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类论文范例 跟鹿邑老子架桥传说的现代思想价值相关论文范例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老子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的现代思想价值

唐旭东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 要: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架桥的传说.①该传说突出了劝恶扬善、以善化恶的主题,反映了鹿邑民间待某些恶人恶行的宽广胸怀和积极态度.该传说对行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报的观念进行了强调和强化.同时,该传说还包含着民间“君子不与小人斗”的经验与智慧.小故事,大道理,其文化价值、思想性和现实意义都不可小视.

关键词:鹿邑;老子;架桥;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39-03

收稿日期:2016-01-12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项目"鹿邑老子故事传说的思想文化价值研究"(zknuE05)

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架桥的传说.该传说讲的是:老子李耳年轻的时候住在家乡曲仁里,村前有条两丈多宽的濑乡沟,他常在沟南沿的大李子树下看书.有一次他看见村里的人要到沟南沿的田里去耕耘非常不方便,就想方设法在濑乡沟上架起了一座木桥.可是桥架好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发生架桥的木头三根被偷走两根的事情.李耳的舅舅气得骂了几句,结果靠桥头住的赖皮泡王杠给听见了,反而把李耳和他舅舅给抢白侮辱了一通.有一天狂风怒吼,乌云翻滚,霹雷电闪,暴雨倾盆,放学回家的李耳眼见着前面一个过桥的人掉进河里了,李耳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救人.众人七手八脚地把李耳和落水者救了上来,却发现落水者正是王杠的女儿.有个人说王杠的女儿落水活该,李耳却劝他不要这样说,告诫大家要用善搭起恶人向善的桥梁.王杠听了很受感动,向李耳承认了他拆桥的错误,表示要把偷走的木头再架到桥上.②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细细品读,却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劝恶扬善、以善化恶的主题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所表达的主题就是劝恶扬善,以善化恶,强调要以善化恶,以善心善行“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1]39,表现了鹿邑民间对某些恶心、恶行、恶人的宽广胸怀和积极态度.其表现方式有二:一是借助圣哲老子的名义,通过传说人物李耳的话语进行说教.二是通过“三只手”和“无赖泡”王杠被感化的结果加以表现.

(一)行动示范与话语说教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借助圣哲老子的名义,通过传说人物李耳的言行对以善化恶的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表现.首先,李耳是以实际行动救了王杠的女儿,并不因为她是“赖皮泡”的女儿就幸灾乐祸.而且,当有一个人发现落水者是王杠的女儿时,说了这样一句愤激的话语:“王杠这人坏得很,女儿落水活该.”[1]李耳听到这句话认为这种说法很不妥,于是他“喘一口气说:‘不能这样说.爹恶儿善,坏往好变.作恶事,收恶果;作善事,收善果.他善,咱用善对待他,他恶,咱也用善对待他.要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他女儿怎能不救?’”[2]这一段话是该故事的点睛之笔,表现了以传说人物李耳为代表的鹿邑民间对待某些恶人、恶行的宽广胸怀和积极态度,亦即要以善化恶,要用善心善行感化某些可以感化的恶人,使他们得到感化从而改变.这是该传说借用历史人物老子的影响,通过李耳这一文学形象直接表达了对以恶报恶、以怨报怨做法的否定.

按说这些做法和话语都是传说虚构的文学形象李耳的言行,当然没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和说服力.但是,该传说的听众或者读者往往不会去有意识地对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圣哲老子和该传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李耳加以区分,他们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将该传说中的李耳这一虚构的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圣哲老子——曾经生于鹿邑、长于鹿邑的家乡人、鹿邑民间的理想人格代表和精神支柱“老君爷”划等号或者合二为一,把该传说中作为文学形象的李耳当成历史人物的老子.该传说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老子的姓名的借用,通过对与圣哲老子同名同姓的文学形象李耳的塑造,使该传说中李耳这一文学形象得以借助圣哲老子的名声和名义具有了典范和示范的作用与意义,具有了和圣哲老子同等的说服力、影响力和道德感化力量.实际上不仅鹿邑老子架桥传说,鹿邑老子故事传说大都让虚构的老子文学形象借重圣哲老子的声名影响,以虚拟圣人亲身说法和示范的方式发挥影响力和教化作用.

(二)通过恶人被感化的结果来表现

强调以善化恶的前提是善能化恶,没有了这一前提,强调以善报恶和以善化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鹿邑老子架桥传说正是通过恶人被感化的结果对以善报恶和以善化恶的主题进行了突出和强化.民间故事传说是要通过生动的故事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观念和主题.但该故事所要表达的“以善化恶”,亦即强调用善心善行感化某些可以感化的恶人的理念和主张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本身是有争议的.因为事实上的确有很多恶人是没法被感化的.所以,该故事中作为“三只手”和“赖皮泡”的恶人王杠能否被感化就成为这个故事能否成功地让它的听众或者读者理解和接受它要传达的理念和主张的关键.该故事最后安排了王杠被感化的情节,当李耳说完那番“要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的话之后,“这时王杠也来了,他听到李耳的话,扒开人群走过来,看见自己的女儿和满身泥水的李耳,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扑腾’跪在李耳脚下:‘耳弟,我女儿的恩人!过去拆桥是我错了,我要把我偷走的木头再架上.’”[3]虽然王杠被感化得有点过快,虽然说王杠被感化与其说是被李耳那番话所感动,不如说更多的是被他作恶自害的结果所警醒,但这一情节安排无疑向故事的听众或者读者传达了这样的理念:李耳所主张的以善化恶的主张亦即该故事要表达的主题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接受和信从的,因为恶人是可以被感化的,王杠就是生动的实例.而且该传说前面描写“无赖泡”王杠的言行,使该传说的听众或读者对这一形象和他的言行产生强烈的负面认识和负面情绪,但在故事的最后,最终连这样的“无赖泡”都被感化了,这一强烈反差使该传说的听众或读者得到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恶人是可以被感化的,像王杠这样的恶人尚且能够被感化,还有什么样的恶人不能被感化呢?所以我们应该以善心善行对待恶人恶行,应该用善给恶人搭起向善的桥梁.该故事就是这样通过恶人被感化的结果对所要表达的理念和观点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同时也是对以恶报恶、以怨报怨的言行的否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传说老子“架桥”就具有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李耳架外在的物质的桥,这是供大家过河方便安全的实实在在的桥,这是“桥”的外在显性含义;一层是架起恶人向善的桥,用李耳的话来说就是“他善,咱用善对待他,他恶,咱也要用善对待他”,亦即以善报恶,“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这是该传说中“桥”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同第一层含义相比,显然该传说更侧重强调的是第二层含义.

二、作恶者自害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不仅通过李耳架桥助人得到大家的感谢和支持诱导人们向善,还通过王杠作恶自害的反面事件进行警示.该传说与老子看桃传说一样,都表现出失信者自误、作恶者自害的观念和情感倾向,这都是民间为了强化故事的说服力和劝化意义而从反面强调守善和守信的重要性而安排的故事情节.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王杠因为贪心而屡次偷走了架在桥上的两根木头,使三木桥变成了独木桥,“没想到不几天桥上的木头被人偷走了两根,又成了一个独木桥.李耳心里很不好受,咬咬牙,说服舅舅,又伐了两棵碗口粗细的楝树架到桥上.不几天又被人偷走了,还是一个独木桥.”[4]暗示出王杠的贪婪和自私自利.他为了自身得到利益不顾别人的危险和生死,但是这一做法在给他人带来不便和危险的同时,也使自己和家人在过桥的时候面临着同样的不便和危险:“从独木桥上走,一歪一扭,捏脚捏手,多危险哪!要是碰上阴天下雨,一跐一滑,就更危险.”[5]

看起来只是由于贪心而作恶害人,实际上也是在自害.所以当那天狂风怒吼,乌云翻滚,霹雷电闪,暴雨倾盆之际,因为行走在又湿又滑的独木桥上而落水差点被淹死——如果不是恰好被李耳这个心胸宽阔、以善报恶,希望用善心善行感化恶人,为恶人搭起向善的桥梁的人,一定就被淹死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女儿.尽管因为王杠的女儿落水恰好被李耳看到并救了她,但王杠因为贪心偷走桥上的木头而导致自己的女儿差点被淹死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显然的.如果不是恰好李耳看到,王杠必将以自己的害人行为而同样害了自己的女儿.看起来王杠只是因为贪心而偷走了架在桥上的两根木头,实际上却造成了差点导致自己的女儿落水淹死这样的恶果.该传说将王杠因为贪心而偷走架在桥上的两根木头这样的小过错与差点导致自己的女儿落水淹死这样的人命关天的大事联系在一起,给大家造成一个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强烈的心理冲击:原来个人的贪婪作恶还关系着人——尤其是自家人的生死祸福,亦即是说,看起来仅仅贪心点和小偷小摸行为是小事,却原来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该传说显然在以这样一个带有深刻教训性的故事警示世人:恶行是把双刃剑,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不要只看到它会伤害别人的一面,还要想到它会伤害到自己的一面;搬起石头砸别人但有时候也会砸了自己的脚.从而以生动的故事告诫人们:恶行得恶报,害人者自害,不要贪婪作恶.这一情节生动地表现了民间的善恶报应思想,从反面强调了守善的意义和重要性,突出了劝恶扬善的主题.而且,随着这个传说的不断被反复讲述,这种观念也一次次被反复强化,就使该传说具有了巨大的道德警示力量.

三、做善事收善果

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老子善心信行得善报,诱导人们向善.鹿邑老子架桥传说所表达的主题就是以善报恶,表现了鹿邑民间对善恶的企慕、追求和道德自律要求.其表现方式有三:一是借助圣哲老子的名义,通过传说人物李耳行善的言行加以生动表现和示范.二是通过李耳的行善与王杠的贪婪作恶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行善的美德.三、是通过极端事例对守信意义的进行突出和强调,强化这一传说对守信之德的教化意义.

(一)行为示范与效果诱导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通过李耳的言行表现了对行善之举的肯定.该传说中关于李耳架桥的动机是这样叙述的:“这天,李耳坐在李子树下看了一阵书,抬头朝濑乡沟瞅去,见村里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在沟北绕一大圈子才能来到沟南岸,不由心中暗自思忖:‘修桥补路,是桩善事,我要在这沟上架个小木桥,众人上地耕耘不是方便多了吗?’”[6]在该传说中,李耳急众人所难,而且李耳将“修桥补路”看做一件善事,为的是方便大家,方便众人上地耕耘,具有为万民造福的意义,可以看出,在该故事传说中,李耳的身上仍然体现出爱民忧民的“圣人”德性.架桥的过程也体现了李耳的急众人所急,为众人着想,这本身也是善的表现:独木桥架好了,“村民过桥,下田劳动方便多了,李耳心里暗自高兴.可是,高兴之余又有点发愁;从独木桥上走,一歪一扭,捏脚捏手,多危险哪!要是碰上阴天下雨,一跐一滑,就更危险.想到这,就说服舅舅,把院里两棵碗口粗细的椿树锯掉,往支架上一登,使独木桥变成三木桥.”[7]

桥架好之后,“人们高兴地走在桥上,大家从内心感谢李耳.一个好作诗的中年人扇着扇子从桥上走过,嘴里唱道:濑乡沟上起金桥,桥上仙人漫步摇.摇扇作诗唱李耳,耳弟年轻恩德豪.”[8]这显然是故事的编撰者在以李耳行善举、做好事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和好事做完后被众人感谢歌颂的结果诱导大家学习李耳,存爱民之心,兴善举,作好事.该传说对行善的人收获的充实、快乐和称赞加以生动地表现对教人向善无疑具有强烈的诱导作用.

同时,李耳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本身也是行善的义举.而且,李耳所救的是王杠的女儿,这一行为和“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的表达最终感化了王杠,使他自觉主动承认了自己偷走桥上两根木头的错误并且表示要把他偷走的木头再架上.感化恶人,比单纯做好事或者救人意义更大,这本身是善之善者,是更高层次的善.由于故事的听众或读者往往不会去有意识地区分李耳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老子的区别,所以该传说中李耳这一形象的这些心理和言行无疑都具有圣人示范的作用和意义.

(二)对比突出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还通过对比对劝恶扬善的主题进行了突出和强化.在该传说中李耳处处行善,并在行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和众人的感激与称颂.而王杠则因为作恶收获了诅咒,也因为他的作恶使自己的女儿差点由于他的恶行而落水淹死.该传说通过李耳这一借重圣哲老子声名与影响的典型形象起到了正面道德示范的作用,通过他在行善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和称颂对听众或读者向善起到了诱导的作用,通过王杠这一反面形象的塑造和他的行为差点导致自己的女儿被淹死这一恶果起到了反面警示的作用和意义,两方面密切配合,共同起到了突出和强调劝恶扬善主题的作用.

四、君子不与小人斗

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还包含了“君子不与小人斗”这一人生经验和智慧.当李耳屡次砍伐舅舅家里的树把独木桥架成三木桥而又屡次被人偷走仍然成为独木桥的时候,老子的舅舅发出了这样一段抱怨和诅咒之辞:“你架桥我高兴,可咱明着架,人家暗着扒,得多少木头能架起来!树,不准你再伐了.这个没良心的坏蛋,偷桥上的木头不得好死!”[9]接着传说安排了这样的情节:这一说不当紧,靠桥头住的王杠听见了.王杠不光是个三只手,而且是个赖皮泡,缠不清,他一下子蹿到李耳的舅父面前,指着他的鼻尖说:“你骂啥?木头不是我偷的也不准你骂!这里离我家近,你再吭一声我给你家翻腾翻腾!”李耳上前说理,劝他不要这样,又被他“臭书生”、“假善人”地骂了一阵.李耳见他值不得理睬,劝舅父赶紧回家[10].

该传说安排李耳劝舅父赶紧回家这一情节是非常有道理的.首先,作为小人、坏人,不仅会明着来,而且会暗地里使坏,而君子往往不屑于此道,况且君子再怎么想坏招儿,也比不过小人更下三滥,所以君子跟小人斗,君子只有吃亏的份儿,王杠再三偷走桥上木头的行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小人往往巧言令色,善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君子往往“讷于言而敏于行”,不善言辞和辩论,强与辩论,吃亏的还是君子.在该传说中,明明就是王杠偷了桥上的木头,他却说“木头不是我偷的也不准你骂,这里离我家近”,说得好像他很无辜,是李耳的舅舅诬赖了他或者骂错了他.第三,跟小人争辩是非善恶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损自己的形象.像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李耳上前说理,被王杠“臭书生”、“假善人”地骂了一阵.虽说这只是故事,但故事传说往往都有着现实的影子,生活中的确不乏这类善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赖皮泡”和“缠不清”这六个字的评价的确精确地概括了民间对这类小人的认识和评价,也包含了民间对这类小人的斗争智慧——既然缠不清,那就不要跟他缠,亦即:君子不与小人斗,因为这类小人“值不得理睬”.民间常说的“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亦的确是智慧和经验之谈.

注 释:

①本文及本课题所说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

②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0:37-39.亦见于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故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3-45.二者个别文字略有不同.

参考文献:

〔1〕-〔10〕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徐阳)

老子论文范文结:

关于老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老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