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式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此文是一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式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立德树人建设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和移动传媒的结合开启了新一代的媒介传播模式,新形势下,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不拘一格地将之与流行文化时尚元素和新技术新媒体相嫁接,成为当下发展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信息传播模式变化的角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立德树人建设中的途径,将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学校落入实地,为培养和树立学生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介;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8) 09-0051-0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将其有效融入学生思想和生活教育中, 在学校立德树人建设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同志也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使命的要求,更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主动靠前行动,在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更大作为,为培育社会主义各类优秀人才做准备.

传统文化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主要表现为文字、图画或口头的传播方式,在当下数字和影像移动传播时代,若依然只限于过往的传播路径,就会尴尬陷入“好酒还怕巷子深”,成为口头上的“阳春白雪”高不可攀.传统文化没有固定的教材,其教育资源往往在教材之外,如何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地并持续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让学校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敞开心扉,亲近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在校学校立德树人建设中发挥其引领作用,还需要精心布局,进一步优化学校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播途径.为了更好地阐述以上的问题,笔者拟先阐述有关信息传播的模式变化.

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演化

(一)传统的传播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 年首次把传播过程分解为5 个基本要素(如图1),称为“5W 传播模式”,这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由上图可知,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活动,即由传播者直接向某个人或某些群体受众的定向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介如报纸、新闻广播等扮演着信息把关人的角色,把符合群体规范或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更多地推进传播渠道.即,在传统模式下的文化信息传播,是由新闻媒介或广播、电视等发布,学生接收的文化信息是单向、自上而下的平面传播模式,传播速度较慢,信息源较为统一.“传统媒介的把关作用使得学生无须花费太多精力对各种杂碎的信息进行识别,在5w 传播模式下,传播者或媒介较容易对信息进行过滤,并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传播渠道或继续在渠道内流动,掌握了媒介的人实质是控制了信息和舆论的导向”.

(二)融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并在传播界引起极大反响.“按照‘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媒介,媒介的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模式”.

网络和移动传媒的结合开启了新一代的媒介传播模式,笔者尝试画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信息传播模式图,如图2所示.“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由传统的单一线模式转变为多重交叉、开放立体的传播模式,传播过程缩短,信息源经过网络媒介直接到达受众,受众同时兼具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即,在网络移动传媒环境下,传播是立体的,学生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学生会面对更多的信息源和更多的传播者,多源头多角度多见解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学生自身也可以在网络上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做出反馈,传统传播过程的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把关人,即,学生自身需承担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因此,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信息的过滤和接收.

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思想教育中传播的研究

由图1 和图2 传播模式图的演化,我们可以获知过去信息传播载体形式单一,传播者或媒介等把关,人较容易对信息进行筛选或过滤,掌握了传统媒介就有可能控制信息和舆论的导向.传统模式中学生作为受众接收的信息是较为单一的,也无须花费大力气识别信息.但随着网络和移动传媒的深入生活,即时性、碎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局限,使得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传播信息;新媒体增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可以随时互相转换,传播途径和传播渠道变得更加随意和多元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学生面对的信息源鱼龙混杂,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等信息无所不在地影响着周围,各种外来信息可能会隐含不同价值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很容易带给学生颓废的思想和迷茫的价值观.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和道德观,自动抵制错误或低俗信息的入侵,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引领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一)利用各类新媒介来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立德树人渗透到各类微资源

从图2 可知,移动传媒各种媒介如微博、微信、 等社交媒体,其即时性、碎片化传播使用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局限,使得学生受众可随时随地接收或传播信息以及做出反馈;随时互联互通的新媒体世界附带了各类微资源,使得原本散落的知识、闲置时间或闲置经验等各类碎片资源碎片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并可随时随地被发现、被上传、被检索、被支配,各类资源之间被瞬间及时巧妙地连接,促进了多方式、多功能、多内容之间的交流互动,各种闲散资源的重新融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媒介模式,并创造出无所不至的可能.

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学校学生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首先在观念上需要展现出相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增强了传播的双向和互动,使得传播途径更加便捷迅速以及多元化.建立双向互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学校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受众的反馈情况,收集和了解学生在各种微资源的评论、留言和转发等,作为传播者也可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反馈给学生并借此获知学生的思想动向及传播效果,进而迅速地调整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等;再次,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从传播媒介上创新,自媒体整合了多种资源的传播形式,包括文字、短视频、动图、照片等多种传播形式,使受众能在瞬间内获取更加鲜明特色的信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该借助各种媒介和微资源对其时代内核和边界进行与时俱进的传承和扩充,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所有校园关系中,渗透到校园的各类微资源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遥远片段,而是直达终端用户学生,成为有声有色如影随形的好伙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追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力涵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兼容并包、学知结合、知行合一、与时俱进.

(二)多方向把控信息源渗统文化,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由以上的图2 可以获知,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面对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外来信息可能会隐含不同价值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带给学生颓废的思想和迷茫的价值观.因此,需要加强对校园各类信息源的观察和收集和分类,在教学或校园文化宣传中通过各类宣传和案例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迅速获取“第一印象”,并最先在大脑输入信息对客体产生第一判断并持续影响以后的认知,优先在脑袋留下来的信息会以最鲜明、最牢固的方式留在我们的意识里并决定着接下来判断事物的方向.因此,务必通过多方向渗透进信息源优先让优秀传统文化占据学生脑袋里的“第一印象”,并以此为准则去判断和识别各种来源的信息,把正确的信息观和价值观优先在学生大脑里树立起来,增强其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抵制错误或低俗信息的入侵学生大脑,用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领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核心,既是受教的客体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核心要素.在受教育心中植入阳光、健康的正能量信息判断能力就如同打了病毒预防针,对外来各种低俗或不健康的信息有了抗干扰的能力,即便有被干扰也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或途径去驱除或化解.新媒介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进入多信息源时代,多方向把控信息源渗统文化德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实现当代传统文化再创造,熏陶、浸润受教育者,使之人生修养获得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优秀的接班人.

(三)改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

指出:“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势在必行;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注重从中挖掘阐释,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正义、民本、诚信、和谐、求大同等深厚思想讲透并讲好,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不拘一格地将之与流行文化时尚元素和新技术新媒体相嫁接,成为当下发展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传播不拘泥于艺术创作或文汇表演等,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以及流行时尚元素巧妙结合,例如,根据传统文化改编的电影和小品、动漫作品、各类综艺节目、网络游戏等等,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流行音乐、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时尚作品等等,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创意作品,可成功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播.此类作品可鼓励学生多观看或参与,还可鼓励根据传统文化改编校园小电影或动漫作品等.此外,鼓励和支持学生举行经典诵读、传统讲堂、诗词大赛、礼仪舞蹈等等,另外,各种类型的家风家训、传扬乡贤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振兴传统节日等活动也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充分利用新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阐发、整合、加工、创造,并实现跨时空、跨领域的传播和继承,最终将传统文化深入学生思想和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再创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中.

学生的手机以及各种移动传媒将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校园网及一切相关的移动网络都可以巧妙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校园的饭堂、教室、厕所、路灯柱、宣传栏都可嵌入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贴图、绘画、雕刻等元素,有效展示传统文化的特色;深入挖掘校训、校史、校风、校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的校史馆、讲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资源优势,增强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关注度;除了备受关注的文史哲著作, 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很多民间传承下来的艺术,比如古琴、手工艺、剪纸、方言、山歌、地方戏等,都可以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通过新媒介进行传播,促进多元多样的碰撞和文化交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创作,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寄托.积极运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嵌入到校园活动和学习的每个细节,动态和静态结合,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和中国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刻在当代学校师生的心坎上.

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民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理念,以及长期沉积的价值认同和集体意识,是民族发展与社会演进的血脉和源泉,在今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如果把基因遗传定性为人类的生物学遗传,那么,人类智慧创造的文化就会有精神上的遗传,从精神传承的层面来说,各个民族的文化犹如家族的遗传基因,帮我们演绎了民族的兴衰成败,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健康向上,蓬勃发展,源远流长的重要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涵养与能力素质,引导学生内化于心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和行为遵循.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利用各类新媒介来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立德树人渗透到各类微资源,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以及践行者,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人才和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5、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6、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