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还原西方新闻框架理论的本真兼论新闻框架的内涵和组构类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新闻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还原西方新闻框架理论的本真兼论新闻框架的内涵和组构

刘建明

【摘 要】当前流行的西方新闻框架理论开辟了新闻报道的新视角,但有些论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并提出媒体“建构社会”“制造新闻”“新闻是新闻人做出来的东西”等说法.背离镜子理论的“新闻建构”,否定新闻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提倡新闻建构现实.新闻框架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批评.本文阐释了新闻框架的真正含义,对新闻框架的组构方式做了探索.

【关键词】新闻框架;框架元理论;镜子理论;新闻框架的组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新闻框架理论.美国学者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在社会现实的建构中,存在着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①.国内有人强调,新闻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②“国内的框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1]这些结论开辟了新闻报道的新视角,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理解的问题,新闻框架理论含义模糊,有些论述似是而非.全面了解西方的新闻框架理论,探讨新闻框架的组构方式,对提高新闻质量大有裨益.

一、从框架元理论中认识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究竟是指文本框架、社会框架还是认知框架?这三个概念美国学者都提到了,但没有加以严格区别.新闻框架既有新闻工作者框架,又有受众个体框架,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差异?美国学者也没有论述.在美国的研究中,新闻框架总是同新闻建构联系在一起的,但又提出了“社会建构”的概念.对客观事件以至整个社会生活,记者只能反映它、报道它,根本无法建构它,媒体没有建构社会的能量.新闻框架理论这些自相矛盾的观点和混沌模糊的概念,只有到框架元理论中认真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才能认识其荒谬的根源,还原其理论的本真.

1974年北美学者埃尔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把“框架”(frame)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研究.③他的《框架分析:组织行为经验简论》一书指出,借助一个个事件或对其进行体验,人们确定“社会中什么是最重要和突出的东西”,以此形成和改变人们的看法,对大众建立起礼仪和秩序约束.高夫曼对人们陈述事件规则的论述,揭示了新闻框架的核心思想,他写道:框架是“约束我们主观参与的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框架将生活世界的片段组织起来”,而“片段”(fragment)则是“流动事件的随意切片”[2].媒体选择新闻事实(客观世界的片段),按顺序与显要性组织起来的新闻叙事,是西方新闻框架理论的最初含义.正如盖尔·费厄赫斯特和罗伯特·萨尔(Gail T.Fairhurst and Robert A.Sarr)所说:“从本质上说,框架理论常用于媒体的新闻传播,表明记者选择什么信息,以及如何突出处理这些信息,把它展示给观众.”[3]这种元理论的观点,逐渐被后来的研究者所修正.

在《框架分析:组织行为经验简论》一书出版后,大量文章论证“新闻框架的建构”与“社会建构”,证明媒介与记者的主观认识支配着新闻框架的形成.例如兰斯·班尼特(Bennett,W.L)认为,“新闻故事被固定于某一框架中,可归结为某种核心思想或意义的类型.这些框架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含义进行提示.当框架明确地构建一个事件,相互争斗的政客们提供的信息便企图使这一信息或多或少地同观众有关”[4].伯纳德·罗斯科(Bernard Roshco)指出:“对某些特定议题和报道的新闻判断,都受记者、编辑或发行人的主观看法或情绪的左右.总之,对新闻判断起关键影响的是记者和编辑的刻板印象和新闻组织运作的需要.”[5]这类观点恰恰与高夫曼的元理论“框架是由世界的片段组织起来的”相反,它过分强调记者对新闻的主观作用.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指出:“记者往往说‘新闻建构’,说‘制造新闻’,说‘真实性的社会建构’,说‘新闻是新闻人做出来的东西’,等等.一项研究显示,‘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用方法的产物’,另一项研究证实,‘新闻是记者制造与加工的’……这样的语言会驱使记者激烈地防卫他们的工作,一个负责任的记者从来不伪造新闻.”[6]

所谓建构新闻或媒体建构社会,是指按照媒体的意图描绘社会现状,依据他们的想象塑造现实生活.正如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所说:“我们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社会中,媒介化的生活使我们去现实化,我们的生活被媒介所主宰,所有的观点和事实都被媒介所左右,逐渐脱离了真正的现实生活.”[7]对中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而言,这种建构新闻、建构社会的行为有过两次突出表现:一是1958年全国报刊和广播轰轰烈烈地报道中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到处是“一大二公”、高产田、吃饭不要钱,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而实际上则是农田荒芜(农民去大炼钢铁),国家贫穷,群众吃不饱饭,一片怨声载道.二是1966—1970年,林彪、“”驱使所有媒体把全国动乱、人民缺吃少穿建构为全国形势一片大好、越来越好,到处莺歌燕舞.而社会真相则是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全国大部分地区人民忍饥挨饿.

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者戴维·奥尔瑟德(Did L Altheide)认为,新闻框架是组构(Fabric,organization)的,而不是建构(structure,construction)的,他写道:“新闻材料是如何被组织的,它的风格展示、对某种行为特征的聚焦和强调,以及媒介传播的措辞等构成了范式.范式成为用来展示和解释现象的一种框架和观点.这种观点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范式控制(format control),或者说新闻内容是如何被界定、选择、组织以及展示的.”[8]盖伊·塔奇曼对新闻框架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界定:“新闻框架是组织每天的(organizes everyday)现实并是日常现实的一部分,也是新闻的基本特征.”[9]

建构是媒介强烈的主观行为,组织或组构则是把客观事实组合成一个符合客观真相的整体,无论选择客观事实还是揭示其意义,都要同事实客观独立的存在相一致.杰克·卢尔(Jack Lule)指出:“新闻工作者在早期报道的框架内,通过重述不朽的神话构建新闻,聚焦事件和事实后将其构建到新闻中,为这一过程提供部分解释.”“但现实事件发生的意义,因事件独立于媒体之外,其意义也是独立存在的.”[10]

以主观建构为出发点的新闻框架理论,背离了新闻的客观论和反映论,在其兴起三四年后就遭到西方许多学者的批评.美国学者威廉·加姆森(William A.Gamson)指出:“尽管高夫曼的著作引发雪崩式的框架分析热,以往三年把高夫曼的观点推进到和他的框架分析不尽相同的地步,今天的许多引述都有似曾相识的理由.”但“框架分析简直太含糊不清,高夫曼的样式是‘社会学的艺术形式’,只有少数人才能直观地把握和运用它的某些基本原则”[11].托马斯·考宁(Thomas K·nig)在《框架分析入门》一书中除了肯定这一新思维模式外,列举了11位学者的批评意见,认为框架分析是一种时尚,只适用于对社会小环境的分析;许多说法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很难对事件真相与社会现实做出准确的判断,更谈不上正确地建构新闻和社会.[12]

二、“镜子理论”是新闻框架的基础

一些新闻框架研究者反对新闻镜子理论,认为“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重构’或是‘建构’”.④与此相反,另一些新闻框架研究者认为,新闻框架是以记者手中的“镜子”为基础的,这面镜子照到哪里,记者就会把照入的现象选择、安排和组织进新闻中.使用“镜子”旨在说明新闻报道必须忠于事实,真实地反映社会和事件.美国广播记者的先锋爱德华·R.莫罗(Edward R.Morrow)曾说:“新闻必须在国家和整个世界背后支起一面镜子”“镜面必须平整,支撑它的手也必须平稳”[13].媒介批评者常常用镜子理论质疑记者是否以“客观”的姿态反映现实,如果不是,他们又在多大程度上纵容了某些“歪曲的信息”溜进了新闻.[14]

固然,记者手中的镜子要受记者头脑的支配,也受许多外界因素比如政府官员的影响,但它要求记者对事实——不管是哪些事实,至少要忠实地照录下来,而不是进行主观地建构.丹尼尔·哈林(Daniel Hallin)谈及“客观报道”体现出的“镜子”特征,曾这样写道:“这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一方面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对事件的中立报道,另一方面又依靠政府官员来描述和解释那些事件,显然这种新闻最终有可能成为一面并不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反映政府官员希望公众看到的‘现实’的镜子,但它毕竟照录了某些事实.”[15]

不管记者的“镜子”记录了哪些事实,新闻框架必须是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再现客观事实交错存在的结构,让新闻叙事符合生活实际的架构.这是新闻框架元理论唯一正确的内涵.现在流行的新闻框架理论并不是正统理论,依据这种理论建构新闻,不是对新闻的科学报道方式,而是几个世纪以来被正直的新闻工作者坚决反对的新闻行为.

背离镜子理论的“新闻建构”,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美国新闻界普遍存在,甚至被认为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⑤指出:“新闻框架使超出直接经验的世界看上去变得自然,对于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正在发生,什么至关重要,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新闻原则.”[16]吉特林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运用高夫曼的框架分析理论透视美国新闻报道的媒介批评家.他提醒人们,在媒体川流不息的新闻中,新闻框架不断用来掩饰社会进程和秩序,民众的愤怒和政治集团的紧张关系也常被掩盖或被转向.他提请人们注意,美国新左派和其他社会运动的思想框架经常被媒体严重扭曲和表面化.

同吉特林持有相同观点、以研究媒体与战争关系著称的媒介批评家丹尼尔·哈林(Daniel C.Hallin),通过新闻框架分析发现了美国媒体掩盖美国入侵越南、制造战争谎言的伎俩.他指出,美国许多电视新闻一直按照冷战框架组织报道,对越南战争的报道导向是,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美国正义与苏联邪恶的较量.美国媒体在前8年中是政府立场的支持者,新闻框架很少把华盛顿的失误列入新闻议程,残酷、的战争场面也很少出现在新闻中,大多是一闪而过.[17]哈林在《媒体,越战和政治支持:对立媒体论的批判》一文中,通过研究越南战争的电视报道,用大量数据批驳了有人提出的媒体自始至终反对越南战争的论断.他认为,恰恰相反,媒体的新闻框架大都是盛赞越南战争获得节节胜利,支持政府的越战政策.这种新闻框架对现实的建构,是十足的虚构现实.美国亚利桑纳州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在回忆河内的5年半战俘生涯时写道:“当时最想念的不是舒适的生活、可口的饭菜、自由,甚至家人和朋友,我最想念的是信息——未经审查和歪曲的、丰富的信息.”当新闻信息流受阻,等于黑暗降临,人们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焦虑增加,似乎世界变得过于寂静,孤独感会油然而生.[18]后来流行的美国的新闻框架理论,正是为媒体掩盖内幕、歪曲现实制造理论根据.

三、新闻框架的内涵与组构

最后谈谈本文对新闻框架的基本观点.首先,任何新闻都有框架,这不是指新闻文本的结构,也不带有架构的意思.Frame实际是“框限”的含义,即记者依据一个“框子”选择事实、确定意义,但又要符合社会的实际.受众视阅新闻只能从这个框子里看到“一帧”生活画面,受到媒体的框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安排称作框架.我们在网上查阅新闻框架的英文解释,多有一个画框(或镜框)的插图标注在旁边,正在于提示使用Frame这一词汇的本意.严格说,新闻框架不应按照某种模子或事先预想的报道宗旨来确定,而是媒体运用反映生活的镜子发现新闻事实,按照面对事实的内在意义组构框架,把当前重要的事实凸显出来.

然而,记者对许多社会现象预先形成了刻板印象,又有意识形态的约束,当他发现某个事件或事实时,很容易掉进事先框架的老套,按照头脑中固有的模子来反映现实.正确的新闻框架理论就是要指导记者不要按照事先的报道宗旨组构新闻框架,而是考察面对的事实确定报道宗旨,依据当前的事实个性确定新闻框架.在新闻工作中,不存在适用一切新闻的报道宗旨,也不存在适用一切客观事实的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的组构程序与方式具有综合性.第一,要从多种渠道考量和选择事实,找到组构新闻框架的最好原料.广泛接触新闻源,全面考察社会状况,抓取影响公众生活或代表社会发展苗头的事件,将其放在新闻的显要位置,新闻框架才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记者扩大采访空间,把握同类事件涌现的数量,确定它(们)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如果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要选择最重大、影响面最广的事实加以报道,把同类事实与相反事实简略地纳入新闻叙事,呈现社会事实的主次或互动关系.如果仅是个别事件,无论是正面事实还是负面事实,都表明社会出现某种先兆,报道其发生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揭示某种趋势的出现.

记者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从权威人士那里获取事实,而且要重视来自地位卑微群体的信息.正如阿兰·贝尔(Bell,A.)所说:“新闻工作者也许喜欢说信源随处可见,但实际上他们选择信息的范围狭窄,很大程度上新闻是权威信源告知的内容,处于劣势地位的信源则往往被忽略.”[19]所有新闻事实都有双重来源,它既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变动的反映;又是组织化的产物,出自新闻机构对它的理解和处理.只有掌握广泛、丰富的社会信息,在不被人们注意的动态中可能发现社会的某种变动,形成正确的报道宗旨和新闻框架.

第二,记者要拨开客观事实的迷雾,把社会生活的真实结构和内幕清晰地挖掘出来.收集真实的信息永远是组构新闻框架的前提,不仅包括抓取某个真实的事实,重要的是把握社会真实的各种关系.在发现和选择事实中要评估大量复杂或隐蔽的现象,综合各种谈话、理念和影像,斟酌和识破各种假象,否则就有可能被某种伪装和欺骗所蒙蔽.那些提供“理念和影像的人之所以和记者合作,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信息源有时也成为扭曲社会实况的一种因素”.兰斯·班尼特把这种情形比喻为“实况陷阱”(reality trap)[20].记者一旦掉入实况陷阱,新闻框架的组构只能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

在西方,尽管实况陷阱经常挑战记者,但正直的记者则善用巧妙的新闻框架应对.例如,媒体对政府官员提供的谎言也给予报道,尽管已经看出官员是在说谎,因为有时不能、也无法拒绝来自政府的信息.流行的新闻框架理论暗示,社会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真实形成的体验和意识——官员说谎正是一种真实——报道谎言是对政府的反讽.美国《圣路易邮讯报》前社论主笔埃尔文·狄拉德((Irving Dilliard)曾举例说,二战前《圣路易邮讯报》总编辑指着一条头版新闻对编辑说:“这是一篇谎言,而我也知道它是谎言.但是我却必须登它,因为它是一位重要官员说的.这个官员的名字和头衔让这段话具有新闻性.如果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讲的话,我早就将它扔进垃圾桶里去了.我已经尽可能地表明我知道这段话不是事实,我用了小号字标题,把它的篇幅删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刊登这种谎言,即使用这种方式处理,仍是我工作中最无奈的事.”[21]这种组构新闻的方式,虽是一种无奈之举,却用特定的新闻框架对谎言表示了藐视.

第三,组构新闻框架要忠于事实的意蕴,不要把媒体对事实的理解强加给事实.一旦新闻事件被选定,记者、编辑或媒体负责人就拍板断定事实的重要性、作用或由它引起的社会情绪是什么,用精确的话语界定事实的情境,做出准确而凌厉的陈述.把事实的意义纳入新闻框架,不管用含蓄还是直白的方式,都能形成议程设置.新闻议题要有助于受众的理解,引导受众关心和思考新闻事实.许多人并非因媒体报道的事实而改变想法,而是新闻中事实的意义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关切感,甚至使他们对谜团恍然大悟.媒体的议题和议程排序,要连续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取决于媒体对事实意义的精湛点拨.

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意义,首先要尊重事实同广大民众的关系,确定它的优劣和是非倾向.任何事实都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其性质与作用取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和需要.新闻事实对整个社会有益,就要在新闻框架中把它加以突出,引导受众的思考.在今天,我们面对经济转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精准扶贫、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解决环保交通和社保的诸多问题,各种有关事实都有重要意义,这些意义成为组构新闻框架的红线,能使新闻的意义转化为大部分公众的信念.

在新闻框架中,记者不仅框限重要事实及其寓意,凸显现实的走向,有时还要拿出精明独到的评论明示事实的内涵.二者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现实的深刻动向,让新闻框架搭建得更高大,否则会显得片断而琐碎.如果媒体追求惊诧化或戏剧化的框架效果,不仅很难提供某种意义,就连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都可能受到影响.正如兰斯·班尼特所言:“新闻以一种肤浅的、戏剧化的、简略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难以看清问题的根源和历史意义,或与其他问题的关联.加之新闻报道又被重要的公众人物牵着鼻子走,而不是以事件调查为基础,受众要想掌握某一问题的脉络都实属不易.”[22]

总之,新闻框架的组构无非是对新闻事实有取有舍,收进某些重要信息,暗示或明示某个观点,并加以突出.同时又用符合实际的“框子”排除不重要的事实或相反的观点,把受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尽管这一过程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但重要的是让新闻说明问题,反映重要的社会倾向.对此,电视新闻最能显露框架的含义,例如把30分钟的录像带压缩到50秒,需要处理镜头的广度、角度、距离、时值、图像、意义同“现实”的真实关系,删除许多不重要的画面.再把选择出来的十几个关键镜头组构起来,让观众看到事件的真相和新闻要说明的问题,这样,一条电视新闻的框架就形成了.所以,新闻框架根本不存在建构社会的功能,而是担负忠实地反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

注〓释:

①见《框架理论》,百度百科.

②见《新闻框架理论》,百度百科文库.

③埃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1922年生于加拿大,1950年以前在加拿大学习和工作,1953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社会学教授,1982年逝世于美国费城.他研究框架理论的著作有:《框架分析:组织行为经验简论》(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1974)、《日常生活的自我陈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1959)、《谈话的样式》(Forms of Talk.1961)、《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Behior in Public Places,1963).

④《框架理论与框架效果》,百度文库.

⑤‘Todd Gitlin—American sociologist’,https://en.m.wikipedia.org/wiki/,2017-3-10.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是美国社会学家、媒介批评家、新左派作家,曾担任社会学与新闻学教授,是美国反战运动和社会解放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他在公共场所和许多国家的大学举行过数百次讲座.

参考文献:

[1]王培培.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J].青年记者,2009(21).

[2]Goffman,E.(1974)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0-12.

[3]Fairhurst,G.& Sarr,R.(1996)The art of Fram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8.

[4]Bennett,W.L.(1988)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New York:Longman,158.

[5]Roshco,B.(1979)Newak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44.

[6]Curran,J.,Gurevitch,M.(2005)Mass media and Society,New York:Bloomsbury.176.

[7]转引自白奇峰.新闻对真实社会的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3(5).

[8]Altheide,D.(1995).An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 Cultural Formats of Control.Hawthorne,NY:Aldine de Gruyter,194-195.

[9]Tuchman,G.(1978)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 Free Press.193.

[10]Curran,J.,Seatun,J.(2009)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The press,broadcasting,and media in Britain,London:Routledge,277.

[11]William A.Gamson,‘Reviewed Work: 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by Erving Goffman’,Contemporary Sociology,Vol.4,No.6 (Nov.,1978),pp.605.

[12]Thomas konig Frame Analysis:A Primer[EB/OL].www.restore.ac.uk/lboro/resources/links.

[13]Macdonald J.F.(1979)Don´t Touch That Dial Radio Programming in Ameracan Life:1920-1960,Chicago:Nellson-Hall.310.

[14]Allan,S.(2004)News culture,London:McGraw-Hill International.63.

[15]Hallin,D.C.,(2006)We keep American Top of the World:Television Journali and the Public Sphere,London:Taylor & Francis.52.

[16]Gitlin,T.‘Lectur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May 20,1999.

[17]Hallin,D.C.,(1994)We keep American Top of the World:Television Journali and the Public Sphere,London:Taylor & Francis.81.

[18]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19]Bell,A.(1991)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Oxford:Blackwell.192.

[20]Bennett,W.L.(2011)News:The Politics of Illusion,New York:Longman.128.

[21]Mott,F.L.(1952)The news in America: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eries in American civiliz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85.

[22]Bennett,W.L.(2011)News:The Politics of Illusion,New York:Longman.76.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王谦

新闻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新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新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新闻杂志

2、新闻战线杂志

3、新闻导刊

4、新闻总署期刊查询入口

5、新闻投稿网站

6、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