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形成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军事对于镇远城市形成和的影响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城市形成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军事对于镇远城市形成和的影响

夏 倩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阳 550025)

摘 要: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城市功能的显现和发展变化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镇远自公元前277年置镡成县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其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一直是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而在推动镇远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军事的需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文章将分析军事因素对于镇远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期能够对镇远城市发展的历史有一明晰认识.

关键词:镇远;军事;驿道;卫所;商业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44-02

镇远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滇黔驿道与沉江水陆交汇处.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在镇远置镡成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58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此迁至凯里前,这里一直就是黔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湘黔咽喉” “滇楚锁钥” “水陆要冲” “商贾辐辏”的美誉.而在镇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军事因素一直是推动镇远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镇远,临舞阳河而立.舞阳河沟通贵湘,很早即具有了通航能力,从而使镇远具备了成为军事重镇的初步地理区位优势,也为之后镇远城市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诚然,由于镇远地处偏远的大西南地区,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里,王朝对这一地区惯行“羁縻”政策,镇远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在王朝的统治力良好时,又往往都在此设官驻军.为保障官、军的供给,政府常采取开山修道、屯田移民等措施.这些措施促使镇远驿道逐渐完善畅通,人员、技术等开发要素随之进入镇远,从而推动了镇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107年,北宋平定云南之乱后,大军云集镇远,土司田氏上表归附,宋廷遂在镇远设置思州安夷县.宋末,为抗击蒙古军的需要,宋王朝在镇远设关置隘,并于宋宝六年(1258年)十一月,赐名“镇远州”[1].“镇远”之名由此而始.

宋元之际,宋军与蒙古军在镇远形成拉锯之势,军事活动频繁.于是,进入元代以后,元廷即在镇远大兴站赤①,从湖广经镇远至云南共200多公里.镇远境内水、陆驿相接,并形成港口,交通状况进一步改观,成为“舟车辐辏、货物集聚”之地,战略地位大为突出,镇远城由此形成.

可以说宋元两代,特别是在元代,是镇远城市的形成期.元代在镇远修建、管理“站赤”,在确保军事通道畅通的基础上,也使人员、物资、中原先进的技术陆续进入镇远,使镇远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经济、社会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自宋、元以前,胥属化外生苗,礼、乐、声教未及”.在元代,镇远苗族“习尚质野,服用俭约.风气渐开,人文丕振,游宦者安之”[2].为明清镇远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武力统一云南,朱元璋晓谕出征将领大军应自镇远中转而取云南,可见镇远的军事中转作用.平定云南后,为保障“开一线以通云南”的战略态势,明廷将战略经营重点转移到黔中地区,致力于巩固后方.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镇远境内设卫所.卫所的建立,为镇远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第一,镇远卫、府、县城建筑群及配套设施的相继建设,为镇远城市的发展搭建起了宏大的“骨架”.第二,连接湖广与云贵的湘黔、滇黔驿道上,镇远城是最重要亦是最繁忙的要塞.为保障运送人员和物资的需要,明廷在元代的基础上,不仅对原有驿道大加修葺,派重兵驻守,而且在征伐云南前后,又增设多处驿站,从湖广常德府至贵阳延绵长达一千五百多里.除此而外,明政府还在镇远整治舞阳河航道,修建码头和桥梁,使进出镇远的交通进一步畅通,便利了城市开发要素的进出.第三,为保障军需,镇远作为连接湖广与云贵的战略要地,成为明代实行屯田制度的重点区域.镇远的屯田,主要是军屯,采用中原的农耕技术,这不仅为镇远引进了新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而且“千屯遍列原野”的布局,亦利于明政府控制驿道、巩固边防、加强统治.第四,除军屯外,镇远亦存在相当数量的民屯和商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人员的进入,这使得镇远的人口大增,开发力量愈加雄厚.

入清后,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王朝即派兵驻守镇远.三藩之乱时,镇远成为平定吴三桂的西南大本营.乾隆年间,复设镇远镇总兵官,统辖镇远及邻近地区兵力,镇远重新成为黔东的军事指挥中心.在此基础上,清王朝亦在镇远实行驻军屯田,改善驿道的政策,使镇远在明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从上可以看出,由于对滇的军事需要,明代加强了对镇远的经营,尤其镇远府、卫、县城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搭建起了骨架,而明清两代对镇远的屯军和驿道建设措施,又为镇远的城市发展迎来了“血肉”——人员、物资、技术等.因而在此基础上,镇远城兴起,经济、社会各方面迎来了发展繁荣期.

军事的需要,为镇远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于是,在明清时期,镇远利用其军事重镇的区位优势开始向着繁荣的“水陆都会”发展.

镇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明初还很落后,除坝子垦为农田外,广大山区仍盛行“刀耕火种”.屯田制度的展开使镇远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得到了改变.这些屯堡星罗棋布,采用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辅之以因地制宜的改进,不仅提高了镇远的农业技术水平,促进了镇远农业的发展,而且为镇远及周边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他们的发展.在明代,由于军事的需要、修建城隘的需要,如兵器制造、烧造业等手工业亦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明中期以后,政府推行“班匠银”政策,匠户们开始独立门户,开设作坊,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清代,经过了明末清初的动乱,在清王朝多重政策的催化下,镇远休养生息,在雍乾嘉时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人口稳定增长、耕地面积扩大、地主经济持续发展.而这一时期最能体现镇远城市发展的就是镇远的商业贸易,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显现.

明洪武以后,四方人员云集,商业蓬勃发展.军事重镇的镇远转化其优越的区位形势,逐渐发展为商业都会.由于镇远城内水、陆驿相接,湖广、云南的货物在此中转,在镇远形成了沙湾市、辰州市、南京市等集市.据记载,当时镇远的商铺就有约2 000多户.至清代前期,镇远每年征收的商税等甚至已经超过了其时的许多纳税大关,如广州、厦门等[3].

在镇远商业活动的影响下,镇远各区域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在镇远周边驿道交通便利的区域,出现了一批沟通各区域的集市,这种场市还有符合镇远各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即在大家约定的时间一起赶场,载歌载舞,联络感情,青年男女则借此互相约会.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观念上改变着当时的镇远人,如羊场、龙洞、都坪等过去只知“务本力穑,不事商贾”,此时也“渐习贸易”“民趋于利”.

清代,镇远商业发展的一大表现即是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集市贸易发展的表现一方面在于场市设置的增多:首先,由于改土归流的作用,新辟了多处集市.其次,清政府在镇远裁卫并县将军事性区域转变为平民区,集市贸易随之在这些区域展开.再次,雍正时武力“开辟苗疆”后,在苗疆地区新设建制,一些商贩们从而进入这些新的区域进行集市贸易.另一方面在于集市贸易区域广阔,人员众多,不仅镇远城内集市遍布,本地商贩交易热络,而且亦有来自邻近省份的外地商贩来到镇远进行交易,镇远的商贩也跨省交易,将镇远的土特产品运销省外.集市的分布以镇远卫、府、县城为中心,结合实地情势,向四周扩散,便利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也反映着镇远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状况.

镇远商业的发展密切了镇远境内及周边的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联系,也吸引了全国各省的商人云集镇远探寻商机.这些外省商人在镇远组建会馆、形成商邦,繁荣贸易,在明清两代各地商人在镇远建有八大会馆,如:秦晋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四川会馆、两湖会馆、两广会馆、陕西会馆、冀鲁豫会馆,这八大会馆关联着全国十三个省区,是镇远商业繁荣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纵观镇远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到主要作用的无疑是军事的需要.军事的需要促使历代王朝注重采取相关措施,尽可能保持和强化对镇远地区水陆驿道的控制,这就使得镇远的交通地理区位优势愈加显现,军事功能和军事价值渐增,并从而进一步使建立在军事中转作用基础上的城市聚集和扩散的能力不断加强.到明代,明王朝为“开一线以通云南”的政治军事需要,在贵州锐意经营.卫所的建立,驿道的增改,卫、府、县城的建造及配套设施的完善,随之而来的人力、物资、技术等城市开发要素的大举进入,使镇远城市最终形成并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镇远城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在城市聚集和扩散能力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镇远不仅成为连接云贵与湖广的商品集散地、人员汇聚地,扩大了地区之间的物资与文化交流,而且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重要的示范影响力,逐渐影响和改变着这些地区和民族传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具有积极重大的历史意义.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功能日益显现,城市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之间会有变化,但是并不应抹杀城市传统的政治军事功能,而是产生叠加性发展,使城市最终成为一个复杂多面的综合体.因此,镇远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作为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中心而存在并发挥效用.

镇远因武而建、因武而兴、因武而商,军事因素始终积极推动着镇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遗留下来的诸多名胜古迹又为当下镇远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王德召,黄玖琴.明清镇远府历史沿革考略[J].铜仁学院学报,2014(5): 101.

[2]黄保勤,黄贵武.镇远通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57.

[3]黄小京.古城镇远是明初西南商业文化发展之都[J].北京:商业文化,2012(7): 86 .

[4]黄贵武.镇远军旅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5][明]郭子章.黔记舆图志考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6]汤芸,张原,张建.从明代贵州的卫所城镇看贵州城市体系的形成机理[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

[7]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城市形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城市形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城市形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

2、城市问题期刊

3、城市建设理论期刊

4、城市轨道交通论文

5、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6、城市规划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