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土族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有关论文范文集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土族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

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精神财富.土族民族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灿烂文化,具体来说有神话、“花儿”、歌谣、叙事故事、谚语等,浩瀚博大,是中华文苑百花园中一枝别有芳馨的奇葩.

一、古老传奇的神话

在土族民族文化中,神话传说是一种较古老的体裁.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出先民对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知识驳杂,表现他们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神话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从而艺术地折射出土族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这类神话以人类起源等题材为主,口耳相传,世代不迁,层出无穷.

土族有关宇宙起源的神话比较丰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民间传承的神话;一种是在史诗《土族格萨尔》中演唱的神话.如:“盘古用了青石板,天地才出现,留下三颗种,才有人世间.”广为流传的《混沌周末歌》有这样的描述:“周天一气生混沌,无天无地并无人;混沌无极生石卵,初分一元它实圆.滚来流去八百年,有朝一日石卵成;内中分出盘古仙……盘古神人即出世,左手拿了开天钻,右手拿了破地斧,朝上钻来变成天,朝下劈来变成地.开天辟地两半分,从此才有天和地……”《混沌周末歌》中的天地起源说似乎借用了汉文化“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但仍有自己的特色.

《幸木里斯》与《混沌周末歌》如出一辙,精妙臻熟,它是以神话了的神人之力创造天地,又以自然的生成原理只将日、月、地的生成顺序作一梳理.“盘古才出世,观天无天,观地无地.天连水,水连天,阴阳作乱,不分四象.日月不明,星斗不亮.盘古开天,日月星辰,有了天地,留下男女.”“盘古人皇最是亲,可它仍在半虚空;日月二轮东西转,留下男女才有人.”盘古是从“石卵”中出生,是天地第一人,他出生后开始创造人类.他把石籽撇一把,撇到江中生莲花;莲花顶上生红云,红云结籽成灵珠;灵珠转世一男相,有了男相没女相;扎出草人三个来,每天江边授人言;草人才能讲人言,才有男女两样人……广目而布,莫其汐甚.作为“人皇”的盘古是从“石卵”中生成,凡间的凡人却是从盘古撒进水中的石料转化而成,这一类型被称为土族的“石生人类说”,同于汉文化“神创说”.博采众长既有共性说,又有匠心独具的个性说,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向,这对于研究民族历史、宗教、民俗提供了丰富的口碑元素.

二、民族色彩的“花儿”

如果说青海是“花儿”富矿区,那么土族“花儿”则是富矿区中一枚炫灿多彩的瑰宝.“花儿”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来反映自己的遭遇、抒发思想感情、表现爱情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好庄稼三种三磨哩,山药里点豌豆哩;好夫妻三说三笑哩,少年俩解忧愁哩.”“一对儿白马进西海,轻风儿吹着个雨来;一听见‘花儿’把头抬,精神儿不由得起来.”“羊肉下了面汤了,青油炝成蒜了;‘花儿’会上我到了,去年盼到今年了.”

“花儿”叫“山歌”,又叫“少年”.土族称“哈达过道”,顾名思义是人间最美好的象征,是诗意达到无与伦比的境界,从而它又代指妇女的美丽形象.传统“花儿”大都是表现爱情生活的,演唱时男方称女方为“好花儿”,别焕新彩,奔放流畅.土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花儿”,都会唱“花儿”,而且在土族山村形成大大小小,不下十几处群众性的“花儿”会.规模较大者有:威远镇擂台会(农历二月初二)、五峰寺(农历六月初五至初六)、丹麻(农历六月十二至十三)、哈拉直沟毛荷堡(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和松番寺(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八)等,都是名副其实的土族“花儿”会,闪光耀目.每年到节日来临之际,天刚微露晨曦,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土族男女,身穿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花儿”会场.像五峰寺“花儿”会是在长满杨树的青山上,丹麻“花儿”会是在开阔的大河滩和岸边的小树林里,而松番寺“花儿”会却是在森林覆盖的小山上进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环境幽美,置身其间令你心旷神怡,平时不怎么唱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吼上几声.更何况许许多多专门远道而来的唱家和“花儿”歌手呢!一旦对歌竞赛开始,追风踏浪,漫山遍野歌声此起彼伏,从早到晚,满山满滩的人,满山满滩的歌.

“花儿”会有举行一天的,多数都是二至三天甚至五天.远处来的歌手,或就近住在亲戚朋友家,汽车、拖拉机的车厢里,或露宿在树林小商贩搭起的帐篷里,热闹非凡.在“花儿”会上,群众最喜欢唱和唱得最多的令,是以反映爱情生活为主的民间歌曲.其为土族的曲调广泛采撷,流派纷呈,有:“阿甲哟”(流行于民和)、“阿柔洛”“ 兴加洛”“ 恰日落”“ 玛森戈”“土族令”“ 好花儿令”“梁梁上浪来令”“ 杨柳姐令”“ 红花姐令”“黄花姐令”“三节子令”“山花嫂令”“尕阿姐令”“绿绿山令”“清水令”等.土族“花儿”的格式一般以四句为一首,有时根据演唱需要加两个半句或衬词、衬句.衬词、衬句是固定的,各种不同的曲调或令有其相应衬词.演唱者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多用比兴起句,引出实意,文辞幽雅,对仗工整,用喻恰当,文群典故,衔接浑然自如,形象思维丰富,给人以美感.大量的歌词讴歌男女情爱、倾诉思恋爱慕的衷曲.“花儿”的曲调优美流畅,富于变化,每乐句结束时多用下滑音,其音色之优美、旋律之动听,余音袅袅,其中妙旨,给人以回味无穷又悠长忧伤的感觉,情切切,意绵绵,富有感染力,如沐春风,相交融合,赢得了广大土族人民的喜爱,传唱不绝.

土族“花儿”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已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历久弥新.长时间地保持原生态的状态,世代沿袭,成为地域民族文化的风景线.

三、魅力无穷的歌谣

土族民族歌谣是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坐标,也是中华文化灿烂的组成部分,名噪于世.它以吟唱的形式抒发思想情感,土族谚语说:“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日不唱.”

土族传统歌谣内容丰富,题材广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土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早期的土族歌谣,一般多用土语演唱,而后逐渐演变为用土语、藏语、汉语等数种语言演唱,也有用一句土语相间一句藏语或汉语混合演唱的.这是土族传统歌谣的主要特色之一.它的发展和演变,在某种意思上显示了土族人民择善而从,善于汲取兄弟民族的文化营养,尤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劳动中,以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创作才能,创作了数以万计,具有自己民族形式和曲调,又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歌谣.根据我们现在所搜集到的,就有抒情、叙事、情歌、思乡、哭嫁、祭祀、礼仪、宴歌、赛歌、赞歌、童谣等几十种,其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它是一部民风淳朴、真实生动的民族历史画卷.

按照土族的传统习俗,土族歌谣依照歌词内容可分为赞歌(宴席曲)、问答歌、舞蹈歌、婚礼歌等,其中有一部分歌词带有宗教、神话色彩.大多节奏缓慢,柔和优美,回文反复,雍容典雅.赞歌多在宴席上演唱,曲调婉转柔美,感情深沉朴实,给人以情长意深、绵延无尽的意境.赞歌的辞藻华丽,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比喻生动,形象优美,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赞颂人们的智慧才能、勤劳富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德格玛》是一首在互助土族聚居区记载端详、广为流传的古老赞歌.歌词委婉生动地叙述了一个三岁幼童(土族祖先)为了寻求生活的乐土,上云天,擒青龙,给它架上金犁耕地遭到失败;又攀石山,捉野牛,套银犁犁地也没有成功;他毫不气馁,再下平滩牵黄牛,终于将“又肥又壮的黄牛驯服了”,“架起铁犁把荒开”.犁了南滩犁北滩,撒下珍珠般的青稞种子,秋后喜获丰收,从此安居乐业.这首带有神话色彩的歌谣,声情并茂,形象地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转向农耕的艰辛历程,讴歌了土族人民勇于开拓、坚毅不屈的进取精神.

土族婚礼隆重而热闹,整个迎亲过程都在歌舞中进行.据对土族歌谣颇有研究的已故学者蔡西林记述,主要有:《接纳信妥偌》(即接受迎亲人拿来的礼物歌),《唐德格玛》(土族的赞歌),《纳信斯果》《敬面条》(均为宴席上嘲弄迎亲人的喜歌),《依姐》(新娘改变发式和上马启程时唱的歌),《拉隆罗》(姑娘们唱的喜歌),《西买其瓦日哇》(谢媒歌)等.

民和土族婚礼歌包括故事、异事、戏谑、杂志、人事、谬误、象数、权智等,千姿百态,花样翻新.一是迎娶吉日在新郎家唱的喜歌(称为“道拉”),主要有《混沌周末歌》《观天地》《绣莲花》《五行问答》《五座宝山》《十二吉星》《十二属相》《五方配色》等.二是娶亲之夜在新娘家唱的喜歌,主要有《什么动身什么没动身》《拜五方》《五座财门》《五装成》等.三是妇女们唱的喜歌,有《莫日苦调空尼斯果》(即嘲弄男方迎亲人的喜歌),《切馒头》《八央九月》(八央,富裕的意思,内容为欢歌丰收、富裕的九月),《五色鸟》(由土族阿姑扮演五色鸟,内容为催促喜客启程的喜歌),《卡日卡吉盖》(土语译为黑色的喜鹊),《思不吾拉》(译为像塔一样的大山),《木吉鸟》(土族姑娘把自己比喻成美丽的木吉鸟,此歌以鸟喻人,赞颂新娘的美丽灵巧),《阿娜的模样》(民和土族称妈妈为“阿娜”,是颂母之歌),《上马曲》等.四为迎亲和送亲过程中的喜歌.主要有《上当起拉》(新娘改变发型的喜歌),《进门歌》等.五为宴席喜歌.有《八洞神仙》《福禄寿》《青枝莲花》《米谷酒》《七好比》(此歌歌颂父母、儿女、兄嫂、亲朋),《敬娘》《谢宴》《点红》《出门词》等.婚礼歌集中地表现了土族人民热忱好客,诙谐风趣,又体现了土族人民口耳相传、传唱不绝、生生不息的精深文化.

四、至大无外的叙诗

以叙述史诗为主的诗歌,在土族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似乎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传说,又似乎飘忽在人们的眼前,魅力无穷,喷薄而出.其代表作品有《拉仁布与吉门索》《祁家延西》《登登玛秀》《太平歌》等,其中尤以《拉仁布与吉门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表现恋爱自由,追求婚姻为主,这是土族民间叙事诗的基本主题之一.许多作品赞美了青年男女间真挚的爱情,讴歌他们不畏,争取婚姻自主的坚强意志.这类作品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男女青年生死相恋,结局却大都以身殉情,以悲壮的爱情抨击封建婚姻制度,无疑使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据《青海掠影》“土族民间文学”记述:《拉仁布与吉门索》长达300 多行,生动细腻地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热情美丽的姑娘吉门索,爱上了给她放羊的长工拉仁布.他俩在共同放牧的劳动生活中,建立了纯洁的爱情,并在山上结为夫妻.吉门索的哥嫂知道这件事后,将放牧归来的拉仁布活活刺死.当村里的人按土族习俗火化拉仁布时,三天三夜都没烧着.吉门索听到消息,挣扎着爬到火葬现场,将耳环、手镯、衣衫等一件件投入火中,可尸体仍旧烧不着.吉门索忽然醒悟,她悲愤欲绝地唱道:“你不着来我知道,盼着我和你一块烧,五尺身子舍给你,一块烧到天荒和地老.”唱罢,愤然纵身跳入火中,熊熊大火立即燃烧起来,尸体瞬间化为灰烬.狠心的哥哥把他俩的骨灰分埋在一河两岸,三年后两岸各长出一棵合欢树,隔河连理连枝,狠心的哥哥又把树砍倒,劈成木柴放进灶里焚烧.火点燃后,只见升腾的烟雾化为一道七彩霓虹,从烟囱里飞出一对美丽的“翔尼娃”(土语,即鸳鸯),扑向黑心肠的哥哥,啄瞎了他的双眼,双双比翼飞翔在当年放牧的山林上,唱着追求自由、幸福的歌.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型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思想性和艺术欣赏价值都较高,显示了土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他们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和对自由美好的新生活的向往,是土族民间文学的瑰宝.《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人民家喻户晓、世代传唱的诗篇.1983 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工团将它改编成五场歌剧演出,受到土族和高原各族人民的欢迎,诗人白渔还以它为素材,进行了再创作,写出题为《烈火中的爱情》长篇抒情诗.

《太平歌》以下界、出征、告捷、凯旋叙事;《祁家延西》基调沉郁悲壮,以浓重的笔墨讴歌年高德劭的土族首领,不顾年迈体衰,重负难荷,毅然率领子弟抗击入侵之敌,骁勇剽悍,视死如归,英勇献身,表现了土族人民的家国情怀,深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的大无畏精神;《登登玛秀》叙述了一位土族阿姑的不幸遭遇,借鸟喻人,委婉凄恻.此外还有《布条有》《合日耗斯别的俊纳哥》(意为羊粪蛋般身材的蜂蜜哥传)等.感染力强,富有土族民族地方特色,获得土族人民喜爱,传唱不绝.

土族人民创作了具有独特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式的叙诗,不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社会思想,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社会丑恶势力,创建幸福乐园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土族人民热爱和平,赞美英雄,追求安居乐业和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品格.

五、历久弥新的故事谚语

土族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日渐深化,雄浑雅健.内容涉及民族渊源、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等各个方面,有的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的残暴,歌颂土族人民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有的赞扬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揭露和鞭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反动性;有的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淳朴,嘲讽贵族老财的愚蠢和贪婪;有的赞扬“卑微者”憨厚、善良的美德,无情地揭露和辛辣地抨击、嘲笑“高贵者”的悭吝、狠毒、狡诈和无耻;也有人民自我教育的作品.这些故事内容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土族的民间传说故事十分丰富,问鼎之作,仅互助县在民间故事集成普查中就能收集到五百余则.《牛达的传说》(牛达,土语,意为妇女的帽子或头饰),别有情趣地记述了土族妇女各种头饰的来历,以及她们不畏、智除王蟒(妖魔)的经过,情节曲折,扑朔迷离.此外,像《老牛故事》《龙王山》《旦兰索》《神箭》《骡子故事》《太阳月亮故事》《黑马张三歌》《蟒古斯》《花牛犊》等都属于这一类题材.《山雀叫了的时候》《青蛙女婿》《孔雀》《代代玛依》《阿丹寻妻》等表现了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买卖婚姻的桎梏,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此外,还有一些地方风物传说,如《佑宁寺》《北山妖魔洞》《贪婪的鸟王》《凤凰与麻雀》《红毛狐狸和黄眼狼》《想吃太阳的鸠》《兔儿和羊羔》《饥寒歌》《张家阿姑》等都是以物喻理,浅显明白,且含蓄幽默,富有哲理性.

另外,土族谚语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寓意深刻,哲理性强,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所获得经验的结晶.其语言通俗流畅,变化手法灵活,一个深刻的哲理用一句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揭示出来,而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既易记忆,又易传播.一条谚语如同一首好的哲理诗,意境深远,优美隽永,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土族人民歌颂、赞美、训诫、勉励、贬斥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例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山场大了难免要出怪物.”“兄弟本是一娘养,秉性不一各心肠”“千羊里领头的只有一个,万人里带头的只有一个”“正打羊皮反打骨,两面都是一个音”“牦牛再多织不了一个帐房,乖巧嘴再好,也顶不过众人口”“见了鲜花谁不摘,见了美人谁不爱”“生我的土地是黄金,养我的泉水是甘露”“无知者靠拳头,无能者逞酒疯”“家鸡儿棒打不散,野鸡儿再喂不恋”“旧鞋换上新鞋穿着好看,旧衣裳换上新领子看着顺眼”,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这些谚语都是直接来自土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是他们对自己亲身经验的高度概括,这种概括不是用简单的说教式的语言,而是以十分贴切形象的比喻、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它给予我们的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耐人回味的哲理.

土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蕴,内容丰实.为之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其鲜活的文本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王怡雯,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传统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5、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6、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