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挑战十八公里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挑战十八公里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挑战十八公里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挑战十八公里

下了一早上的雨,总算在午后变小了.空气十分清新,却是又湿又冷.

带着一身雨水,还有吴三地茶园里的湿泥,我们坐在一盆烧得通红的火炭前,一边取暖,一边烘烤湿漉的鞋袜.

这幢小洋房,既是齐唯茶业的茶叶加工厂,也可用作供游人小住的民宿.拉开玻璃窗,就是一幅富有田园隋趣的天然小品:轻烟淡雾笼罩,山峦隐现,清溪绕山,茶丛俨然,只消一眼就会爱上这里.

有人说,下雨天,喝茶天.尤其是在这样湿冷的雨天,没有比边烤火边泡茶来得更医意的事了!何况还是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秀丽的山村里!

本想偷偷懒,放放松,但是,离这儿仅七八百米远的—处山场,彻底打消了我们的“闲情逸致”,并重新“唤醒”了我们探访的热隋.

见我们兴致很高,叶克亮决定带我们进山.不过,我们身上现有的“装备”还不足以应付该山场复杂的地形.“山路倒是不长,但是很陡,而且又下过雨,很不好走.”于是,他马上叫人去买来几套雨具,有雨衣、雨裤、雨靴,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

全都装备妥当,出发前,我们特地在楼前郑重其事地合了张影,就像是要去远征,美其名日“鼓舞士气”.那是种兴奋又有些忐忑的心情.

我们的目的地:“十八公里”!叶克亮说,这个有趣的l霎名,其来由是:从(星村)镇上到那处山场的距离,不多不少,正好18公里.

“十八公里”位于曹墩村与红星村的村界,叶家的山场便是“隐没”在山中蓊郁的森林中.

刚下车,迎接我们的就是一片高低起伏的茶园,涟漪般层层荡开,就像被微风吹皱的湖面.枝叶挂着雨珠,透出—种好雨梳洗过的清灵.一条蜿蜒的小径,牵引着我们穿过茶园,进入幽深的密林.

这是片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山林.草木 “肆无忌惮”地生长,几乎遮蔽了所有的天光,只有些许光线从枝桠间漏下来.和景区里的坑涧很相似,总有呜咽流淌的溪流,溪水清澈冰凉,氤氲的水汽糅合着雨雾,使山林四处充盈着湿润的气息.溪边的岩石,犬牙交错,长满了青苔,稍不慎就会打滑.然而,这却是我们唯一所能走的“路”.

越往前走,光线愈发幽暗,看起来还有点阴森,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山林静得出奇,除了潺潺的溪声,就是我们踩在枯叶上时发出的“窸窸窣窣”声响.

走在前方带路的叶克亮,每走几步,就回过头来看看,生怕有人掉队.不论是管理,还是采茶,他每年都要在这片山林中来回多次穿梭,对地形的熟悉程度可谓是知根知底.然而,对他来说,有时这里又很陌生,陌生得让他感到恐惧.

“这山里是有野猪的.”他给我们说起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去年,他和一个好哥么,结伴深夜进山打猎,因为野猪通常会在深更半夜出来活动.走到大约一半时,他们这两个“大胆”却不敢再继续走了.“林子里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可能是因为太安静了,耳边总感觉有一种‘嘤嘤呜呜’的声音.不知道是虫子还是鸟兽在叫,反正当时挺害怕的.没多想,立马打道回府了!”

也许,这正是大自然既神秘又令人敬畏的所在吧.

嘀嗒……嘀嗒……沙沙……又下雨了!

随着雨脚渐密, “路”况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一开始,穿着雨靴,踩岩石,趟溪水,全不在话下.即便有一两处近乎垂直的地方,手脚并用,凑合着也还能过得去.然而,当我们距离叶家山场只有200~ 300米时,却遇到了此行最具挑战的地段.

这是一段非常陡峭的山坡.仰望去,随山势生长的树木,就像一个个士兵朝我们摆开阵势,那居高临下的姿态仿佛在说:“想要上山,得先过我这关!”

在雨的“助阵”下,脚下基本无“路”可走,尽是又湿又滑的烂泥!我们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一边把泥踩实,一边借助腿力把身体向上牵引.走在最后面的我,雨靴顿时失效了!

我亦步亦趋地跟着前面的人走,孰料一不小心,脚底打滑了下,就失去了平衡.接下来发生的系列“连锁反应”,恐怕会无比深刻地钤入我的人生记忆.

沾了雨水的雨衣,与烂泥“一拍即合”,让早已四肢着地的我就像抹了一层润滑油,一个劲地向下滑去.我好不容易尝试着停下来,孰料只要稍微一用力,身体的重力又把我往下拖.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寸步难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情急之下,我抓住了一棵小灌木的枝条,总算有惊无险.

这时候,叶克亮和其它同事,没见我跟上来,都停住了脚步.回头一看,原来把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你没事吧?!有没有受伤?”叶克亮关切地问道.我用另一只手朝他挥了挥,他才放了心.

我紧紧握住枝条,轻轻地把匍匐的身体撑了起来.低头一看,满身满手连指甲缝都是泥!甭提有多狼狈了!好在相机安然无恙,只是沾了点泥,要不然这趟访茶之旅就功亏一篑了.

站稳后,发现脚边正躺着一根颇为结实的树枝,做登山杖长度大小都正合适.手中多了件“神器”,再加上“吃一堑,长一智”——专找有枯叶的地方走,还有大家的加油鼓励,我和他们又并肩同行了!

刚才那段惊险经历,非但没有令我望而却步,反而信心倍增.尽管一路还是有些踉踉跄跄,但终于抵达了叶克亮的山场,尤其是当我看到一行行茶树时,心中霎时豁然开朗了.

这是一片树龄在5年左右的新枞水仙.四周的密林,犹如“襁褓”,守护着它们.叶克亮说,这些茶树常年所能受到的日照全部来自从树杪透下的阳光,荫蔽的环境得天独厚.

“空气里闻起来有种独特的味道.”我们有位同事说.“就像锯木时散发的气味,或者说是枯叶,总之就是那种带有木质的香气.”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场气息’.”叶克亮回答道.

我们注意到,茶树的周围,落满了枯枝败叶,长年累月,它们就会与土壤融为一体,进而成为土壤腐殖质的一部分,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营养.而山林里相对潮湿的空气,因此茶树的树龄虽不大,但叶片都很浓绿肥厚,透着一种豪放不羁的“山野味”.

叶克亮当年开垦这片山场的初衷是:山场的海拔、湿度、地形及周边环境,同正岩茶产区都很相似,而且也有着自己的 “小气候”.在这里培植一些新枞水仙,假以时日,它们也会长成“老枞”,形成独树一帜的山场气质.

他坦言,为了淬炼“岩韵”,他在开辟茶园时,不只是下了血本,也花费了许多心血.且不说栽培管理之繁、之难,光是山路就不好走.“茶季时,采茶工一次最多只能背五六十斤茶青下山,多了就没办法.”听罢,联想到自己方才的狼狈样,更显得相形见绌了.

这一丛丛鲜活的生命,无疑是叶克亮的杰作.他在望着它们的时候,就像在望着自己的孩子,一种企盼怜爱的眼神. “难怪了!”我心里暗暗地说道.就在,快到山场时,我又滑了一跤,本能地抓住面前的树枝.定睛一看,原来是棵小茶树!尽管叶克亮嘴上戏谑说“你不是进山找茶,而是来除茶的!”,但内心想必是心疼不已的.五

考虑到阴雨天的天色暗得很快,留给我们下山的时间不多了.叶克亮提醒我们,下山先走脚后跟.

我们顺原路返回.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此前有过“四体投地”经历的我,抱着“豁出去”的心态,干脆就猫着身子走.有好几次,我几乎是半蹲半坐地扶着树枝,从高处下到低处,而遇到一些湿滑的陡坡,尽量绕开,选择落叶较厚的地方走.就这样,跌跌撞撞,拖泥带水地下了山.

抵达山脚时,雨也“知趣”地停了.一身沾着枯叶的泥巴,是山林留给我们的最好纪念.我掏出手机,瞥了眼APP上的 “运动轨迹”:刚才不到1公里的山路,竟走了1个多小时!

雨过,湿润的空气里夹杂着泥土和草木的芳香,令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加之,泥沙满身也不适合坐车.于是,我们提议,散步回茶厂.

踩在平整的马路上,心里倍感踏实!沿路,山灵水秀,雾笼茶园,闲情逸致又回来了!路上,我们经过的每一片茶园,叶克亮都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主人.原来,他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他说,他的祖籍在浙江云和.当年,祖父带着很多乡亲,翻山越岭来曹墩.因此,村里的人家,几乎没有他不认识的.

快到茶厂时,叶克亮把我们带到了对面的溪边.作为九曲溪上游的一段,溪水清澈见底,茶丛青山,临溪照影,饶有山水诗的意境.他凝视着缓缓流淌的溪水,若有所思.“做茶一晃就做了十多年,起初老婆并不太支持我.这几年,她看我忙不过来,不帮我都不行了.”说完,他腼腆地笑了笑.

叶克亮打算把这里开发成一个渡口,放几只竹排在溪上, “到时候,游人就可以坐着竹排,一边喝茶,一边看风景了”!

我们又回到小洋房的茶桌前.才坐下,杜红就抓了一把茶,急匆匆地要泡. “这泡茶就是从你们刚刚去的‘十八公里’来的.可惜,茶可能被师傅做坏掉了,火焙得有点太过了!真是气人!要不,你们喝喝看.”

的确,香气里有一股很浓的“火味”.但是,我们对这泡茶的评价还是颇高的:除去“火味”,依然可以闻得到水仙品种那独有的花香,汤感也比较饱满细腻.

快人J陕语的杜红,连啜了几口茶,还是无法释然“只要一有空想起来,就气!”有趣的是,坐在一旁的叶克亮,表情倒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许,这也是一种默契.

挑战十八公里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挑战十八公里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挑战十八公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挑战杯论文

2、挑战杯论文范文

3、挑战杯论文格式

4、人生十六七杂志

5、挑战杯论文模板

6、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