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研究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再生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本论文可用于技术研究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技术研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摘 要:再生稻又被称为一收两种水稻,即利用水稻收割后稻粧上再生芽的发育能力,实现二次收获的目的.和双季稻相比,再生稻发育期短、成本低、劳动少、收益高、田间管理少,因此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再生稻能够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获,能够在不增加稻田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全年的产量,通过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实现探索再生稻高效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

我国粮食缺口较大,玉米、大豆、高粱等大宗作物都严重依赖于进口,而水稻作为相对高产的作物在我国体现出单一种植的特点,在此背景下超级稻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较快的推广.但单靠超级稻还不能满足我国的粮食自给,双季稻和再生稻的技术就被大力推广开来,尽管我国目前超级稻和再生稻已经打破了1500kg的记录,但是水稻种植因地制宜,因为田间管理方式、气候土壤等因素的不同,超级稻和再生稻不一定都达到高产.因此,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特点进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发,切实提高产量.

1再生稻的优势和产量因素分析

1.1再生稻发展概述

再生稻是指通过栽培手段,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生芽,再次生长发育再次收获的水稻.我国再生稻栽培的历史极为悠久,在晋代著作《广志》中已经明确提出“盖下白”的栽培方法.我国再生稻种植作为一种灾年减灾的栽培方式被采用,近代以来,再生稻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研究,在日本、东南亚部分国家、美国也获得了强势推广.在我国再生稻推广极快,比如在产稻大省四川,再生稻取代了双季稻,尤其是在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再生稻因为可以充分利用阳光温度资源发展产量而受到重视.在1998年之后,我国再生稻发展受到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制约,尤其是缺乏相应的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让再生稻的发展势头减弱.

1.2再生稻的优势

和双季稻相比,再生稻只需要播种一次,就能收获两次,而生长周期只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不需要种子、化肥、人工和田间管理的巨大劳动.再生稻能够实现小规模利用资源的条件下实现高产,栽培技术简单易行,水肥需要较低,两季产量却和双季稻接近,而农民的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效益攀升.由于周期短的特点,再生稻可以应用于三熟和双熟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单纯追求高产的风险.再生稻和双季稻相比,还具有环保生态的优势,其米质、再生能力、绿色性都较好.

1.3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

再生稻产量包括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如果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就必须要同时确保两季产量.2017年11月30日,87岁的袁隆平在灌阳县200hm2示范基地宣布了再生稻的重大突破,超级稻一季产量超过1000kg,再生稻产超过500kg/667m2,实现亩产1500kg/667m2的巨大突破,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从这个经典案例我们能够得出一些经验启示,高产一季稻和再生稻的比例应该在2比1之间,并且略小于这个数量.陈鸿飞等认为(2008)各自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决定产量,姜照伟等(2002)认为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达到99%.李小坤认为(2016)头季稻的有效穗数决定于插秧密度和分蘖期生长状况,穗粒数主要决定于幼穗分化过程中小穗的数目,结实率决定于籽粒大小和结实灌浆物质积累量.而再生稻的产量则是决定于头季稻稻茬上再生芽的萌发成穗数,需要环境条件良好和营养充足,依靠头季稻根系吸收营养,不同节位的休眠芽生长发育进程并不相同,高位腋芽的萌发早而齐,周期短而成穗早,但是稻穗不大,而低位腋芽恰恰相反.高位腋芽具有顶端优势,总体来说要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就要提高再生芽的萌发率和成活率,因此施用促芽肥对产量提升显著.头季齐穗后光合产物在稻桩内残留量越大,则再生稻的产量也就越大.同样再生稻产量也受到头季成熟期叶面积、单茎干物质量、茎的物质输出率、收割时期和留桩高度影响,一般认为30~40cm之间留桩高度产量最高.

2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1品种培育

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远低于头一季,这是再生稻推广中所遭遇的最大瓶颈.因此在品种培育方面要注意再生稻的发育能力,选择再生力强的品种,比如新两优223、泰优390、兆优5431、晶两优534等.具体来说选择头季根系形态发达活跃、株距紧凑、光合作用和活动较强的品种,比如再生能力较强的杂交品种和超级稻.

2.2合理播期

为确保安全齐穗和再生芽的生长,要根据品种特点合理安排播种期,可以适当提前播种期以减少发育时间,根据本地气候和土壤特点进行播种.再生稻发育和头季稻相比,往往稻穗较小,穗数较少,因此要在腋芽分化期把握各个节位点的差异,促进产量的增加.研究表明在头季稻收获的5天后是再生芽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应该关注这一前后时间段腋芽出鞘率,确保发芽能力,才能确保产量.要实现高产,头季稻的灌浆速度和强度都要提高,这是因为要向穗部快速灌输营养所致,要获得高产必须要注重养分输送.在头季稻生育后期,通过降低土壤水分来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可以减缓植物衰老,这一阶段要通风透光,在收获前15天,要保证水分供给,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多进行能量的存储.

2.3基础栽培

栽培密度过高,养分吸收能力降低,植物免疫力差,容易发生病虫害,发育不良,甚至被闷死.栽培密度过低,会导致有效穗数不足,进而影响整个产量,有研究表明产量的最优密度28万蔸/hm2.养护根茎和叶源,在发育周期关键节点内进行促芽肥施肥,在头季稻成熟壮大之后,及时收割,留茬在适当高度,同时要及时施肥,防治病虫害,做好促芽保桩工作.这一期间要重点观察大田肥力情况,保证化肥供给但是不要太多,一般在头季稻齐穗后20天灌浅水每亩施尿素5~10kg,收割后3天内再施尿素5kg/667m2.收割时间一般在9成熟左右,留桩高度在35~40cm,这要根据品种而定,一般可以在倒二节以上5~8cm.收获后7天内保持浅水,以后保持田间干干湿湿直到再生稻齐穗.在不同时间节点防止不同疾病,再生稻的收割要等到金黄成熟,还要充分把握水分和气候因素,及时调节.

3再生稻高产栽培管理模式分析

3.1提升机械化栽培水平

要实现高产,除了施用促芽肥、使用化学调节剂、提高氮肥利用率、合理确定留桩高度等技术手段,还要提升生产管理的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这首先就要提升机械化栽培水平.我国目前农业老龄化和兼业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单靠人力不足以提升再生稻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些农民为了降低劳动成本和投入可能会减少施肥工作,不能及时进行田间管理,而采用机械化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栽培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用机械化扩大生产.

3.2推动农业合作化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以一人一户为单位,效益明显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要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然后进行分工生产,提升单位农业产值,为农村促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将一地的高效生产模式迅速发展到另一地,通过合作化和组织化的模式提升农业管理水平,改变过去经验主义的栽培方式,让科学管理方式能够迅速推广开来,实现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民高产水稻的栽培素质.

3.3在实践中培育农民的创造力

一切高产水稻其实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宝贵经验,农民长时间在田间地头,最容易发现提升水稻产量的办法.但是农民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民培训,提升技术入户率,帮助农民建立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精神,让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逐渐提升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陈鸿飞,林瑞余,梁义元,等.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129-133.

[2]姜照伟,卓传营,林文,等.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2002,(20):8-9.

[3]李小坤.水稻营养特性及科学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9-10.

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技术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技术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1、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2、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3、农村新技术杂志

4、现造技术论文

5、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6、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