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以跨学科的视野加强表演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首届全国音乐表演学术会综述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以跨学科的视野加强表演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首届全国音乐表演学术会综述

高拂晓

年来,音乐表演研究在国际上正持续影响着音乐学领域和表演领域的学术发展,探索音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促进国内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音乐学院学报》于2015年9月发起了“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在音乐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音乐学系、音乐美学研究中心和中国音乐学网的共同协助下,会议在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后于2016年4月9—11日在音乐学院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特邀了国外著名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艺术家和研究者,涵盖了表演、理论、分析等不同专业方向,力图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局限,倡导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希望对国内音乐表演理论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次会议的初衷源于国内在音乐表演实践和理论发展上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比如:1.表演者对于理论问题不够重视,认为理论的抽象和空泛对于表演实践指导意义不大,这种认识对于艺术家表演经验的积累和成果的传承,对于表演境界和艺术高度的提升都是不利的;2.理论家更关注历史文献,而缺乏对表演实践问题的兴趣,与表演者所思考的问题常常南辕北辙,在音乐研究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总是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3.表演专业的教师缺乏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迫于职称评定和晋升压力而刨制的“学术成果”其学术含量常常较低,既不利于舞台实践也不利于教学;4.音乐评论领域,具有精深的音乐理论修养并对表演实践规律了若指掌的评论者太少,面对大量的音乐会及演出,缺乏好的评论来引导和促进音乐艺术的繁荣,等等.所有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音乐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反映.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或一个事件就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至少可以呼吁并唤起一种态度和意识,那就是“研究的态度”和“相关性意识”(音乐领域中一切问题都与表演相关),来重新思考音乐表演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这将促使我们得到更强烈的共识.此次会议得到了各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会议由主题发言、国际知名专家讲座、音乐会观摩及研讨三大部分组成.会议有几个鲜明特征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一、传统视域下对表演问题的深入挖掘

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在国内主要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这与西方学界的研究时间比较类似,但发展的状况、研究方法以及特点很不相同.张前教授较早地在国内进行了有关音乐表演美学的研究,并在音乐学院开设相关课程,这对之后国内在音乐表演理论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对表演美学有兴趣的学者开始了类似的研究.这里所谓的传统视域主要是指,运用描述、归纳、总结的方法,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表演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浙江音乐学院杨易禾教授是国内较早进行表演理论研究的学者,早年出版过《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运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此次会议上他作了题为“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考及表演理论的学科建设”的发言,总结了表演三阶段的审美、立美问题,强调了音乐表演艺术理论学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表演观念的演进”的发言中,指出了表演舞台实践和观念随着时生着变化,理论是对实践问题的反映,应该在新时代条件下关注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的变化,去思考表演的问题.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作了题为“音乐表演研究在当下中国的重要课题建议及相关思考”的发言,提出国内表演研究与国外表演研究的对象不同,方法上也存在差距,首先应该重视把表演作为独立研究对象,从而提出具体的研究设想,比如对各派表演大师的深入、科学、系统的研究,主张将新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中国音乐表演的研究、教学和传播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表演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音乐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他在题为“音乐心理学研究对表演艺术教学的启示”的发言中,选择了音乐才能、表现性、音乐的结构与聆听的心理实质几个重点问题,用生动的例证进行了详细分析,阐明了心理学原理对于表演的意义.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林淑真教授以“音乐表演人才的国际视野”为题,阐述了台湾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成败得失,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入,分享了音乐表演人才的国际标准和评价体系,其中透露了技术训练背后对表演问题进行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上海音乐学院邹彦教授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提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析与表演的关系,作为一种技术性分析,有时对表演并不产生作用,但有时却意义重大,需要表演者甄别运用.上海师范大学刘洪副教授作了题为“音乐表演实践中结构性诠释的可能性及其基本形态”的发言,在理论上深度挖掘了表演诠释对象,提出作为整体的“复合性诠释”的概念,对表演对象多层关系的考察,在学理上揭示了对象的复杂性,有利于表演者充分认识表演对象的内在规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段召旭副教授讨论了“肖邦钢琴大赛中几次著名争议”,从表演美学的角度提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坚持“纯正性”的审美理念,思考了“纯正性”与表演者个性的关系问题,提出纯正性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这些问题从表演实践到理论总结,在国内均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并在这次会议上得到深入阐述.但是在国际学界对表演问题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演问题的态度应该更为开放和前瞻,应以更敏锐的眼光把好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入,建立适合国情的表演理论研究方法,对传统的思路进行整合、重构,挖掘更深入的研究课题.

二、国际趋势中探索音乐表演研究的

方法与思路

英国近年来在表演研究上的成果和研究趋势为我们国内同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2014年7月第三届国际表演研究会上,英国剑桥大学约翰·林克(John Rink)教授曾经指出,音乐表演研究是继民族音乐学、新音乐学以及音乐作为社会语境中的文化实践三个阶段之后,开启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也可以称为“表演的音乐学”.“表演的音乐学”最大的特征是在音乐研究内部整合各学科,同时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会议邀请了约翰·林克教授作了“评价肖邦——从音乐表演研究到音乐表演”的专题讲座,希望他能带来目前国际最新研究动向和思路.林克教授既是音乐学家,也是钢琴家,他因深入研究并编订了多个版本比较的肖邦钢琴乐谱而产生了世界影响,成为第十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由此可见,在国际钢琴表演艺术的评判原则上,学术性与研究性的重要意义.在讲座中,林克教授不仅介绍了英国音乐表演研究近年来大规模组织性的跨学科式研究现状,还针对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价体系,给出了从研究者的角度所持有的评判标准,体现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阐述理论的方法.重要的是,这种“研究的态度”使表演的实践问题有依据、有说服力,而不是“凭感觉”.会议还邀请了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著名学者罗伯特·温特(Robert Winter)教授作了题为“原始版谬误与西方音乐表演”的讲座,温特教授用现场示范和不同版本的录音资料比较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乐谱研究到表演风格的解析过程体现出美国学者的实证精神和钻研品质.两位国外专家都遵循了从乐谱文本,到音乐分析,再到表演风格阐释这样的研究思路,在尊重历史文献、强调音乐形态的基础上评价表演,这是值得注意的研究方法.同时,在分析这个层面上,正如林克教授曾经指出的:有规定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即针对音乐形态的分析和针对表演的分析.在针对表演的分析技术上,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计算机程序辅助分析方法的运用上.但这种分析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阐释表演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研究者需要明白的是用这些方法要达到什么目的,得出什么结论.

南京艺术学院杨健教授自行开发并投入运用的网上分析平台Vmus.net是一项值得关注的成果.会议上,他专门介绍了这个分析平台的意义,即可对音乐片段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用曲线等图像揭示艺术家表演中的速度、力度处理细节,提供“增强聆听”的环境.来自澳门大学的周全讲师提出,在近期的表演分析中,倾向于分析速度变化如何作为音乐表现力的手段,他以李斯特降A大调第三号《爱之梦》的四个录音演奏版本的速调为分析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演奏家的分局处理、节拍长短,附点音符的相对时值等因素揭示了音乐表现力的个体差异.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周雪丰教授的《以音势为视角的表演观察:两首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研究》对12个录音版本的音响(音长、音高、音量)和乐句处理(句首、句腹、句尾及音乐流动倾向)进行了细致分析,解释了表演句法的组织原则.音乐学院高拂晓副研究员以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为例,利用音频程序分析(Vmus.net)、视频观察统计,以及历史资料记录等多种方法阐述了表演风格诠释的有效性,通过表演所呈现的表现特征解释作品表现的内涵.

这些研究其重点均关注音响本身(通过音响比较来揭示差异),研究方法体现出实证主义的倾向,分析方法的工具性比较强,方法基本能服务于阐释目的,也体现了在主观性较强的表演风格阐释中相对客观的研究模式,但还存在样本有限、分析细节和审美诠释的对应性有待进一步论证的缺陷.

三、艺术家思维与理论家模式的碰撞

在表演艺术领域,表演艺术家注重的是舞台实践,而对于理论问题常常“谈虎色变”,此次会议试图通过让表演艺术家与理论家深度交流的方式改变这样的“陈见”.组委会一方面特意安排了有一定理论功底的表演艺术家作会议发言,另一方面安排了两场音乐会及点评的方式来促进艺术家与理论家的沟通.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作为一位指挥家、艺术总监,在开幕式的发言中即主张表演中的学术性思维是必要的,而理论研究者应该深入表演者的实际问题.他强调,表演艺术家应该与理论家共同携手促进表演艺术的繁荣.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谢承峰教授在“跨越音乐学和音乐表演的鸿沟”的主题发言中,提出“表演诠释学分析”的概念,作为一位钢琴家,他主张演奏者以更宽阔的视野对作品的情感意义和精神内涵作实践性探索,发挥表演创造性.音乐学院钢琴系邹翔副教授在“音乐表演的技术性、主观性和动态性”的发言中,从一位演奏家的角度对表演问题进行了剖析.不难看到,虽然作为一位艺术家而言,表演是极为主观和捉摸不定的情感传达,但他们在诠释作品时,依然渗透了对声音质量的高度理性的追求,而主观性建立于对一般性表演规则和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具有实践意义的规律性总结比纯理论的述说更为重要.这也让理论家们思索,在表演理论研究中,应该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那必定是要针对实际表演技术和艺术问题进行的.音乐学院沈凡秀教授在“羽管键琴在巴洛克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的发言中,现场示范了羽管键琴的演奏技术特征和风格,倡导表演技术和风格的领会,需要在实践中研究、理解和认识的观点.星海音乐学院赵瑾副教授的“当代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问题与思考”,音乐学院方恒健副教授的“双簧管协奏曲《花钟》的演奏技术与气息运用”,北京交响乐团小号首席赵宏根的“小号演奏技法在不同艺术时期的演变”等发言,都从演奏家的角度分析了作品阐释的技术与艺术处理.特别是王慧的“与张立萍对话声乐歌剧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发言,把实际教学和表演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剖,对于表演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概括,倡导了表演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表演的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艺术家需要的“理性”.可见,“理论”其实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表演实践中的总结和提炼.对于“理论”问题,会场上还产生了一些争论,但争论的实质并非对表演研究观念的质疑,而是对研究如何体现为理论的问题理解不同.我们看到,对话表演艺术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理论指导”“理论定论”“理论为主”,而要“实践先行”、“实践中提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互渗”.这一点对于促使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思考表演问题达成一定共识是至关重要的.

在音乐会与研讨环节,组委会特别安排了两场音乐会,一场传统音乐会(主要为民间艺人表演),一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主要是当代创作作品)的音乐会,并分别针对“音乐传统的继承问题”和“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邀请了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家、演奏家、作曲家、评论家共同参与研讨,有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杨民康教授、贾国平教授、谈龙建教授、何宽钊副教授、兰维薇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萧梅教授,《人民音乐》张萌主任等.讨论涉及到传统音乐在其文化生态中的现实功能、民乐演奏的传统特质与现代表现以及民乐专业特色办学是否可行等方面的问题,研讨嘉宾通过对表演现象的鉴赏,从感知,到认识,到深入思考和评价等多个环节,以不同的角度碰撞思想的火花,并就如何在我们当前的表演环境下,针对表演问题所折射出来的创作、教学、欣赏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给出了专业建议.

四、中国音乐表演语境中的研究概念

在以往国内召开的学术会议通常都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常态的情况下,此次表演研究会议以表演问题为核心,容纳了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者,涵盖了中国与西方两个大的音乐分类.这是打通专业学科界限,实现更开放和多元的研究方法的最好途径.研讨会在引入国际研究方法的同时,以更广义和全面的概念看待表演,重视中国音乐表演问题的研究,突出“中国语境”.

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多指向性”发言中强调了中国音乐表演的广泛内涵,既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也包括当下中国民族音乐,他还提出对表演的深层理解应该包括“作为艺术的表演”和“作为文化的表演”两个层面.面对当今音乐表演在传统与创新方面的困惑,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来看待当前的表演方式,这需要我们对中国音乐表演体系的深入认识,以全新的视野来审视新的变化.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制度性展演——以萨满(巫)仪式音乐研究为例”立足于田野考察资料,从音乐所在的文化中剖析表演现象,是对存在于民间的表演形式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对表演问题的认识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南京师范大学岳峰教授提出了二胡演奏中的风格变化问题,以“说”“吟”“唱”三个特征概括二胡风格的变化,并对民族器乐发展趋势提出质疑.音乐学院章红艳教授题为“再说落差——从林石城先生的技法和乔建中教授的落差谈起”的发言,从一种风格差异现象谈及琵琶技法的核心问题,强调了民乐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精神实质的把握,并主张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民乐改革.音乐学院李萌教授分享了她的“筝乐剧场表演”的实践探索,她在秉承筝乐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表现力,并主张创作、表演、评论应该共同合力促进民乐的改革和发展.音乐学院于红梅教授在“创造的传承——谈中国二胡表演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的发言中,以她多年的舞台演出实践经验,主张应立足传统,并容纳外来潮流,才能开创一条新路.音乐学院刘月宁教授在“立足传统 面向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民乐发展的新定位和新思路”的发言中,介绍了大量中国民乐的对外传播实践活动.南京艺术学院王晓俊副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中,蕴藏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和音乐的民族特性,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构建民族意识、实现身份认同的前提.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问题上,情况也是颇为复杂的,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中西结合的程度问题,都需要融入历史感的分析与批判意识,以更专业的研究精神,在吃透中国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不能盲目结合,也不能随意嫁接.

总之,此次会议的议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和研究视角较为全面而深入地触及了表演的问题,通过主办方的精心安排,在理论家和表演艺术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打破学科界限,国内外学术前沿和研究方法互相借鉴是此次会议的突出标志.当然,以“表演”为题,研讨的范围太大,太广,而试图跨学科的努力也必然会牺牲在共同交流过程中各表演门类的一些特殊性,但这并不影响研究的特殊性.仅仅希望这样的会议能进一步促进表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对国内音乐表演理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能对表演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会议议题.

高拂晓《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与评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4期.

高拂晓《超越音符的想象——剑桥大学表演研究网络第三届国际会议综述》,《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高拂晓 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萌)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音乐表演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音乐表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音乐论文网

2、音乐生论文

3、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4、音乐刊物

5、音乐期刊

6、北方音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