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新疆少数民族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微课应用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少数民族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新疆少数民族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b.2018.12.018

摘 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地区,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在不同民族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教学现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探究微课资源如何以其特色调动民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较常规方式显著提高.

关键词少数民族微课语文写作教学

1 微课概述及特征

1.1 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与表现形式,简称微型课堂.它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是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进行微型化处理,使教学内容精简,让重点难点内容更加突出,更加容易理解.它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内容的缩减,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微课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一致.通过运用微课,学习者利用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

1.2 微课的特征

1.2.1 时间简短,内容精炼

与一堂课45 分钟的课堂教学视频不同的是,微课视频的时间长度控制在5-10 分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这就决定了微课的容量不会很大.这也是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目标单一,基本上一节课只阐述一个知识要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精简,主题突出.

1.2.2 时空随意,使用便捷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日益成熟的视频制作技术,借助于网络平台,微课的观看和学习也更加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传统的授课地点大都是在教室,而微课可以实现课上课后同步学习,对于不理解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次重复观看,学习时还能暂停、后退,实现个性化学习.在学习微课后,还可以做微课提供的相关习题,巩固知识.微课也可以说是一种非正式的对课后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巩固.

1.2.3 主题突出,目标明确

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目标单一,针对性强.微课程瞄准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设计,老师在制作微课前,会精心划分和选择内容,一堂微课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该知识点讲解清楚.这样精炼的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语文写作教学意义

写作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他们学好语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表面上只是文字功夫,实际上是一个人精神内涵、思想认识的鉴别.它是经过自己的构想、自己组织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书面形式.言之有物的文字,可以准确地反映一个人感受世界的深度和思考的深度.因此,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对于他们提高综合语文运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不熟悉,会出现各种困难.老师可以通过提高语文写作训练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语文思维方式,长此以往,来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

3 新疆少数民族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微课运用

3.1 微课“唤醒”学生基础

我们不难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经常出现汉字书写偏误的情况,包括字形错误、字音错误、形音错误以及其他错误.由于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在记忆不牢的情况下,写作时少数民族学生便会搜索记忆中音近或形近的字,结果就会出现别字,影响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写作质量.

汉字蕴含着科学性,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具有“因义构形”“因形表意”的特点.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这样的字理,融入汉字文化,适当地引入汉字的由来及发展,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的记忆.教师利用汉字这一特征,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象形字的微视频,以视频的形式将汉字的演变历程展现出来;音频的讲解配上对应的画面,使学生喜欢学,愿意学,提高用字的准确率.例如,少数民族学生在写汉字时常常会将“弈”会写错,与“奕”“翌”字混淆,教师将“弈”字的象形字以微课的形式,一笔一划地展现出来,并且解释各个部首的含义.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记牢.

3.2 微课“唤醒”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面对题目时,首先想到的是抒什么情,或说什么理,也就是文章的“意”,有了“意”再考虑文章的形式问题.写作教学应当是“意”的激发,而不是给予,写作是在写作实践中进步的,不是按照某些“法”习得的,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把学生与所给题目的潜在意识激发出来.每一个人心中都有那个值得向外人道出的“意”,这个“意”需要激发,需要教师给予一定方法自我激发.那么“意”从何而来?怎么想出来?如何激发?怎么实现自我激发?

基于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达到“唤醒”学生思维的目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汉语写作中,往往兴趣缺乏,甚至对汉语写作产生排斥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这个特点,选择既符合写作教学主题、又兼有吸引力的的微视频,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兴趣,引起情感的共鸣,激发写作.例如,在要求学生围绕“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少数民族学生们常常打不开思路,写出来的东西比较肤浅,或者没有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将“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以微课的形式表现出来,观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们思考几分钟,然后请学生们围绕故事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结合身边例子,或者把主人公换成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通过微课的呈现,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带领学生写作,对他们来说,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写作.有效的参与无疑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基础,活跃的课堂氛围更为写作内容锦上添花,拓宽了他们的写作思路,唤醒了他们的写作思维,进入角色的学生们自然写作如泉涌.

3.3 微课“唤醒”学生阅读

间接的生活来自书本,来自阅读.英国作家约翰·卢保克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迷人一样.”确实,阅读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平时的阅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善说者必须是善听者”,要写好文章就要读好文章.不断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汉语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断促进其对汉语知识的有效运用,还能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优秀的素材.那么有效地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就势在必行.

不难发现,当电视上播放某部影视作品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能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同时,与之相关的书也能成为学生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因此,可以把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西游记》《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选取经典片段,制作成微课,利用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作品中的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概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

例如,以“写人作文”为例,要求学生掌握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通过播放《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影视中的王熙凤,同时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精彩之处.这样,通过微课这一桥梁,可以让学生明白仅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名著,回归阅读.继而通过阅读名家作品,引导学生们以读引写,以读促写,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鉴赏,在鉴赏中品味,学会迁移,从而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

3.4 微课“唤醒”学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多年以来,写作教学常常囿于学校、课堂,闭门造车,始终游离于“文字游戏”的怪圈,缺少了对社会的考察、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内容也常常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脱节,虽然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学生尚未成年,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使得他们的诸多经验都只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关,而且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对某一共同的事物现象产生类似的情感,更不要说是从未经历过的了.学生只是根据要求,根据命题,搜肠刮肚地去寻找生活,咬笔头,敲笔杆,绞尽脑汁,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写作.最后,学生们写得痛苦,老师批得也痛苦.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说起自己的某次经历,或者与别人争辩讨论时都能头头是道、娓娓而谈,但提起笔却又无话可说.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来唤醒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我最喜欢的动物》的作文训练时,学生们常常对动物的描写只言片语,停留在表面,对平时生活中接触少的动物更是知之甚少,凭借着记忆中的图像大致描写,表达直白,缺乏语言表现力,对其习性、性格等更是浮于表面,没有生命力.教师可以截取纪录片《动物世界》里的片段,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同时,可以将精彩的部分利用慢镜头,把画面慢放,将动物行动的过程进行分解,一览无余地在学生面前展开.此外,通过视频中的配音讲解,会让学生更快地身临其境.如此,学生们面对微课营造出来的生活情境,便有了参与、体验的感性体验.这样,让学生们因缺乏生活体验而无话可说的作文课,也由绞尽脑汁的挤牙膏似的苦差事,变成了“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抽丝”的表达,使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支持,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后,学生们都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新疆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少数民族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