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中的体会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中医内科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中的体会

谈敏华

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1313

【摘 要】偏头痛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近年来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偏头痛收到了很好的疗效,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病痛,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笔者在本文中以我院自2013 年至2015 年两年间收治的86 例偏头痛患者为例,按照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治疗组则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比观察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6%,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中医内科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大力的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痛;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偏头痛是一种单侧发作性的搏动性头痛,很多患者在发病时经常伴有呕吐、恶心、羞明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偏头痛还具有间歇性,发病时还会出现神经或精神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医学界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没有一致的看法.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患者体内激素变化、药物、天气变化、饮食、运动、睡眠、吸烟、情绪等等原因会引起或者加剧患者偏头痛.

1 临床资料分析

我院自2013 年至2015 年的两年间,共收治偏头痛患者86 例,其中女性患者61 例,男性患者25 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18 岁,年龄最大的为74 岁,平均年龄37.5 岁,最短病程为7 个月,最长病程为20 年,平均病程为5.4 年.此86 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中有关于偏头痛临床诊断的标准,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对患者的具体偏头痛病情进行分析,其中肝肾阴虚类型的患者13 例,瘀阻脑络类型的患者30 例,肝阳上亢类型的患者16 例,肝郁气滞类型的患者27 例.所有患者均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内科疾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6 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 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集中在22 岁至70 岁,平均年龄36.5 岁,治疗组年龄集中在18 岁至74 岁,平均年龄38.2 岁.对照组病程为7 个月至18 年,平均病程6.2 年,治疗组病程为10 个月至20 年,平均病程5.8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方法分析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内科治疗,患者按照5mg/ 次,每天服用一次的剂量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则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药物的选用原则是温经止痛、疏风通络.治疗组中的肝郁气滞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舌苔淡红或者是暗红、胁腹胀满、胸闷不适和脉弦有力.此类患者的治疗关键是疏肝解郁和理气止痛,对患者施以柴胡疏肝散,,具体药方为柴胡10g,炒枳壳6g 白蒺藜10g,白芍12g,珍珠母30g,郁金10g,川穹15g, 蝎末5g, 醋元胡10g, 丹参15g.如果患者伴有耳鸣眩晕则在此方剂的基础之上增加钩藤和天麻,便秘和口苦咽干的患者则增加龙胆草和黄岑,对于恶心或者呕吐的患者则增加竹茹和法夏.肝阳上亢类型的患者一般临床的表现为心烦失眠、口苦咽干、眩晕耳鸣、舌苔质红、面红耳赤、脉弦有力和头痛欲裂.治疗此类型的患者主要在于熄风通络和平肝潜阳,药物采用天麻钩藤汤,具体药方为生白芍5g,生牡蛎30g,天麻10g,川牛膝10g,麦芽30g,全蝎末5g,钩藤10g,珍珠母30g,炒栀子9g,僵蚕10g,石决明30g,佛手片10g.对于此类型便秘的患者在此方剂的基础之上增加龙胆草,对于口苦痰浊的患者增加胆南星、石菖蒲和白芥子,对于恶心呕吐的患者增加陈皮和法夏.对于瘀阻脑络类型的患者则主要以活血、益气和通络为主,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头痛位置确定、失眠多梦和舌苔暗紫等,施以血府逐瘀汤,具体药方为桃仁10g,红花5g,川穹10g,葛根30g,地龙10g,丹参30g,川牛膝10g,赤芍10g,生牡蛎30g,佛手10g,生龙骨30g.对于气虚的患者在此方剂的基础之上增加黄芪,对于恶心呕吐的患者增加竹茹和法夏,对于肾虚的患者增加枸杞子和仙灵脾,对于眼胀烦躁的患者增加钩藤和天麻.

3 治疗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和控制四个标准.本次研究无效是指经过2 至3 个疗程的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有效是指经过2 至3 个疗程的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显效是指经过2 至3 个疗程的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控制是指经过2 至3 个疗程的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本次治疗对照组的总体治愈率为68.96%,而治疗组的总体治愈率为93.25%,可以得出结论中医内科在临床治疗偏头痛的过程中有着更为显著的疗效.

4 讨论

根据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偏头痛又称为头风、闹风和偏头风.偏头痛的患者群体之中,女性患者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多集中在40 岁以前的人群,患者之中分布较为密集的是20 岁以前的人群.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于偏头痛的家族遗传性医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偏头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肝肾阴血不足、淤血阻滞脑络、清窍被扰、情志不遂、肝阳上亢或者是肝郁化火等.因此在中医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时候主根据不同的病情以及个人体质情况,多采用以疏风通络、温经止痛为基础方的方法,而且采用中医治疗偏头痛具有效果显著和药物毒副作用小的特点,针对于长期需要服药的偏头痛患者来说更是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 张淑英.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2] 程艳芳.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

中医内科论文范文结:

关于中医内科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医内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心内科护理论文

3、中华消化内科杂志

4、中医护理论文

5、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6、实用内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