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本科论文范文 跟越人长家山水国类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是一篇关于山水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越人长家山水国

公元前六世纪的山会平原(古代山阴、会稽两县境内)河湖横溢,沼泽遍野,山洪肆虐,是“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之地.生活在此的越部族主要在局促的会稽山地区域活动.

公元前494年,越为吴所败,勾践夫妇在吴为质三年方得以返国.为复仇雪耻,勾践接受了大夫范蠡“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的建议,于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89年建立了小城.“勾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这是如今绍兴城最早的城廓.

舟楫是越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处在这样一个水乡泽国的都城,城内的水上交通便至关重要.正如《管子·度地》中所说:“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勾践于小城设“陆门四、水门一”,山阴大城设“陆门三、水门三”.此外,他还在山会平原东部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即《越绝书》所载的“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据进一步考证,山阴故水道东起练塘,经今绍兴城东阳春亭、东郭门,又经城南环城河道,由偏门外至柯岩、宾舍、钱清,过西小江至固陵到达钱塘江边,并与东、西两小江连通.这一水道的建成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通过兴建码头与海道相通,使越国都城与东、西部的主要军事、生产等基地间交通顺畅,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投醪河也因勾践而闻名于世.据载,公元前476年,勾践决定伐吴雪耻.出师之日,越国父老以美酒为勾践饯行.越王投酒于河中,以示与将士随流共饮,一往无前.后人称此河为“投醪河”“箪醪河”或“劳师泽”.宋人徐天祜曾有《咏箪醪河》,诗日:

往事悠悠逝水知,

习流尚想报吴时.

一壶解遣三军醉,

不比商家酒作池.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鉴湖建成.“城南近湖百许步……凡城东南门有埭皆以护湖水,使不入河”,还利用了城垣原有水门,改建了都赐堰、东郭堰、都赐闸、东郭闸等堰闸.

公元300年前后,晋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了著名的西兴运河,自钱塘江边经萧山、钱清、柯桥到绍兴城西郭.运河进入绍兴城西郭门再向东,过郡城东部的都赐堰进入鉴湖,既可溯鉴湖与稽北丘陵的港埠通航,也可沿鉴湖到达曹娥江边,沟通了钱塘江和曹娥江两条河流.

隋代,这里兴建了罗城,修缮了子城,城周已达四十余里,水门已增至七处,基本形成了内为方格形,外为环形的城市河网格局.唐代,绍兴经济繁荣发展,曾任越州刺史的元稹用“会稽天下本无俦”的诗句来赞美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元和十年(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主持兴修了从越州州城沿浙东运河至萧山的运道塘.这是有记载的绍兴北部河网第一条运河石塘路,反映了由运河进入绍兴城再往鉴湖的船只不断增多,可以想见州城之内樯橹相接,船舶如梭的盛况.

宋代,绍兴水城“栋宇峥嵘,舟车旁午,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大武挽纤,五丁噪谑;榜人奏功,千里须臾.”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由海道至杭州,又水路五十里“至越州迎恩门(西门)”.“开水门,船人城.五里过都督大殿,再五里至东水门,都泗门,有牛埭.”水路畅达可见一斑.

清代的绍兴城,7.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河道30余条,总长60余公里,约占全城面积的20%.河道走向以南北或东西向为主,多以“T”字或“十”字形相交.街河分布均匀,位置多变,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等布局形式.街河的布局形式决定了城市的交通形态,形成了以府河为主脉,众多东西向河道为支脉,河、池、港纵横交错的水路网络.

以纵贯城中南北向的主河道府河为界,东为会稽县,西为山阴县.城中分区布局多因河制宜,城中卧龙山及县西桥一带河道宽广,是当时的行政中心;城南飞来山附近水路方便,且地势高燥,是当时权贵势家的台门院落所在;城北一带水道密集,水深河广,为商肆贸易区;城东北蕺山一隅,街河狭窄,多锡箔坊及贫民居住.

从吴越、隋唐及至明清,治水兴城是绍兴永恒的主题.这种人水和谐的探索和追求孕育了绍兴城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了人间胜地、诗画江南.

山水论文范文结:

关于山水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山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