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武术和西方体育身体观的差异性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该文是关于西方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武术和西方体育身体观的差异性

1 引言身体观是人对身体外部特征与内在特性及本质的自觉意识[1].人类的身体观被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思维、历史背景等所制约,规范着它们的发展方向.西方的身体观是以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中国的身体观是基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把人看成一个整体, 从而形成了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相对应的“精、气、神”等生命范畴 [2].所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运动模式较之西方的体育模式必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异将有助于武术“自我保护”和国际化发展.

2 奔放与含蓄的巨大反差追溯东西方文化根源,不难发现中国式的运动模式注重意象的表达,西方的运动模式注重身体的充分展现.服装作为身体的装饰品、保护品是必不可少的身体附属物,它可以从侧面体现人类对身体的态度、体现身体的地位.不管是武术还是西方体育,从它的科技含量、功能用途和装饰美化等角度来看,着装的发展都有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过程.古代的武术服装以东汉墓碑上的大力士为例,他们不着上衣,下着较为宽大的短裤,佩有腹带、护腕[3].到近代,演变成以排扣对襟上衣,长裤,布鞋为主.发展到现代,武术着装的样式大方、宽松、规矩,底色以单色或渐变色为主,以中国元素作为点缀.并且习武服装的设计除了会考虑练习者的自身体验外,它的风格样式还会体现习练者的心境,考虑观赏者的视觉感受,有了传达信息的功能,将自身与外界融合起来,有了身体与身体、身体与外部环境的沟通.西方古代的运动服装基本是在生活服装的基础上结合运动项目特点改造而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斗牛士的服装,他们身着短至大腿中部的胯裙, 非常有利于运动 [4].到近现代,西方的运动服装逐渐朝着美观并适合运动的方向发展,对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使用的运动服装加以区分.不同于武术服装的是,它们会直接展现身体曲线和肌肉线条,贴身且大面积将肌肤暴露在外的运动服装较为常见.武术中的服装大多将身体掩盖,讲究流动的、内在的美.这两种服装设计理念的区别充分的体现了中西方的身体观,一个含蓄、一个奔放,一个是将身体进行天性解放、一个是将身体进行规整丰富的特点.

3 “自我尺度”与“他人尺度”的身体胜败观奥运会赛场上对胜负的评价总是希望能客观、直接.如:追求速度、远度、高度和幅度的田径、体操、游泳和球类等项目,都体现了成绩的“数字化”,[5] 这些项目对胜负的评判多以自我为尺度,以超越自我为目的,以突破自身极限为目标.但丁曾说:“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 [6];“获胜和参与是西方体育中存在的两种价值取向” [7].参与是获胜的前提,获胜不仅能证明自己身体的健美与强大,也可获得荣誉,在“力”与“利”的驱使下,参与者持续挑战身体极限.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并不属于武术中评价胜负的惯性思维.通常情况下武术用他人作为评判尺度,以战胜他人为豪.比如,“ 点到为止”,这种规范一是为了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或损坏情谊,二是为了以不留痕迹的方法战胜对手,其后将获胜的可能性做延伸性描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竞技武术中武术散打和武术套路在评判上也有了改变,逐渐趋于西方式的评判标准,评判尺度上开始将自我为尺度和他人为尺度结合.武术套路要求习练者能达到“高、难、美、新”的标准,“高、难”更多的是自我超越,而“美、新”更多的是与他人比较;武术散打的评判标准与西方格斗性身体对抗比赛项目的评判标准相似,以打点得分为主,击倒对方为快速获胜方式.总的来说,不管获胜尺度是为了战胜自我还是为了战胜他人,都是以控制自己身体为基础,将身体置于某种境遇当中去完善它.只是它们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有所不同,西方式的胜败以体验自我身体的进步为出发点,以冲破自身极限为落脚点;武术的胜败则是以体验战胜对方为出发点,以限制他人的身体运动或者是通过对比证明自我的强大为落脚点.

4 “训练”与“修炼”的提升模式我们的身体是运动的载体或者说是实现运动的工具,只有规范了身体的活动方式才能对运动模式进行相应的规范.在身体活动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对身体能力的提升,西方体育和武术可以分别用“训练”和“修炼”来加以解释.“训练”,更注重对肌肉、肢体、器官等人体各部位组织控制能力的提升,并不会参杂过多提高思想意识的有关内容.而“修炼”除了进行对身体的训练外还会将如何进行思维、体悟融入其中,讲究身体内部与外部和谐统一,要求习练者术道并重、内外兼修.西方体育在提升模式上以具体尺度来衡量人体的运动能力,有时甚至以损伤身体为代价来达到突显强健体魄的目的.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有句经典的话“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其话语中的体育之效可以很好地诠释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亦可用来解释武术之效.最具代表性的是内家拳,在身体运动能力提高过程中灌入了对思想的完善,需要知晓养生学说、阴阳学说、太极学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内容,做到对身体和意识的双重控制.就算是在最初的选材阶段,武术对传承者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对人体素质的要求,还对人的品性有所考察,但这个评判过程较为主观,难以把控,并不具备较强的科学性.不像西方体育,它总是不断在建造和完善客观、科学的身体评判标准,从理性出发,寻求较为直观的评判尺度和提升途径.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对于身体的提高过程,双方开始相互借鉴.但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借鉴过程中会对身体的提升方向产生疑惑,就如同应该遵循“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不动”一样,总是众说纷纭.但不管以怎样的模式对身体进行提升,终究不会脱离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基本点.

5 集体与个体的身体归属心为形役、形也为心役.身体被时代所影响,将其分解为生命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身体.从古至今,身体受过苦、享过福,被规定过用法、被定义过评判标准[8].然而,我们的身体最终总有一个归属.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门派,所以流派、门派之争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在争夺过程中习武者力求将自己的身体发挥到极致,以证明身体的能力,完成对对手的超越.这和西方体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力求在对抗过程中使身体发挥出最佳状态.但武术中身体的归属是集体性的,属于自己的流派、门派,需要遵从集体的意志.当你战胜对手的时候,也代表了一个群体的胜利.但在西方体育中,身体的归属在大多时候是归属于自身的,体现了一种自由意志,你可以独享殊荣.可以说,这种差异的形成除了历史原因以外,这也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与职业体育体制所带来的结果.它的源头是培养机制的不同,武术讲究的是代代相传、言传身教,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集体的共同意志.而西方体育却与武术的培养方式不同.比如,美国当代体育体制的基本形式为体育教育形式,在学校和俱乐部中培养后备军.培养方式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校际竞赛达到培养体育人才的目的,将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培养,并兼顾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9].

6 结论通过对比西方体育与武术中身体观的差异性.从表现形式来看,以着装为切入点,得出前者善于直接、露骨的展现身体的美;后者则趋于用隐晦、含蓄的方式对身体进行展现.从评价胜败的角度,通过对评判标准的研究,认为前者的评判多见于用自我为尺度,习惯于对自身进行超越;而后者则通常以他人为尺度,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评判自身成败与否.从提升模式来看,前者强调对身体本身展开训练,讲求“对症下药”;而后者则是一种体悟式的修炼,讲究内外兼修.从社会背景出发,研究身体的归属,前者是个性化的发展模式,所以身体更多是归属于个人;后者因通过集体培养,遵守集体的行为准则,所以身体更多的是归属于集体.

西方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西方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西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西方哲学史论文

2、西方经济学论文

3、西方美术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