试图通过对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运用,取消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室,突破新闻生产的“工业模式”,进行移动化、互动式、参与性新闻报道,从而将学生推出传统新闻生产的“舒适区”,在一个创新性的框架内学习如何做新闻.同时,这样的实验也呼应了当前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探讨在信息流动和传输空前便利的数字化时代,新闻室作为物理空间的存在是否还有价值意义,或者说能否完全实现“去空间化”的新闻生产?

一、消灭物理意义上的新闻室:新闻观念、报道视角与工作方式的创新

虚拟新闻室实验始自2012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教授Melissa Wall等发起创立了一个虚拟的新闻编辑室,编辑室成员主要由新闻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组成,至今全球已有6个国家的8所大学参与了这个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网络报道团队.每隔一段时间,虚拟新闻室都会推出一个主题性的报道,进行24小时网络直播发布.教师主要负责指导、观察和点评,在每个报道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写文章甚至拍摄视频来回顾和反思他们的报道体验.2013年关于贫困问题的报道、2015年关于难民危机的报道等,都是虚拟新闻室推出的重要专题.从新闻观念、报道视角与工作方式上,虚拟新闻室都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1.批判性的新闻观念塑造.消灭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新闻室是虚拟新闻室最突出的变革.虚拟新闻室的成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主要利用智能手机、iPad、iPod等移动设备进行信息采集、报道和发布.换言之,任何地方都能成为新闻生产的场所.他们通常在搜集信息之后,寻找一个有免费无线网络的咖啡馆写微博,即时发布到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并通过共用一个井号标签,来标示自己属于虚拟新闻室团队.不同国家的虚拟新闻室成员之间的沟通,也都是通过网络进行.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视角下,新闻室不仅是作为新闻生产场所的物理空间而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权力意义的象征空间,新闻室内部的人际关系、权力结构、新闻室文化观念等,在这样一个空间中交织、博弈,最终形成新闻产品.因此,新闻室代表了一种建制式的新闻生产模式,在权力和利益的驱动下,以一种最高效率的方式生产新闻产品.在塔奇曼的观念中,传统的新闻室结构和流程塑造了新闻职业,同时也成为一种控制机制,使得新闻从业者难以具有自主性,而成为类似于工业化流水线上的工人,导致的结果是新闻生产的同质化、标准化特征,总体上倾向于保守,传播强势者声音,维护精英立场,维持社会现状.

与此相应,虚拟新闻室项目的倡导者之一MelissaWall教授认为,传统的新闻教育过度强调媒介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新闻观念的塑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社会负责的批判精神,以及对媒介系统自身进行反思的能力,从而不足以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因此,虚拟新闻室实验对新闻室物理空间的消灭,不仅是一种组织形态上的变革,更深层的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主流媒体编辑室权力结构,形成一种开放、透明、扁平化的、非层级制的编辑室结构.所有报道者都作为新闻生产的一个节点,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同时也欢迎普通公民参与报道.每个人都独立操作,对自己发布的内容负责,而不能指望某个拥有更高权力和责任的编辑室“高层”来把关.同时,强调要与报道所涉及的社区、民众建立更广泛的关联,在深入观察、了解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严肃的、负责任的批判精神.

从学生们的反馈来看,相当多的学生对这种移动的、虚拟的生产方式持积极认可的态度,认为没有编辑室物理空间让他们感觉更自由、更灵活,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工作.“现场直播报道、自我把关、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找被采访者,从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被解放出来,不再去生产那些常规性的故事”,这样的一种自我控制,而非受制于编辑室权力结构,让学生们感觉自己能够更接近未经加工的真相.在这种高度实践性的过程中,尽管没有新闻室设定的职级差别,但有些能动性很强的学生会自动成为团队领导.

2.报道视角的非主流化.在话题选择上,虚拟新闻室大胆地触及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并选择了与主流媒体不同的报道视角.比如,对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报道,不是聚焦于红毯上的明星和各类娱乐花边新闻,而是关注奥斯卡颁奖礼给当地小商人和穷人带来的不便.2013年11月,虚拟新闻室推出了第一个大型24小时直播报道项目:贫困!由印度的亚洲新闻学院、英国的纽卡斯特大学和美国的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的报道团队,分别完成所在国家的报道内容.按照2013年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有高达4亿的贫困人口,占全世界贫困人口的1/3,与此相关的公共设施不足、儿童营养不良和缺乏足够的教育等问题非常突出.然而,印度的主流媒体对于极端贫困现象却报道甚少.与主流媒体主要依赖精英信源不同,虚拟新闻室项目更强调信源的在地化和草根化,学生们深入地方社区组织,采访贫困人群和志愿者、抗争者等,获取关于贫困问题的一手信息,形成了以“剥夺”为主题的,包括贫民窟、性别歧视、经济不平等各种视角的报道.与此相对照,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英国和美国,其贫困问题的表现和根源显然与印度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报道架构,自然形成了观察问题的国际比较视野和多元、丰富的报道视角.而学生们则通过参与这样的报道,既对贫困问题及其根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媒体如何建构贫困问题的报道框架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3.移动化新闻生产与参与式新闻.“移动化”是虚拟新闻室进行新闻生产最突出的特点,便携式的移动媒体工具和免费的社交媒体平台是他们主要的生产要素.学生们分两组完成报道任务,一组负责采访、搜集原始信息等,其内容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图标等多媒体元素.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往往会在报道地点附近寻找一家有免费无线网络的咖啡馆进行写作,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二组负责内容集成、分享与重新发布.由于所有报道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都共用一个井字符号,因此二组成员可以很容易地搜集到已经发布的信息及其相关内容,包括其他媒体的报道,将之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度发布.

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让学生们反思报道者和信源、受众之间的关系.与传统媒体工作者相比,他们没有那么强烈的在新闻生产的“职业”与“业余”之间划界的观念,而是更容易与信源和受众建立起亲密的、私人的接触,并将之纳入新闻生产的网络节点.甚至有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亲属、朋友叫到报道现场来帮忙.同时,由于没有一个物理空间的编辑室存在,他们也不那么依赖来自编辑室的资源,而是习惯于主动出击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基于此,虚拟新闻室可以说是非常自然地拥抱了“参与式新闻”理念——“不是为公众说话,而是和公众一起发言”.新闻室对任何有兴趣的人开放,报道对象也会成为生产者.

二、“去空间化”的新闻生产:问题与反思

在虚拟新闻室实验中,也有学生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认为这样的新闻生产方式存在局限性,尤其是混淆职业和业余之间的界限,会给新闻生产带来潜在的风险.

在这些学生眼中,即便是在数字化技术下可以方便地进行移动办公和信息传输,物理空间的新闻室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意义.新闻室是组织、计划、指导新闻生产的场所,编辑室的层级结构和编辑流程意味着:有明确的专业标准和责任分工存在,总是有人能够对你的选题和报道进行把关、修正,降低报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错漏;当有难题的时候,编辑室能提供资源帮助解决,这为生产者和初入行者,带来了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而缺少这样的组织结构,则容易让年轻记者产生孤军奋战的迷茫和无助,没有归属感.客观上,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他们只能依赖附近公共空间的免费无线网络,时常可能因为信号不好而延误信息发布.

同时,缺少专业装备也会让一些参与者认为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在做新闻.与传统扛着巨大的摄像机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形象相比,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拍照、采访让学生们明显地感到自己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与在现场的普通受众没有形成一种明显的职业区隔.一些参加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现场报道的学生形容,感觉自己拿着手机拍照然后发社交媒体的做法“非常不专业”,甚至有点“傻气”,因为现场所有的人都做同样的事情.

此外,也许是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主要依赖社交媒体提供线索的新闻生产方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经验的年轻记者很难在Twitter上每天数以亿计的信息洪流中,判断哪些具有即时报道和进一步挖掘的新闻价值.同时,编辑资源的缺乏,让记者们更多依赖于集成网络信息进行整合和重新发布.这种“聚合新闻”的方式在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看来,根本不是做新闻.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数字化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所带来的“去空间化”的新闻生产,的确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新闻生产格局,那种在局促空间中面对面交流的欢乐亲切的编辑室文化开始消失,由此可能带来的是新闻人通过共享的职业话语和关系网络形成的职业身份认同的消失,或许也意味着新闻共同体的逐渐瓦解.

三、小结:从空间视角思考新闻教育的范式转型

虚拟新闻室实验挑战了以往将学生媒体视为设在校园内的、初级的、模拟的新闻编辑室的观念,显示出学生媒体完全可以脱离职业新闻生产的既定框架,从一个全新的方向进行探索.而以往对于新闻教育改革的种种尝试,往往没有将空间因素考虑在内,即学生在何种空间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将学生媒体移出校园的地域限制,移出固定的新闻编辑室的界限,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中做新闻,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以往建制式的新闻教学与实践训练陈规.通过对移动工具和社交媒体的运用,他们成为Castell所说的“大众自我传播者”,以一种更加个性化、创新性的方式来生产新闻.

无论是前述对虚拟新闻室持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的学生,都认同“自由”和“缺少结构性支持”是虚拟新闻室的主要特征,这也恰恰代表了反思虚拟新闻室实验的两个向度.一方面,将新闻生产转移到虚拟的、暂时的网络空间中,有助于让学生在接受新闻训练之初就跳出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新闻生产模式,从科层制的编辑室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一种充分自由、充满弹性的氛围中进行新闻报道和发布,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毫无障碍地拥抱参与式新闻,将新闻视为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而非定型的最终产品,习惯于在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团队中工作,进行各种协作、沟通,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做决定,形成一种开放式、透明化、草根性、批判性的新闻生产.另一方面,新闻生产脱离制度性约束,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制度性保障,导致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疏离,像客观性、准确性等操作规范,层层把关的事实核查,报道敏感问题的伦理尺度等,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长此以往,无疑会大大削弱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在新闻业迅猛变化的时代,新闻教育者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是,不稳定将成为常态,大量传统的工作岗位会消失,而许多需要新技能的新兴岗位会出现,因此,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新闻技能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高度的适应性.以项目制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造,融入更多的实践因素,成为全球新闻教育改革的一个前沿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指导者和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基于此,从空间视角重新反思新闻业的一些基本理念,进而反思新闻教育的范式转型,虚拟新闻室实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探索.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研究员

新闻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新闻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新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闻杂志

2、新闻战线杂志

3、新闻导刊

4、新闻总署期刊查询入口

5、新闻投稿网站

6、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