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旧事类硕士论文范文 和小巷旧事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小巷旧事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小巷旧事

太阳出来了,从对面的山梁上.

我半靠在一张竹椅上,眯缝着眼睛,享受着这对人类永恒奉献的阳光.我一动也不想动,只想靠在这儿晒太阳.虽然,每一天都有些收获,但每一天都是步履匆匆,难得有片刻的闲暇.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中,我确确实实地感到了累,这种情况对我来说,是极少有的.也许只有在真正放松的时候,才会感到疲惫,而一旦处于清醒状态,我又会毫不犹豫地向前走去.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天份的人其实很多,但只有在时光的流逝中将自己的天份细细地打磨成才能的人,才会最终获得成功.

在纷乱的红尘中飘?白了这么久,一直以为,柔弱的心灵已经不复存在.在这么一种飘泊的心境里,我象是一只寂寞的驼鸟从这座城市流浪到那座城市,从这片孤独的荒漠走向那片孤独的荒漠.我曾经非常害怕过年,害怕一个人呆在黑漆漆的小屋里,甚至害怕夕阳西下的黄昏.经过太多的无奈与悲哀,磨难和纷争都最终归于平淡,相信自己已经炼就了一付铁石心肠,坚强地不会再流一滴眼泪.太阳朝升暮落,日子如歌的行板,缓缓地向前流淌.在美丽的北戴河,海风能吹乱我满头的青丝,却吹不乱我的心,在寒冷的哈尔滨,漫天的大雪也只能为我的思绪再添一份洁白.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富有涵养的,年近四十的女人.

只有现在,在黄山的重峦叠嶂中,在人字瀑的低吟浅唱里,我的心底才会慢慢地涌起一些对儿时旧事的回忆.那深深浅浅的记忆,仿佛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被轻轻地启开.浓露寒霜,往事如烟,那是我心底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这个心结,使我在灵魂的深处,暗暗地隐藏着一种克服一切的坚忍,使我常常意识到,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和尊严,同时,我也为自己和自已身边的人曾经有过的承受孤独的能力和在困难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感到深深地骄傲和自豪.

(一)佛缘

我的老家在扬州,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扬州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我和我的母亲、外婆,还有出生不久的妹妹就住在祖上留下的一幢大房子里.而父亲在外地工作,并不经常回来.我们家住的那条巷子叫“双忠祠”,巷子里住着许多户人家,而最大的一户人家据说是李世民的后裔,他们有着一个很大的祠堂,巷子的名字由此而得来.

双忠祠的巷子窄窄的,并不算宽,全都是青石板铺就的路,路面已经被行人的脚步打磨得光亮如镜,呈现出一种柔和的线条来.巷子的两边都是地基起得很高的老房子,有很多房子的墙面青灰已经有些脱落,露出里面斑斑驳驳的青砖.不过,站在巷口向里看,还是青砖碧瓦,飞檐斗拱,檐上都有五脊六兽,十分气派,显现着这条巷子里住过的先人家底是如何的殷实和富足,那代表着一种十分久远的辉煌.

黎明,当薄雾迷漫在这条小巷的时候,晨光熹微,青色的房子,青色的石板,使得雾气也变得青青的,好似一件硕大无比的青纱斗篷笼罩着整个天地.空气中湿得像是能拧出水来,雾气使得青石板路凝结了很多水汽,变得有些滑.早起的人们轻轻地从青石板上走过,仿佛怕搅扰了别人的梦乡.当第一声鸡鸣过后,巷子里的公鸡就开始此起彼伏地反复应唱,每家每户的门便陆陆续续地打开,小巷里到处听得见拉动门栓的撞击声和开门时门轴转动的咿呀声.

小巷里并不全都是住着平常人家.在巷子的中段就有一个弧形的弯曲,弯曲的一边是一个和尚庙,而另一边则是一个尼姑庵.和尚庙里真正地住着和尚,而尼姑庵里也真正地住着尼姑.只不过和尚只有一个老和尚,而尼姑却是一个老尼姑带着一个小尼姑.

老和尚和老尼姑的工作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小巷打扫卫生.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起床,好象约好似的,开门的时间几乎一点儿不差.两个人都抱着用铁丝缠扎得整整齐齐的大竹笤帚,老和尚从小巷的弯曲处向左扫,老尼姑从小巷的弯曲处向右扫,这样,一整条巷子就全都扫遍了.老和尚与老尼姑从不与别人随便讲话,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搬到这条小巷里来的.老和尚剃着光头,头上受戒的戒疤清晰可见,身上穿着一件的肥大的袈裟,虽然颜色已经败了,但却洗得干干净净.他的脚上穿着圆口的布鞋,打着绑腿.老和尚很有力气,扫起地来,沙沙有声.老尼姑和小尼姑的装束一模一样,青色的袍子、青色的帽子、青色的鞋子,也都打着绑腿.老尼姑扫地没有老和尚那样有力气,但却非常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们每天早晚两次扫地,从不偷懒,也未见过哪天休息.即使小巷里的青石板路非常干净,几乎没有什么尘土、纸屑,但他们还是一天不落地打扫.老和尚与老尼姑之间从不走动,也不打招呼,但他们好像是有了一种默契似的,打扫小巷的速度却差不多少.老和尚从不去帮老尼姑的忙,就好像他们是从不认识的两个人.直到有一天,老和尚扫完了地,抬头一看,老尼姑却还有一大截儿没扫完.老和尚就静静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老尼姑将地扫完.老尼姑扫完地,抹了一把汗,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已经老了,于是,第二天清晨,十几岁的小尼姑也抱了一把小竹笤帚来帮老尼姑了.从此以后,两边扫地的速度又差不多能够保持一致了.

据小巷里的老人们说,老和尚是很有些本事的,但具体有什么本事,却是谁也说不清,但后来有一件事情却让我相信,老和尚的确是很有些本事的了.我的妹妹那时才出生不久,还不到半岁,长得非常可爱.粉嫩嫩的小脸,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而且非常爱笑,一笑还有两个小酒窝儿,很惹大家喜爱.但唯一的遗憾是她的右脸颊上有一个拇指盖大小的鲜红鲜红的胎记,非常显眼.因为是女孩子,有这么一个胎记,总是有点儿不好看.母亲就很着急,抱着妹妹去了很多家医院,却都说没办法.医生说,这是娘胎里带的胎记,能有什么办法呢?母亲想想也是,于是就不再把妹妹往医院里抱了,但终是心里有些不甘心.有一天傍晚,母亲抱着妹妹在家门口乘凉,正好看见老和尚抱着大竹笤帚在扫地,就忍不住走了过去,轻轻地唤了一声:“大师”,老和尚也就停了下来,用探询与吃惊的眼光望着母亲.于是母亲接着说: “大师,您看,我家小女脸上的胎记,您有什么法子能给她去了吗?”老和尚也不言语,用手轻轻地抚摸了几下那块胎记,嘴里叽哩咕噜,念念有词,然后就一声不吭地走了.以后每晚扫地来到我家门口,就不再让母亲去喊,自己走过来,摸一摸胎记,嘴里叽哩咕噜一番,母亲似信非信,但自己去求过人家的,又不好意思再说什么.没想到,也就是过了五、六天吧,妹妹脸上的胎记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白嫩嫩的皮肤,再难找到原来胎记的位置,这倒使母亲大大地吃了一惊.老和尚看见胎记没了,也不询问,也不再走过来看妹妹,就好象这事儿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心里平静得像一潭水一样.母亲心里自然是十分欢喜,却不敢对别人去说,只是心里更多了一份对老和尚的敬仰,而且后来,母亲还偷偷地抱了妹妹到庙里烧了几次香.妹妹长大后美丽端庄,做事不紧不慢,性格柔和,从不急躁.当母亲偶尔提起这件事情时,一个老学究却深信不疑,说没想到这个孩子还有一段儿佛缘呢.

和尚庙的后院,我是去过的.虽然那时我年岁不大,却是这条巷子里孩子们的头儿.我带着一群孩子从和尚庙的后院墙翻过去,就能看见很大的后院,里面杂草丛生,十分荒凉.院子里有两棵很大很大的银杏树,我们一般都叫作“白果树”的.还有一口很深的井,井沿的边儿已经被磨得很光滑,所以我们都不敢到井边儿上去,怕失足掉下去.院还有一个大青石磙子,看不出有什么用途.比较起来,尼姑庵的后院就相对要好一些.里边种有两棵大无花果树,每当果实成熟了,我们就随便摘下来吃,就像在自家院里一样.我们还在尼姑庵的后院里逮豌豆虫,捉蛐蛐儿,捂蚂蚱,有时高兴起来还演戏,通常我演李铁梅、小常宝之类的英雄,只是随口哼几句词儿,并不真的会唱多少.老尼姑的后院还有很多只猫,都是被遗弃的别人家不要的猫,有瘸腿的,有瞎眼的,还有断尾巴的,全都懒懒地伏在后院里晒太阳,树上、花坛边、花架上都是,搞不清楚有多少只.只有在这儿,才没有孩子向它们扔石块儿,也没有人拿着木棍去追打它们,老尼姑的后院就是这些猫儿们的天堂.老尼姑早晨扫完地,就出去买菜,每次买菜回来,总是用一只大荷叶包着一些带给猫的吃食,用手托着来喂这些猫.听大人们讲,小尼姑也是一个弃婴,是老尼姑在一个清晨给捡回来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竟把小尼姑给养大了,长到现在也有十几岁了,眉清目秀的一个女孩儿,只可惜是个尼姑.我想,老尼姑捡一个孩子回来和捡一只猫儿回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极弱小的生命,没有人帮助就只能死去,这说明老尼姑真正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所以每次看到老尼姑后院的无花果树,就觉得很有些象老尼姑,不开花,却结有果子,这些果子都是凡夫俗子们所不能体味和感悟的善果呀.

有一天上午,小巷里的人们都在传,说老和尚死了,死在一口缸里.但“书呆子”却说,小巷里的人们都是外行,根本不懂,老和尚是“坐化”了.我实在是搞不清楚,死和坐化有什么区别,就偷偷跑过去看,老和尚原来真是坐在一口缸里死去的,他双腿盘坐在那儿,双手合十,面目安祥,脸上似乎还有些红润,看不出有任何痛苦的迹象.于是,我就相信了“书呆子”的话,认为老和尚的确是“坐化”了.出了门,就又碰到“书呆子”,他嘻嘻嘻地对我笑了几声,然后用手指作状,指着我“啪”的一声,把我吓了一大跳.

老和尚的“坐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现在,有时还能够清晰地想到当时的情景.后来读了很多书,知道死亡对于生命来说,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大象在临终前会走入雨林的深处,将庞大的身躯和珍贵的一同陷入深深的泥沼.而梅花鹿则是从悬崖上一跃而下,跌入没有人迹的万丈深渊,将轻盈的体态和美丽的鹿角彻底地消失掉.既使是凶狠的狼,也要倒在被流沙埋没的地带,将自己的躯体深深地隐藏起来.它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做这件生命中的最后的一件事情时,没有同伴,也没有诀别,那是一种生命消亡的苍凉与悲壮.而老和尚的“坐化”,却是那样的平静,他知道怎样将躯体从这个尘世里到达自己的极乐世界,心中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的大限,平静安祥,心如止水.我想,那应该是一种即将超脱的最后的等待,功德圆满的最后的仪式,是一种生命再生的过程.世俗中的人恐怕永远也无法体验到这种超凡脱俗的静,也永远无法感受到那远离红尘的思想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个小伙子,二十多岁,把老和尚的缸搬到三轮车上,又在上面扣了一口缸,就慢慢地蹬走了,这时,小巷里的人们就都看见老尼姑跟在三轮车的后面哭,一面哭,一面跑,去追那三轮车.蹬三轮车的小伙子也不理睬,竟越蹬越快,不一会儿就没了踪影.

于是,书呆子就又告诉人们,说那个小伙子是老和尚的儿子,其实是老尼姑生的,不过那个时候,他们两个都还没有出家,都还在红尘俗世中.后来,发生了很多的事,使他们不得不遁入空门.

没过多久,老尼姑也死了.我又跑去看,老尼姑是睡在竹床上死去的,面向里睡着,腿弓着,小尼姑站在一边呜鸣地哭.还是那个小伙子来,用一片竹席,把老尼姑给裹了,也放在三轮车上,不过,这次却将小尼姑和十几只猫也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再后来,和尚庙和尼姑庵被人们打通了,不知谁在那儿开了一家蜂窝煤厂,每天做蜂窝煤卖,据说生意很好.

(二)巧云奶奶

巧云奶奶是我们家的房客.因为我们家人口不多,但祖上留下来的这幢房子却很大,所以就召了巧云奶奶一家人作房客.住得久了,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房钱反而无所谓了,他们家有了一点余钱就送过来,没有时,也没有人去讨.

巧云奶奶其实只有40多岁,皮肤白晰,而且非常细腻,眉毛弯弯的,眼睛很大,是一个很美的女人.不过,听外婆讲,巧云奶奶解放前是扬州城里的“红姑娘”,在欢场里能挂头牌,不知迷死了多少公子王孙、达官显贵.后来解放了,就从良嫁给了在绒花厂工作的李老爹.李老爹已经60多岁了,年岁虽大,手却很巧,心眼儿也活道.

听外婆讲,巧云奶奶刚入欢场的时候只有十六七岁,李老爹不过40多岁,每天扛着自己做的绒花儿走街串巷地叫卖.有一次,年轻俊俏的巧云奶奶早上醒来,听见了叫卖声,便披件粉红色的小褂,推开临街的窗户,莺歌燕语似地喊了一声: “卖绒花儿的伙计,送上来.”壮实的李老爹对着窗户一看,那真是惊鸿一瞥,半天没回过神来.把绒花儿送到小楼上,心还在嘣嘣直跳,低着头再也不敢看一眼巧云奶奶.巧云奶奶挑来挑去,终于选中了一件,问多少钱,他也不答,只是嗬嗬地傻笑,等巧云奶奶伸手递钱给他,他却不接,逃命似地跑下楼去.后来,李老爹再来叫卖时,巧云奶奶又喊他上来,想把钱给他,结果他不仅不要,反而又扔下几个做得更精巧的绒花儿跑了.这样一来二去,彼此就渐渐地熟识起来,后来扬州城解放了,军管会在改造巧云奶奶他们一的时候,李老爹居然把巧云奶奶给领回了家.

巧云奶奶被李老爹领回了家,就自然而然地嫁给了李老爹.李老爹把制作绒花的手艺也就传给了巧云奶奶,于是我们就常常能见到巧云奶奶坐在一张大竹椅上做绒花儿小鸟.用各种颜色的绒做成的小鸟非常可爱,红红的小嘴,翠绿色的翅膀,巧云奶奶还用黄棉纸缠到细铁丝上为小鸟儿作腿.做成了以后的小鸟浑身毛绒绒的,实在是讨人喜爱.巧云奶奶在家里把这些绒花儿做好以后,让李老爹带到绒花厂里去,这样可以多挣一些钱,补贴家用.有时,巧云奶奶看见我蹲在那儿看她做绒花儿小鸟,一蹲就是一个下午,高兴起来,就会送我一个,那真使我欣喜若狂,能够花费好几天的时间,为这只绒花小鸟儿找地方作窝,有时半夜爬起来,还要扭亮电灯,看上几眼,才放心去睡觉.

巧云奶奶有很多美丽的衣裳,有绸子的,有缎子的,还有的衣裳绣着美丽的花边儿,缀着金闪闪的亮片.这些美丽的衣裳全都装在一个漆得乌黑发亮的大木箱里.每到梅雨天前后,只要有好太阳,巧云奶奶就会把它们全拿出来在院子里晒.花花绿绿的一院子,把我惊奇得眼睛都睁得老大,心里奇怪,巧云奶奶为什么有这么多美丽的衣裳,却从来不穿,而且每一次我还会想,巧云奶奶要是穿上这些美丽的衣裳,肯定会更美,那么她也就不会再跟李老爹在一块儿生活了,肯定会找一个非常英俊的男人,因为在我的眼里,李老爹长得可实在是太丑了.

巧云奶奶是会抽烟的.她抽烟的姿态也很美,用小巧的细细的手指夹着烟卷儿,胸脯挺得很高,抽一口,用嘴含住烟,手在半空中划一道美丽的弧线,轻轻地放在膝盖上,然后烟才慢慢地吐出来,袅袅地盘旋成一个个烟圈儿,缓缓地浮向天空.巧云奶奶抽烟的时候,都是李老爹不在家的时候,她抽烟时,我从来都不去打扰她.有时我躲在门后,看着她抽着抽着烟,眼睛就迷离湿润起来,不知道又想到了什么伤心事儿,于是,我就觉得,巧云奶奶也是一个十分可怜的女人.不过,只有那个时候,仿佛才是她身心最放松的时候.

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常常到巧云奶奶家去串门,三、四个小姑娘围坐在火盆旁,听巧云奶奶讲故事.巧云奶奶讲的故事总是很好听,不像外婆讲的都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那样老掉牙的故事.巧云奶奶讲白蛇与许仙,什么断桥相会、水漫金山、白娘娘被镇在了雷峰塔;讲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后花园幽会;还讲七仙女与董永老槐树下私订终身,牛郎与织女七月七鹊桥相会,全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有时候讲到高兴处,还会唱上几句.“小姐独自坐在床上,左手拿一个粉盒子,右手拿一个鸭蛋瓶子,就害起了相思病……”把我们逗得全都哈哈大笑,甭提有多开心.时间久了,有一次外婆就对巧云奶奶说: “你怎么尽对小孩子讲这些故事,都是些大毒草,对小孩子没有好处的.”话语中又多了一份责备的意思,于是巧云奶奶就不愿意再对我们说了,实在被我们缠急了,也只会讲上一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之类的故事,全然没有了原来的香节.不过,直到现在,我也弄不清巧云奶奶讲的故事有什么不好,这些故事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教会了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对恶势力的反抗,总之,看不出有什么不好的作用,真不知道,那个时候外婆是怎么想的.

巧云奶奶有两个女儿.大人们说,李老爹还有一个儿子在乡下,是原来乡下的老婆给李老爹生的,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大女儿是巧云奶奶抱养的,抱养不久,巧云奶奶就怀孕了,于是就又生下了二女儿.大女儿已经长大嫁人了,女婿是工宣队的干部,手里常常拎着一根棍子,一头红,一头白,挺吓人的.小俩口到巧云奶奶家来吃饭,女婿也带了棍子来,靠在门边.我时常偷偷给摸过来,拖在地上当马骑.为此,我还挨了外婆的几次骂,说那根棍子是不可以乱骑的,说它代表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属于“无产阶级”之类的象征,而对于我来说,这根棍子看起来还是只像根棍子,最多只能拿来当马骑.二女儿虽然是巧云奶奶亲生的,但长得却一点儿不像她,反而非常像李老爹,很丑,一只眼睛是白内障,另一只还有点儿斜视,这使小巷里的人们都觉得特别遗憾.二女儿长大了,就给一个瞎子作帮工.瞎子是这条巷子里轧面条的,在扬州,那时候干轧面条这个营生的,多半是瞎子.巧云奶奶的二女儿在瞎子的轧面厂管收钱和称面,瞎子只管轧面条.有时候忙起来,巧云奶奶也过去帮忙.本来排得很长的队,只要巧云奶奶一去,就会很快变短,活儿也会很快干完,因为她二女儿的眼神和动作永远不会有巧云奶奶那样好.有时候,我也去轧面条的地方凑热闹,闲下来的时候,巧云奶奶就会教我认秤星儿,哪儿是一两、二两,哪儿是一斤、两斤.不过,我就很奇怪,为什么人家要一斤面条,巧云奶奶却总是给人家称一斤二两,不管老人、孩子,还是精明的女人来都是一样,以至于一斤二两的秤星上已经磨出了一道小沟儿.当我问起来时,巧云奶奶就告诉我,面粉要掺水才能压成面条,一掺了水,就重了,所以人家要一斤面,你就得给人家称一斤二两,这样才不亏心,面可以掺水,但人心却是不可以掺水的.后来,巧云奶奶的二女儿就嫁给了那个轧面条的瞎子,据说,生意干得还不错.再后来,小俩口还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别的没什么特殊,就是眼睛出奇得好,从小就黑白分明,等长到七、八岁时,手里就拎了个小弹弓,专打屋顶上的小鸟,可以百步穿杨,一整条小巷里的孩子,谁的眼神儿也比不上他.

去年,我舅舅从老家来到我这儿走亲戚,还问起过我,你还记得巧云奶奶吗?我说,那怎么会忘了呢,快说说看,她现在怎么样了?舅舅说,巧云奶奶已经快70岁了,不过,身体还是很好,没什么大毛病,她的头发烫了,也敢穿漂亮衣裳了,整天笑眯眯的,不过,李老爹却早就死了.于是,我又想起了李老爹,那个脸黑黑的、壮壮实实的男人,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他把巧云奶奶打了一顿,然后又跑到院子中间,气呼呼地对着我们几个孩子说,以后不许再喊巧云奶奶,必须喊李奶奶,可是我们居然没有一个人理会他,仍旧喊巧云奶奶.

(三)梳头姨娘

梳头姨娘姓什么,叫什么,我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听人讲过,小巷里的人们也从没有人去追究,不管大人、孩子,都管她叫姨娘,真名字恐怕大家早已经忘记了.

梳头姨娘替别人梳头,梳得很漂亮.她会梳很多很多的发型,根据你的身材、你的长相,甚至你的学识、见识、气质全都能给你梳出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喝了多少墨水,吃了多少干饭,仅仅凭着发型就能给看出来.

双忠祠的巷子里,几乎所有主妇的头都是梳头姨娘给梳的,我母亲也是让她给梳头.不过,这些主妇们倒不是自己不会梳头,而是为了一种派头,好像如果没有让梳头姨娘梳头,就不算是一个家庭的真正的主妇,就没有一个正经的名份似的.时间一长,小巷里的女人们都习惯了让梳头姨娘给梳头,如果有谁没有让梳头姨娘梳头,反而会感到很奇怪.

每天清早,梳头姨娘就提着一个圆圆的火漆竹篮,挨家挨户地去给主妇们梳头,那竹篮已经被磨得发亮,但还是红红的耀眼.在梳头姨娘为母亲梳头的时候,我曾经仔仔细细地看过竹篮里的东西,那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梳子、篦子,箍头用的发卡,描眉用的眉线笔,开脸用的红红的细丝线,胭脂、口红片,还有各式各样的雪花膏瓶子,有的瓶子已经显得很陈旧,瓶子上贴着两个美女的画像,美女的穿着并不是现在人的打扮,是那种二、三十年代美女的样子.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瓶子,透明的,里面装的是刨花水.听母亲讲,那是香松木的刨花泡出来的水,梳头的时候,蘸在梳子上,梳出来的头发就又黑又亮,一丝不乱.直到很多年过去,母亲已经是老年人的时候,还曾经对我提起,说现在的摩丝、发胶、发乳等等,全都没有那时候梳头姨娘用的刨花水好,真不知道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是真地觉得这些东西不如刨花水好用,还是在怀念梳头姨娘给她梳头的那些日子.

当白兰花开放的时候,梳头姨娘的篮子里还会放上一些白兰花,等头梳好了,往主妇们的头上别上一枝,又好看又有香气,把每个主妇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浑身上下透露着喜气.其它种类的花,梳头姨娘却从不带来,.她总是说,有的花太艳丽轻佻,有的花虽素雅却没有香味,只有白兰花,既芳香扑鼻,又庄重文雅,最适合别在女人们的头上.所以,只要梳头姨娘的火漆竹篮里放上白兰花,那么一巷子的女人就都散发着白兰花的香气,于是一整条巷子就到处弥漫着白兰花的温馨与芳香了.

梳头姨娘的头梳得好,所以双忠祠的主妇们也都跟命妇似的,从不大着嗓门说话,说话的声调总是温柔平和,而且还透着一种富贵之气,说出来的话也让人不得不服从.小巷里的人家因此夫妻感情也都很好,很少听过哪户人家吵架拌嘴,更没有人当街叫骂,可见梳头姨娘的作用该有多大.

梳头姨娘是裹脚的,脚上穿的鞋子很小,两头翘翘的,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寸金莲”吧.她总是穿一身黑色的衣服,是那种厚厚的粗棉布做的,浆洗得干干净净,平平整整,虽然不新,但却很合身.不知为什么,她从不穿鲜艳的衣服,而且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生过孩子.她给小巷里的女人们带来了美丽和幸福,自己却有一肚子的苦水和酸楚.

据老人们讲,梳头姨娘是哪个大户人家小姐的梳头丫头,从小被卖到小姐家,和小姐一块儿长大,陪着小姐一块儿读书、一块儿玩耍,因此和小姐的关系极好,私下里就以姐妹相称.以后一直陪嫁到扬州城一户开绸缎庄的富家去,富家少爷的新房就在双忠祠,但少爷花心,整天在外面寻花问柳,小姐就呆在房中,天天以泪洗面.后来,梳头姨娘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天天给小姐换一种美丽的发型,打扮得光彩照人,以吸引少爷,使他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刚开始一段时间,少爷还觉得挺新鲜,就真地在家里呆了几个晚上,但没过几天,老毛病又犯了,又整天跑得不见踪影.梳头姨娘认为是自己给小姐的头梳得不好,就挖空心思地想点子,琢磨着能梳更美的发型,以至于后来四更天就起床为小姐梳头,但还是无济于事.终于有一天,小姐难得地露了一回笑脸,让她为自己梳洗打扮好后说,这回梳的头我最满意,只是想吃酸杏儿,让她去买.等梳头姨娘跑遍了大街小巷,总算买到了一小包杏,用丝绢扎着,欢天喜地地回来,一进门却发现小姐已经挂在了房梁上.小姐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大意是谢谢梳头姨娘这么多年来对自己的照顾,只是少爷不喜欢自己,怎样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并且称自己已怀孕数月,但看见少爷还是整日在外花天酒地,不问家里,所以宁死也不愿为其生儿育女云云.梳头姨娘看完信后,放声大哭,然后就执一柄利刃,跑去和少爷拚命.少爷吓得大喊救命,幸被人将刀从梳头姨娘手中夺下.不想因为那少爷身体亏虚,又惊又吓,当晚就病了,一夜大呼小叫,说小姐来向他索命,一直闹到五更天,竟然气绝身亡.少爷本来就抽、玩女人,声色犬马,欠了一屁股债,债主一听见人死了,纷纷闯进门来,一时间把满屋子若大个家业拖地拖、拉地拉,抢了个一干二净,下人们也一哄而散,临走时还免不了顺手牵羊.只有梳头姨娘将小姐葬在院子中,自己就住在那房中守灵.后来,在双忠祠住久了,不知哪家主妇打听到梳头姨娘梳头漂亮,三番五次地去求,终于梳头姨娘答应下来,不想梳了一次头后,把这家主妇的丈夫欢喜得不得了,竟把主妇宠得跟新妇似的,于是大家都知道了梳头姨娘头梳得好.后来,梳头姨娘干脆就以梳头为营生,再也不想离开双忠祠,为小姐守了一辈子灵.

小巷里只有三户人家不用梳头姨娘梳头.一户就是前面提过的巧云奶奶.姨娘也曾为她梳过几回头,但头发梳得越漂亮,李老爹就越是挑剔,说不顺眼,太花哨.几次下来,巧云奶奶就明白了李老爹的意思,不想让他看见自己过于美艳而回忆起原来的一些事情,于是干脆就自己梳头了.后来,李老爹问起为什么不让梳头姨娘梳头了,巧云奶奶反而说可以省几个油钱,于是李老爹也就不再吱声了.另一户是一个叫摩西的女人.她原先是一个孤儿,在洋人开的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教会学校,作了修女,毕业后嫁了现在的丈夫.她的丈夫是一个西医,开一家诊所,现在想起她的丈夫,好像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印象最深的倒是他家的一个大白铁皮柜,上面有一个血红耀眼的“十”字,还装有透明的玻璃,里边装的都是西医用的医疗器械,明晃晃地闪着寒光,叫小孩子们害怕.摩西家养一只非常大的白猫,浑身的毛油亮油亮的,一只眼睛是黄的,另一只眼睛却是绿的,说是名贵的品种,叫“波斯猫”.不过,我却看见它整天趴在那儿睡懒觉,从不去捉老鼠.摩西的头自己梳,全都是西洋的式样,梳头姨娘是不会梳的.每次摩西用梳子给自己梳完头后,就又去给她家养的那只大白猫理毛,把那只大白猫高兴地“喵喵”直叫,摩西说这是“平等博爱”,真不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道理,把人说得越来越糊涂,人和一只不会捉老鼠的白猫怎么能平等博爱呢.最后一户人家是李家大妈.李家大妈没有丈夫,她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姨太太,解放时,大官跑到了台湾,把一幢大房子和无尽的寂寞孤苦留给了她.李家大妈穿得也很漂亮,总爱穿旗袍,也搽雪花膏,但就是不让梳头姨娘梳头,有关系要好的主妇偷偷地问她,她先是说日子苦,想省点儿钱,后又叹口气说,男人都没有了,梳这么好的头给谁看呀,又不想偷人养汉的.李家大妈有一个儿子,性格很孤僻,从不跟别人搭话,看人的眼光总是冷冷的.等李家大妈给他养大了,没想到他却被抓去坐牢了,原因是收听敌台.儿子被抓走的那天,李家大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小巷里的女人们哭诉,说儿子只不过是想听听有没有他爸爸的消息,自己真浑,怎么就想起来,把他爸爸在台湾的真相告诉了他.哭着哭着就又大骂起来,骂那个跑到台湾的国民党大官,说你个挨子的、遭千刀的,你算是把我们娘俩儿这一辈子给毁了呀.骂完又哭,直哭得天旋地转、昏死过去.不过,后来听说,她儿子没关几天也就给放了回来,据说后来还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了工作,再以后还入了市政协,参加了海峡两岸友好促进会,不知道和他的生身父亲联系上了没有.

梳头姨娘为别人梳头,挣两个辛苦钱糊口,同时十分固执地打扮着小巷里需要打扮的女人.在我的童年,每天的清晨几乎都是让梳头姨娘的敲门声给唤醒的,那低低的、轻轻的、柔柔的敲门声,至今让我想起来,还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充满了亲切、温馨与抒情.去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没送了命,高烧三天三夜不退,人整个给烧迷糊了,一直昏迷不醒.第四天清晨,我的耳边居然响起了一阵那种低低的、轻轻的、柔柔的敲门声,我的灵魂就一下子飞回了我的躯壳,心里想,该起床了,这样一睁眼,就看见了一家人都围坐在我的床前.脸上都带着疲惫和焦急的神色.“我的心肝儿,你总算是醒过来了……”,白发的母亲喜极而泣.“妈妈……”,我的儿子喊了我一声就扑进了我的怀里,我搂着他,亲了又亲,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心里非常感激在我耳边隐约响起的那阵儿敲门声,是不是梳头姨娘保佑了我.我抬起头,向窗外望了一眼,太阳出来了,天气很好,同时,鼻中就隐隐地闻到了白兰花的芳香.

小巷旧事论文范文结:

关于小巷旧事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小巷旧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