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梦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丝路精神托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梦类论文怎么写

此文是一篇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丝路精神托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梦

杜高奇

内容摘 要:“丝路精神”是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源泉.“丝路精神”的历史性特征引起炎黄子孙对丝绸之路历史和中华民族曾有的文化辉煌的回顾与省思,唤醒了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感;“丝路精神”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中华儿女弘扬时代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丝路精神”的开放性特征要求中华民族将践行丝路精神与弘扬中国精神结合起来.

关键词:丝路精神 文化强国梦 中华文化复兴 中国精神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两千多年来,游牧部落、商人、教徒、士兵、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沿着这条路四处活动,“丝路精神”成为沿途各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源泉.“丝路精神”,以其宏阔和深远衔接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梦想与行动,必然继续成为中华民族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交往的重要精神纽带,也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明确的文化指导和精神遵循.

1.“丝路精神”的历史性唤起中华儿女文化复兴的使命感

“丝路精神”萌芽得很早,在遥远的年代西域就同内地有了联系.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唐虞、三代时,西域和内地均有联系.公元前2世纪前后,作为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之一的匈奴,处在与西域游牧民族或部落相邻的蒙古草原上,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征服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汉武帝时期,应朝廷反击匈奴之要求,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巩固了汉朝的西北边疆,减轻了匈奴的威胁,而且正式开辟了横贯亚洲内陆东西的交通要道.此后,中西联系日增,贸易大盛.那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传入西域,大量精美的手工业制品向西域行销.其中,传入西方最多的是丝绸.〔1〕丝绸之路的开辟,标志着“丝路精神”的真正生成.在此后的数千年里,“丝路精神”不断在沿途各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伴随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变化发展的始终.

如今,谈及“丝路精神”,会立即唤起中华儿女对丝绸之路历史和中华民族曾有的文化辉煌的回顾与省思,这是因为其中深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我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经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以丝绸之路为通道,将中亚的骏马和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和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数学、天文学等输入我国.

“丝绸之路”作为古老的商贸活动纽带,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穿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拥有丰富的物产、繁荣的经济、领先的技术、和谐的社会和强大的国防,并因此而拥有了早熟的制度和文化,以及强大的帝国.在历史长河中,她曾经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和先进.〔2〕

然而,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为了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历了艰难的求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民族复兴必然伴随文化复兴.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历史带给今人的教益,源于对其进行理性反思.丝绸之路精神倡扬机会均等、利益共求、成果分享,探讨共同繁荣之路以及发展共进之道.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应该借“丝路精神”的春风,不断播撒中华文明的种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吸纳外域文明,自觉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丝路精神”的时代性召唤中华民族建设文化强国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古老的中华文明之辉煌,对古代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论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以,文化建设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其实,“丝路精神”已经为我们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十分有益的方法论意义,这源于它的现实魅力和逻辑力量.

“丝路精神”是历史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及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是当今丝路精神的内核.〔4〕

经过岁月变迁,21世纪初的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起贸易和投资活动.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食品、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营养”和“生机”.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断呼吁,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前行和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促进丝路沿线区域多领域合作发展,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顺应时代要求,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伟业.

目前,国家正倡导“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华儿女应该大力弘扬丝路精神,践行丝路合作理念,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外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从而形成中华文化的超强包容之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坚持从我国和我们民族的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3.“丝路精神”的开放性要求炎黄子孙弘扬中国精神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随着时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4〕

可见,丝路精神是一种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的文化,具有世界性开放性,是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源泉.丝路精神的传播过程,就是丝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过程.当今世界是个开放互动的世界,当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包容共赢之路.中华民族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度融入开放互动的和谐世界,必须大力弘扬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弘扬丝路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过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对生发于中华大地的优秀文化观加以传承、认同、发展和弘扬.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国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5〕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内核.发展中华文化,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内核的中国精神.

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与践行丝路精神相结合.丝路精神的传承,需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传承,又需要弘扬丝路精神.中国是古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中华民族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大有作为,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更为主动的精神热情融入新丝绸之路,实现对内互动融合、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志,臧嶸.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寒松.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N〕.光明日报,2014-5-22(16).

〔3〕白暴力,朱明光.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杜军帅,孟凡人等.丝绸之路〔EB/OL〕.http://baike.baidu.com

〔5〕张可让.大力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J〕.求是,4014,(6).

〔6〕.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

(作者介绍:杜高奇,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强国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