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老师,你让学生感动了吗?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老师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老师,你让学生感动了吗?

摘 要:当前文学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太注重思维训练,学生缺乏对于作品的同情和感动,这同语文教学过于追求考试的功利化目标有关.但是,让学生获得感动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获得感动的文学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借助一些手段,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感动,如模仿式的情感诵读、在自由评说中还原生活情境、在艺术氛围中拓展生活感受等等,这些手段的基本特征就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受,使其更充分地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教师应该确定好激发学生感动的内容和方式,并根据文本不同的性质,把握好激发学生感动的分寸.

关键词:感动:情感诵读:自由评说:艺术氛围:内隐与外显

老舍《想北平》结尾句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上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老舍在文中传达的思乡之情,我让学生反复读结尾句.几个学生读过,我觉得太平淡,就示范读,效果不错,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之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却笑起来了,类似演员的笑场.读伤感的文字却有了笑声,这其实体现了文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没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动.而要教好一篇文学作品.感动却是必不可少的.

一、感动更显教学功

文学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缺乏同情与感动,文学教学走向较为纯粹的思维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缺憾.文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动吗?我认为一定要有这个追求.语文教学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在文学教学中尤为明显.工具性追求语言训练,偏于形式;人文性追求思想情感的体会和感受,偏于内容.不过在教学实践中,人文性往往等同于思想性,情感的成分趋向退隐.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成了思维训练材料,文学教学往往成了阅读理解训练.

文学教学重理不重情,其产生原因大致有三点:

(l)操作困难

操作困难在于即便学生心中动情,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却会有些难为情.到了高中之后,学生的个性意识增强,往往会有意地掩饰自己情感,要让其按要求表达情感就更难了.

(2)学生抵触

学生抵触在于课内文学作品学习都是任务性的计划性的,在任务面前,人多少会产生压力,对于文本中动情的成分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

(3)集体避让

教师和学生在对作品情感体验和呈现上会集体避让,这不仅因为以上两个因素,还因为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学难以避免功利化,思维训练比情感体会显得更为重要,或者说,思维训练有明显的考试价值,而情感体会的考试价值则若有若无.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原因,文学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呈现自然就容易退避一旁.

但是能够让学生感动的文学教学才是优质的,让学生感动也是文学教学使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因为文学教学其实就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文学鉴赏,而文学鉴赏的过程应该伴以情感活动,应该让学生产生感动.这种感动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包括和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和作者的共鸣以及同学之间的共鸣.共鸣能够激发学生深入品评作品的意蕴,有助于学生读出作品的味道,这样作品才能呈现出生动的境界,作品才能成为生活的鲜活载体而不再是刻板的文本.

文学作品不是枯燥的生活信息记录,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再现,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体验生活,文学教学必须兼有情感触动、审美熏陶和道德潜移的功能.要做到这些,文学教学就有必要让学生感动,这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为了让学生获得感动,教学中就算是多花点时间也值得.如果一味考虑教学进度,赶时间,浮皮潦草地做一点讨论,学生内心无所感无所动,岂不是文学教学的一大憾事.

二、借助活动获感动

文学文本蕴含着打动人的力量,但是阅读文学文本并不必然会感动,这跟阅读状态很有关系.教师在文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文本,走进别样的生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同情和共鸣.下面说一些笔者教学中的心得和做法.

(l)在模仿中进行感情诵读

诵读是文学教学中常见的手段.文学教学离不开饱含感情的诵读,诵读所训练的不仅仅是对语音和节奏感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文中情感的把握,也可以说是对文中情感的细致模仿.清代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因声求气”之说对此有精妙的评说:“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金石声.”简而言之,刘大櫆说的就是对古人的模仿.这种模仿建立在对作者心态情感揣摩的基础上,呈现为对文章节奏快慢和声音高低等的把握.既然模仿,就带有几分表演的意味,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营造一个适于表演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抛弃羞怯的心理,大胆自如地读起来.

模仿性的诵读适于个人读,如果集体读,容易导致诵读节奏的单一,效果必然不佳.要多让学生单独诵读,读得是否好,是否到位,教师要作评价,要作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再来读.教师自己要大胆“献丑”,自己诵读,给学生做个好榜样,不要依赖名家的诵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己要敢于并乐于做个饱含感情的诵读者.教师还应该强调这样的意思,就是对文本的把握是有个性化成分的,所以不必每个人读得完全一样,这样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展示.

模仿性诵读是体会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应该多读,反复读,经常读,不是偶尔尝试一下就算了,那样做有应付差事之嫌,效果自然不会太好.这对教师的耐心和诵读的基本功都是考验,也能体现教师的教育信念.

(2)在述说中还原生活情境.

文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自由评说,而从调动情感的角度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景引申述说尤为重要.这种做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注重体验的性质.从表面上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景进行评说,有点游离于作品之外,但是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之后,就能对作品相关情境有更多的认同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很好地打通作品与生活的联系,也才能打通作品与学生本人的联系.

由作品中的人和事联系自己经历的事情去说,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去说,这是一种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获得感动的好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相互激发引带,使课堂上形成特定的氛围,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文本之间就会形成很好的互动,这样作品中相关的情境才能活起来.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是经典之作,其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是个经典的片段.这个片段之所以感人当然跟作者的场景选取和细致描写密不可分,但是如果只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体会其感人之处,难免显得不足.我们可以抽取其中的核心“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可以把父亲这个角色换成其他长辈,让学生进行相似联想,讲述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这样做其实同时是给学生提供体会生活的契机,他们会相互激发,说一些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对生活中的片段作动情的描摹.再比如学习鲁迅《祝福》的时候,讲到祥林嫂,学生很容易判断这是个可怜的人.有多可怜呢?学生需要有个感性的认识,可以让他们讲述生活中看到的弱势群体中的人.这样学生对可怜就有了真切的感受,对祥林嫂的悲惨境遇就更能够产生同情.

有时候学生不愿意说自己的事,但是会说到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境,这跟说自己经历的效果是相似的.对相关作品的联想不仅能对所学作品起到印证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特定情感的体验.

(3)在艺术氛围中拓展生活感受.

文学教学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艺术手段.

比如用音乐渲染课堂氛围.音乐能够很直接地体现人的情绪,在文学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渲染出特定的氛围,调适学生的阅读心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要在深入体会文学作品情感情绪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其次,对音乐作品的运用要灵活多变一点.可以安排诵读时的配乐,也可以安排默读时作为背景音乐.配乐诵读不一定一支曲子从头放到尾,可以有选择地放一点,一篇文学作品朗诵的过程当中也不一定处处要配乐,可以在开头做个引子,可以在处“推波助澜”一下,可以在结尾来个余音袅袅,等等.

运用音乐手段时,可以利用班上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让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比如有的学生会乐器,就让他们在课堂上当场演奏,进行配乐.有的学生歌唱得好,可以让他们在课上演唱跟文学作品相关的歌曲.在诗歌教学时尤其可以引入演唱的形式,不仅可以寻找用原词写成的歌曲,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将诗歌谱曲演唱.当然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否则操作过程磕磕绊绊的,课堂上会形成嘻嘻哈哈的状态,就会事与愿违.不必担心音乐形式的娱乐性会干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只要运用得当,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内蕴的感受,而且能够使阅读过程显得更自然.

比如用图片和视频拓展生活情境.图片和视频可以以其直观的画面,快速地拓展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短时间接受大量生活信息的冲击,迅速进行情境重构,在情感上作出较为强烈的回应.在还原生活情境时,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图片和视频具有直观的表现作用,能够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助于拉近学生跟文学作品情境的距离,可以以简驭繁,表现出要用很多话才能讲清楚的内容.随着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作为读图时代的新生代,学生对图片和视频特别感兴趣,这些媒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诉诸想象力,而图片和视频则降低了对想象力的要求,两者有矛盾之处.所以说,要把握好运用图片和视频的度.

三、感动的内隐与外显

感动,说到底是一种内隐的情感体验,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即使学生没有表现出感动,并不就意味着他们内心肯定没有感动,何况不同的学生,因为性情的不同,外显感动的方式和程度还会不一样.学生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表现出感动,并不是表演的需要,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本文开头部分的说法其实是有些“形式主义”的,学生笑出来,并不就能说他们没有被老舍的思乡之情感动,笑也许只是对当时难为情的感觉的掩饰.

由此说来,关注和追求在文学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感动,不是在乎外在的形式,而是朝向特定情感体验的努力.感动的外显形式可能是某种神情,可能是学生情不白禁的话语,可能是当时教室中的氛围,等等.这些形式的出现只能顺其自然,很难强求.不过,教师要有个大致的预设,要根据文学作品的个体特点,确定激发学生感动的内容和方式,这需要实施教学之前的精心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感动,乃至使学生的感动由内隐到外显,教师是需要做些发掘的工作的.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感动的力度应该有所不同.有些文本,学生容易进入感动的情境,就不必着力挖掘了.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其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深深的愧悔之情,令人几乎可见满纸泪痕,教师只需让学生朗读,学生就能感动不已.如果在发掘感动这个环节上太着力,就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不同了,主人公贝尔曼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同时又是一个带着几分喜剧色彩的人物.要透过作品俏皮的外表,领略其中人性的光辉,这就要设计一些环节,进行生活情境还原,让学生想象老贝尔曼辛酸的生平,细细体会他对两个青年艺术家的呵护之情.大致说来,对于跟学生生活相近的作品,教师发掘感动用力可以轻一点,对于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作品,就要提供更多的生活细节,教师发掘感动时就要多用点力.

为了激发学生感动,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还要做一个宽容而高明的组织者.说宽容,指的是教师不要急于消灭歧见乃至显然的谬见,也不要生怕课堂逸出语文的范围,急于截住话头,教师要抱着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态度.说高明,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自然地进行情境引导,挑起话头,又能发挥急智,对学生的评说作m恰当的回应和小结,掌控学生评说的方向.要做到这两点,除了对学生课堂表现积极热情的回应和引导之外,教师在文学教学时的语言应该是煽情的,这样的课堂语言能有效强化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感受作品的热情,使学生内在的感动更为自然地表现出来.

文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动,首先得让自己感动起来.是教师跟演员有几分相似,得让自己进入“表演”的状态.如果一个文学文本多次教授,教师一开始或许是感动的,久而久之就不那么感动了,甚至会产生厌倦感,因为感动这种情绪跟新鲜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有必要做一点自我心理调适,让自己呈现出更好的“表演”状态.能够让自己在教学当中自然进入“表演”状态,恐怕也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责编潘务正】

老师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老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老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2、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评语

3、论文老师评语

4、幼儿园老师论文

5、论文指导老师意见

6、论文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