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周慧珺刮出雅俗共赏的审美旋风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此文是一篇审美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周慧珺刮出雅俗共赏的审美旋风

这一阵子,上海文化的上空,刮起了强烈的“周慧珺旋风”——这阵旋风盖由“春华秋实·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展”所带来.怎么个刮法?她打破了个人书展观者寥若晨星的“规律”,每天有成百上千的观众络绎前来,从外省市“打飞的”赶来者所在多有,还有香港和韩国釜山的观众“组团而来”.被称为“周粉”的观众蛰伏在四面八方,仿佛一夜之间接到指令,近悦远来.甚至有这样的“忠粉”——他们将宾馆就订在展厅附近,连续五天每天到展厅观展;几位女子书法爱好者见到“真神”周慧珺,居然一头扑入怀里,激动得泣不成声,那种感人场面,亲见者无不感怀.与此同时,还有“立体”的展览——市中心的地铁车站大厅里,整面墙上赫然挂着周慧珺的字,某一天,地铁里响起了“周慧珺书法文化列车即将进站,欢迎大家乘坐”的广播声,周慧珺在众人陪同下踏进了宽敞明亮的地铁二号线车厢,环视四周,车壁上、拉手上,满眼都是她的作品……她刮起的这股文化旋风,触角伸向了社会的角角落落.

当一场书法展,俨然敷衍成一个文化现象.这其间的蕴意,值得思量.为何“忠粉”们见到心目中的书法家会如此激动?这要回到历史时刻.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处于万马齐喑的苦闷与黑暗时期,文化艺术被打入冷宫.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一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横空出世,那久违的书法艺术如夜空刮过一道闪电,一下子攫住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好在鲁迅没有在“打倒一切”中倒下,所以周慧珺的这本字帖,得以在一片沉寂中闪亮登场.它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全国,让压抑许久的一代人重新升腾起对书法的痴迷与狂热,很多人如获至宝,心追手摹.那个年代,不能弹琴,不能唱戏,不能跳舞,不能说笑,文艺生活几乎枯竭,而关在家里练习书法,成为很多人的共同选择.某种意义上,周慧珺的书法已然成为一种时代的标记符号,成为长夜里的一缕温暖.当你一旦成为一位书法爱好者,或许从此就会和周慧珺这个名字终身缠绕.

“周慧珺旋风”刮出的是“雅俗共赏”的审美之风.这是一位“永远在路上”的书法家,她遍临天下名家碑帖,不断在感悟中内化为自己的骨血,除了这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后来印行的《长恨歌字帖》《爱国诗词行书字帖》等等字帖也都一版再版风靡全国一纸风行.她是中国出帖最多的当代书法家,她的拥趸遍布世界各地.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她的字从“秀美”到“壮美”,日趋纯熟.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虽然在“高处”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但姿态上决不“高高在上”,而是始终心有普通百姓.她让书法艺术成为“上下通吃”的“合家欢”——上至高位者下至草民,都能在她的“审美观照”下,尽情感受书法之美、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假如你一路跟随她的书法脚步,一定会爱上她的字,及至爱上她这个人——当你一旦发现这位女子书法家具有“身残志坚、谦虚朴素、慷慨慈善、进取不息”等优秀人格时,你一定会被她的德艺双馨所感染.

周慧珺的性格特点中,较明显的特质是“中庸”.而正是这种“中庸观”,酿就了她雅俗共赏的审美观.她认为,雅与俗是一种形态,书法艺术不是一体性的,它具有多元性、融合性,而“中和”才是极致.二王、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经过历史的考验,赢得了大量的爱好者,他们的作品均属雅俗共赏一类.包括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也非“纯高雅”之作.事实上,没人能说出“极雅”是什么,雅与俗的界限难以准确划分.她说,“唯美”与“宁丑”两个极端,都不符合我的口味,就像为人处世,要像儒家的“中庸之道”,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她认为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应力求用自然的笔墨语言,表达丰厚深远的意蕴,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潜能,让不同层次的观赏者都能欣赏.历史证明不同朝代得以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是雅俗共赏的,任何承袭偏枝,失其正脉,终究难以为继.书法毕竟写出了是给人看的,不是放在家里孤芳自赏的,高雅而又通俗才叫雅俗共赏.

很显然,周慧珺的雅俗共赏审美观,具有非常清醒的“文化自觉”,她始终表态:将会继续坚持将古代传统书法审美与现代创作形式相结合,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这条雅俗共赏的道路,已经被周慧珺蹚出来了,并且得到了人们的热情回报.我们认为,对于这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书法大家,光是“赢得称赞”还是不够的,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她“书品”与“人品”的全面梳理,切入“艺术与人民”的宏大主题,关注“雅俗共赏”背后的各种机理,好好总结已然成为“文化现象”的这次书法展览,让它成为一个文化标志,藉以思考“文艺为谁服务”“如何真正雅俗共赏”等文化命题,即便在“旋风”过后,依然留有余韵……

本刊编辑部

审美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审美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审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