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综合素质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生综合素质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并强调“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问题.当前,社会中出现了用人单位人才短缺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并存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入手,对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社会需求视角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标准,并提出加强并改进学生培养的思路及对策,从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不同视角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需求;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8)10-0090-05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820万,再创历史新高.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围绕企业选才和毕业生择业,社会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从就业市场中挑选栋梁之才,委以重任,但在用人市场中搜罗后往往是空手而归:另一方面,毕业生踌躇满志,到处网投,但却四处碰壁.社会中出现了用人单位人才短缺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并存的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社会所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高等教育同质化严重,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衔接脱节、沟通不紧密等现状.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巨大,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更要成为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生源基地”.而随着高校的年年扩招,“高等教育如何保证在重视‘数量’的同时兼顾‘质量’和‘特色”’.“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等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日益凸显.值得深思.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2]可见,国家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高度重视,而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需求又与高等教育的质量密切相连.其中的关系不难理解,如果一名大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一份工作.很难说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成功的:因此.本文将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开展讨论,从供需双方的接轨点切入,探究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途径.

1社会选才标准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社会最看重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3]:

1.1优秀的个人品质

在招聘过程中,决定一名大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因素便是大学生的个人品质.个人品质包括一个人的价值标准、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其中,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认为一名受企业欢迎的应聘者,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规范的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一个缺少基本道德素养的人是不能成就任何事情的.这已在社会中形成了广泛共识.任何单位都希望找到以服务社会和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年轻人.

1.2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一支优秀的团队能够帮助用人单位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中劈波斩浪,阔步向前:而一支不够成熟的团队或许会使企业深陷泥潭,举步维艰.除去技术层面上的差距,两支团队之间的不同就在于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和集体攻关能力的参差不齐,就好比一首优美动听的交响乐曲,光有好的乐谱是不行的.还需要成员之间默契的配合,才能奏出高雅华丽的乐章.企业也是如此,团队精神的好坏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兴衰成败.虽然“精英”式人物对企业的帮助较大,但是如果他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中,无法将团队的优势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反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影响,那么他会被企业所淘汰:因此,成熟的企业更看重企业文化中团队精神所带来的良性循环以及制造出高附加值、高回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团队协作的品质在用人单位选才时显得尤为重要.

1.3较强的可迁移技能

美国著名的职业规划师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将技能分为三种类型: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可迁移技能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可迁移技能的比重与日俱增.也最为用人单位看重.企业喜欢聪明有本领的年轻人,这些人上手快,适应力强,创新意识佳,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难题,不仅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能为企业节省培养成本,自然深受欢迎.根据美国“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的调查,在企业最为重视的技能排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沟通能力f可迁移技能.这表明沟通能力强的员工在工作中可以与其他人顺利交流,赢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解决分歧,圆满地完成任务;因此,较强的可迁移技能是一名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1.4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大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也是社会在招聘过程中重点考核的一个环节.顾名思义,专业基本功具有专业性和基础性两重属性.是后续生产实践的基础和保障.如同一条纽带一样,在应聘者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哪家企业会将生产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交给一名“初出茅庐”、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的“愣头青年”来完成.如果大学生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扎实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用人单位自然会为他抛来信任的橄榄枝.

1.5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能够走多远.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名工作者除去高负荷的工作量以外,其肩上的工作压力往往是空前巨大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塔中的生活已然挥手离去.未来的挑战尚未开始但已硝烟弥漫、荆棘铺路,自信乐观、吃苦耐劳、坚强进取、越挫越勇是大学生在工作中良好的抗压承受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打开企业大门的一把钥匙.2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当前高校中,基于社会需求的传统性教育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原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诚如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所谓教育.是要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本领.”在学生培养上,高校需要全面考虑,统筹把握,分类、分层、分阶段进行指导.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往往是在大学期间,而高校的文化氛围、历史积淀、育人特色、价值理念、学风校训、大学精神对年轻的大学生在树立人生理想过程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甚至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以南开大学为例,“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字承载着南开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要义,是南开入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以“公”为先,以“能”为重,秉“公”之志,尽己之“能”.古往今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公之志向”“公之操守”“公之襟怀”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建功立业,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烙下了南开人的印记.由此可见,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明确高校的办学特色,营造向上的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改变高校办学思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更能引导学生确定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古语有云,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生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生者鲜.高校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将价值引领工作放在学生培养的首要位置上.并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体验式教学、本科生导师培养机制、优质校友资源的生涯访谈、朋辈辅导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一方面,身边的鲜活案例“现身说法”,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更大,能够调动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在实现目标中能够向“前辈”请教.不仅少走弯路.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找到了“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一生的事业为了谁”“我一生的事业依靠谁”的答案,也就理解了常挂嘴边“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理想”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它不再是刻板教条、空洞的“套话”,而是激励着同学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梦想而奋斗.

如今,很多大学生的未来志向是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或是去大企业、大城市工作,对自身的认知与定位比较盲目,往往高估了自身的实力,缺乏对社会的客观认知.作为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澄清目标,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一方面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技能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外部的环境、成功的条件、社会的挑战、时代的机遇等等.比如:我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方面的政策和选拔标准;再比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条件和注意事项等,从而实现自我内部因素和外部工作世界的高度统一,实现个人理想和民族梦想、国家梦想的高度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个人的人生辉煌.

2.2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这就决定了高校在课程设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品德教育等方面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大学的教育往往侧重于从学科出发.“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力求把学生培养和加工成某个领域或某个专业的“应用工具”,如同给学生准备了一桌午饭,当饭好的时候上桌的是汉堡、薯条、可乐等西式快餐,虽然学生吃得又“快”又“饱”.但是“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却很难.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木仅是要让学生“吃饱”更要让学生“吃好”.既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美味的“教育大餐”,更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利于“吸收”,回“味”无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给高等教育提了醒,高校应遵循市场的一般规律.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及时了解社会缺口和社会需求.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反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动态评估,加强教学质量监管.根据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收入最高的十大行业中有3个行业在10年前还未设立.有5个行业至今未设置大学专业.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速度之快,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高校在顶层设计上的难度,高校要及时了解市场的瞬息变化,在教学安排上要做到超前眼光、超前思维、超前决策、超前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必然超越“教”而重视“学”.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自主学习,是当今时代给老师“教书”提出的较高要求,也体现了教师的“育人”职能.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小班教学、“开放式课堂”、案例模拟、表达能力训练法等体验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创新,使传统的以“学科为本”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本”: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统筹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应有意识地将最前沿的知识带入课堂,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入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授课形式上,高校可以利用“慕课”等新媒体资源实现“翻转课堂”“空中课堂”,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满足学生跨校听课、学分互认的愿望,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和网络实现互利共享.逐步使当今的大学课堂从侧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侧重“学生素质提升”.2.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可迁移技能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基本素质.就此而言,大学生往往从课堂中获取得较少,却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较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这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设计了路径.

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校内实践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比如:文化实践、科技实践、创业实践.公益实践、勤工助学岗位实践等,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士、职业发展专家、创业导师、成功校友参与校内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课程压力大、自身能力亟待提升的低年级学生不失为一种选择.将校内实践平台作为“训练营”和“练兵场”,提升自身能力,为将来的校外实践存储能量、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高校须加大经费投入,寻觅校外实践资源,积极搭建实践基地,培育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以兴趣为主线,自由选择实习项目,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难题,当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再通过自主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形成“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使课堂中“以教为主”授课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与团队实践相比,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实践更加灵活,可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私人,是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效途径之一.高校方面,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应该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人生理想有选择地参加个人实践活动,了解工作世界概况.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同时.高校还应为大学生的个人实践创造条件,一是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项目,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到企业中参与项目的计划、研发和讨论,掌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素养、可迁移技能和抗压承受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二是要延长实习时间,承认实习学分,避免学生后顾之忧.高校可适当调整学生培养计划.延长学生实习时间,将目前的“两个学期”育人体制变为“三个学期”育人实践体制,增设小学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实践中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再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与走访,而是深入其中.以一名“准员工”的身份参加工作.接受培训与考核,这不仅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就业干部、辅导员到社会中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层次.将“一手资料”及时反馈到学校有关部门进行部署和改革,另一方面,可从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重新设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及培训规划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指导和帮助.

2.4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评价体制

大量的案例表明,传统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过多地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思想品德、素质拓展、身心健康等软指标的考核,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新时代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大体应由品德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四部分组成,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社会实习实践、联合培养、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军训等部分.学生的所有表现都将纳入评价体系.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8-9].

不同的高校还可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以及校风校训打造独特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其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拓宽路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之间有相同和不同的兴趣专长,即共性与个性.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不同层面的素质进行分项评价,统筹好每类学生的评比和考核,正所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同时在测评后,针对“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不同个体的实际需求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谈心谈话、教练技术等方式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的指导,使每名学生都能发现自身问题,制定成长训练计划,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迈人大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模式已发生变化,使每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体验成功的喜悦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关键要能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的素质特点.而这些特点正好是社会及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因此,完善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应该是可操控的、动态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3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一流的人才.这对高校的育人体制和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的布局定位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高校在学生培养上要“先为”,要下真功夫,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规划学科建设和学校布局,建立高校、政府、企业的联动培养机制,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国家、社会和企业输送可塑之才,这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生综合素质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生综合素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生综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生论文要求

2、生论文盲审

3、音乐生论文

4、生发表论文难吗

5、生毕业论文字数

6、医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