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不孤类开题报告范文 与德不孤,必有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该文是关于德不孤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篇载: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

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在孔子看来,有道德的人相互之间尽管有紧邻和远隔的不同,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相互呼应.这就是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本意.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孔子这句话时也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在恪守道德的问题上,该怎样认识“孤”与“邻”的关系呢?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道德操守时,往往有些人会不理解,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会令有德者感到孤独、感到寂寞,就像当初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反被人讥为“傻子”“缺心眼儿”一样.其实,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譬如说,即便对雷锋道德典范的讥讽从未停歇,可学雷锋、树新风的风气却几十年未曾间断,雷锋成为更多入效法学习的楷模.事实证明,雷锋的道德精神并不孤独.看吧,在街道、工厂,在城市、乡村,在机关、学校,到处都活跃着“雷锋”的身影.可以说,雷锋精神处处闪光.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因为雷锋长期的坚持,正是有对雷锋精神长久不断的弘扬,才使得“德不孤”,使有德者雷锋不但“有邻”,而且“朋友遍天下”.所以,在坚持道德原则遭到冷遇、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孤立无援而信心不足,更不能以为自己身处绝境而灰心丧气.坚信“德不孤,必有邻”的道理,坚定“有德走遍天下”的信心,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德的“孤”与“不孤”,除了‘个人的感受之外,还与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有直接关系.同一件事情,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各异.清人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廉官告老回乡,过着拮据的生活.有一天,他看到门前有乡下人在卖新鲜的鱼,问价以后,他摸摸口袋,无奈钱不够,鱼没有买成.回家和老婆提起,老婆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老头问:写什么呢?老婆说:你在纸条上写上“清官”两字,他就会把鱼给你了.老婆这么一说,把老头子逗乐了.这个故事绝不是博人一笑那么简单.细心思考,它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廉洁是换不来鱼的,不但鱼,什么都换不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清官是吃亏了,没得到什么好处,只能受苦受穷.但一个人如果把遵守道德而受穷不是当作一种苦楚,而是看做一种享受,那就是另一番境界了.清人笔记中的这个故事,正是用幽默的笔法隐晦地表现了廉官的这种境界.有德者,即便一时孤苦伶仃,但它能够安于清贫、乐于清贫,体现出的是高尚洁白的道德情操,这会让人敬仰和佩服.而且,久而久之,终究会因为他们德行昭彰而被人效法.相反,如果把一时的寂寞冷清视为痛苦,他就不配称有德者,也就只能离德远去了.为了一得之利而舍弃道德,即便“不孤”,顶多也就是随流逐俗.何去何从,作何取舍,岂不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吗!

当然了,除了个人的努力,制度和政策的引领也不能缺席,这样才能确保“德不孤,必有邻”成为现实.不让或少让有德者感到“寂寞”“孤独”,哪怕是一时一会儿,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让老实人吃亏”.

汪钰元/图

德不孤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德不孤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德不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堂吉诃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