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毕业论文范文 与简论《晏子春秋》的艺术观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艺术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简论《晏子春秋》的艺术观

晏子,名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晏子先后辅佐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他一生忠君爱国,致力于民生,是维护齐国稳定的重要因素,更是民心之所向.如《晏子春秋·外篇》庄公图苣,人心惶惶以为大乱将至,得知晏子在乃止.庄公叹曰“是以晏子立人臣之位,而安万民之心.”迨到景公时,晏子去世,景公悲怆不已.“行哭而往,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晏子的地位,可见一斑.

《晏子春秋》记录了晏子的言行,表达了晏子的政治观点和个人操守.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晏子春秋》文本中对于艺术方面的观点和看法.《晏子春秋》文本中对于诗、言等方面描述较少,且多为间接描写,一般是由作者借以故事而展现的.比如晏子经常通过乐来讽谏景公的淫靡和不守礼制;通过引用《诗》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通过唱和来讽谏君主的言行有失,和政治的不清明.书中着墨虽少,仍可窥探一二.

一、引《诗》所体现的艺术观

《诗经》内容涵盖广泛,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伦理家、外交家、哲学家还是史学家,都愿意引用诗中的语言进行说理论道或者交涉辞令.时人对于《诗》的引用可以体现出其地位、修养、素养等.在《晏子春秋》中一共有23处引用了前人警句,其中15处是引用《诗》中的句子,作为晏子论述其治国和民本等思想的佐证,其中可以得见本书之艺术观.

在《晏子春秋》中表现最多的就是晏子对于景公的劝谏,在为数不多的引言中,晏子大部分引用的都是《诗经》中的内容.而本书中引诗不同于其他诸子,其他诸子引诗大都是在引诗后加以议论或在之前加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主要内容是针对《诗》中内容进行阐发.而本书内容以对话居多,大都是提出所引用诗句.所以晏子虽然借以《诗经》中的话来表达自己对于礼和政治的看法,主体却不是《诗经》而是礼义和国政.所引的《诗》句虽是辅助之用,却也是点睛之笔.

《晏子春秋·内篇》景公与群臣纵酒,厌倦了礼教的约束想让群臣不拘礼节,“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不以为然,便用《诗》中句子来劝谏景公“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直谏景公.语气虽重却是《诗》中所书,所以景公虽然不悦但并无怪罪.再如《晏子春秋·内篇》中,晏子请景公到家中宴饮,酒酣饭饱之后景公却不愿离去,晏子借《诗》推脱道:“《诗》云‘侧弁之俄’,言失德也;‘屡舞傞傞’,言失容也;‘既醉而出,并受其福’,宾主之礼也;‘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宾主之罪也.”由此劝谏景公适可而止,不可纵酒.文中这两处的语气都比较强硬,可见晏子在对于《诗》的引用上,倾向于运用一些夸张的语句,以此达到讽劝的作用.

《晏子春秋》中另一种引《诗》的情况是在景公不守礼制的时候.景公顺宠姬之意而用十六匹马驾车,晏子认为此举不合礼制,引《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届.”且晏子反对此举的主要原因是景公本是反对十六马驾车的,但宠姬之意而放纵此举.晏子为劝谏景公不应为美色所惑而不知礼义,又引《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每次引用的话都不多,但句句直指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可见晏子对于所引用的语言并不要求数量多,而是更倾向于少而精.如《晏子春秋·内篇》景公希望能够世代保有齐国,而晏子告诉景公,若想做到这点就必须始终坚持善德善政,有始有终.便引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见其精炼.

《晏子春秋》引诗15次,其中7处都是言简意赅的句子.《诗经》自孔子整理后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经学典籍而存在,当初的神圣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正在日益消散.所以晏子的引用并不是为了宣扬其中繁缛的礼节.齐人本就重实用而轻礼仪,时展到晏子这里并没有太多改变.不过君王无道,王室衰微,为了保全王室的统治不得不搬出《诗经》典籍进行教化.所以晏子在引用《诗经》的时候,能够快速简单地表述出本意的就绝不会长篇大论地引用典籍.

除了崇尚简洁以外,晏子的引诗常注重比喻.在《晏子春秋·外篇》中,景公认为宠臣梁丘据与自己最为相和,而晏子认为景公与梁丘据并不是相和,而是相同.晏子认为真正的君臣应该是互相调和的,如诗中所说:“亦有和羹,既戒且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将诸侯的和顺比喻成和美的汤羹,彼此互补而不是彼此相同.晏子接下来指出,就算再好的琴音,总是重复一个音调谁又愿意听呢?以水加水谁又愿意喝呢?如此形象生动的比喻也增强了讽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二、引“言”体现的艺术观

《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引诗来作为自己的论据,更常引“言”来为自己佐证.从古谚到警句,文中常常出现“臣闻之”之类的句子,以此论证自己的观点.《晏子春秋》对“名言”格外的的重视.

首先,在《晏子春秋》中,晏子常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进行讽谏.一次,景公到纪国故地游玩,得到一个金壶里面有朱砂文书,写着“无食反鱼,勿乘驽马.”景公说这句话说得很好可是为什么纪国还是会灭亡呢?晏子回答道:“它灭亡自有它的原因.我听说过,君子如果得到了至理名言就把它悬挂在大门上.可是纪国有这样的良言却把它当成水灌进壶里,他不灭亡还能有谁灭亡呢?”“君子有道,悬之闾”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君子对名言的态度应该是视若珍宝,放在门楣上观看以警醒自己,可见对于名言的推崇.

除了名言,书中晏子在进行讽谏之时还运用了许多俗语和古谚.晏子在出使晋国的时候,晋国大夫叔向晏子请教如今衰微的晋国王室还能存在多久.晏子就引用了谗鼎上的铭文说:“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再如,鲁昭公向晏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安定.晏子在向他回答的时候就说“婴闻”,有时向景公回复的时候也常常会说“臣闻之”.晏子常常用“听闻”来表示这是自己听闻的俗语或者谚语.这些听闻是否是晏子为了给自己的语言增加权威性而自己编撰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诸般引言一定是为晏子的政治观点佐证的.他自己的话不见得会引起景公重视或他人认同,但引用的语言就加强了权威性,如其引《诗》.《诗》中内容虽然广泛却并不能涵盖所有,所以当作者还想用权威性的语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就会选择这些民谚或其听闻的一些俗语警句.

这些民谚警句中,晏子通常选取具有功绩的先王来应答.在《晏子春秋·卷二》中,有人砍伐了景公种的竹子,景公想要抓捕他并治罪,晏子就用先君丁公的话来劝谏景公:“公曰:‘以兵降城,以众图财,不仁.且吾闻之,人君者,宽惠慈众,不身传诛.’”

景公是一位昏庸却也有抱负的君主,时常想效仿先君一统诸侯.所以在面对景公的过错之时,晏子常借先贤君王来劝谏.就像在引《诗》时,晏子也常引用周文王武王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如鲁昭公认为自己可以和整个国家的人共事但国家仍然混乱是为何?晏子就引用《诗》中的话来应对:“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在此也可见晏子在讽谏上的技巧.

在本书中,除了对于《诗》的引用,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对于语言精致的体现.《内篇杂下第六·第七》中,景公的背上长了毒疮,其他大臣来探望景公为景公扶疮的时候,景公向他们询问说:“背上的毒疮热吗?”高子回答“热.”“热到什么程度?”“像火一样.”景公又问:“毒疮的颜色像什么?”高子说“像没成熟的李子.”“大小像什么?”“像高脚小盆子.”“裂开像什么?”“像鞋面的皮革裂开.”轮到晏子来侍奉的时候,景公也问了晏子同样的问题,晏子分别回答说“像太阳.”“像青玉.”“像玉璧.”“像玉版.”待晏子出去的时候景公说“果然,没见过君子就不知道粗人的笨拙啊.”可见在语言上,本书推崇语言的精致性.高子等人只能把景公的毒疮比作李子,比作火;而晏子用玉的不同性质就概括出了景公的病症,语言雅致简练,比之高子等人的语言才让景公有了君子与粗人的感慨.

晏子语言的精致除了在《诗》上的体现,还体现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如为景公扶疮中叙述毒疮一样,晏子的语言总是带着排比与对偶.在论辩中,排比总是能使语言更具有气势,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但晏子的排比并不咄咄逼人,只是简单几字的变化就可以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不失雅致.在《晏子春秋·卷四》中,叔向向晏子请教君子大义应当如何,晏子回答他说:“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苟,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义也.”可见晏子语言的精炼.

《晏子春秋》是一本主要集数晏子言行的书籍,书中的主要内容是晏子的治国观念和良好的品行.在《诗》的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诗》的地位和对于《诗》的引用,通过分析引《诗》来看出本书对于语言方面的态度.比如晏子善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语言方面的描述除了对名言的推崇和俗语的引用外,还有对语言雅致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三联书店,1982.

[2]汤化.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M].济南:齐鲁书社,1994.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毛曦,李仙娥.《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与思想特征[J].人文杂志,1997.

[8]王振民.晏子研究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8.

[9]陈瑞庚.晏子春秋考辩[M].北京:中实印刷有限公司,1980.

[10]王颖.《晏子春秋》的文学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

艺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艺术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艺术当代杂志

2、艺术科技杂志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