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城市认同的过程与类型以贵州省农民工为例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贵州省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城市认同的过程与类型以贵州省农民工为例

康红梅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是促使其顺利市民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又可以从其社会认同和地域认同两个维度去衡量.以贵州省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为典型例证,分析农民工城市认同的过程、四种认同类型及其特点,对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认同:特征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1332(2016)01-0045 -05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需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外在力量的推进,更需要农民工自我主动性的发挥,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农民工从传统的农村地区进入现代化的城市地区,面临着不同空间的转换,不同文化的适应,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和交融.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在新的城市空间中的重新建立“自我”位置的“认同”过程.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个群体市民化意愿的前提条件.

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影响着其对城市的看法和态度.一般来说,城市认同强的农民工与那些城市认同较弱的农民工相比,具有更强的市民化意愿,也就是说会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城市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来,有更强的迁移城市意愿和成为城市市民的意愿.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在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条件,努力改变造成农民工问题的户籍制度,实行居住证和对农民工进行优惠落户政策,扩大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群体的覆盖,探索专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时候保险制度,为农民工转变为市民,获取市民化权利提供条件.但是无论我国目前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和政策关怀走入哪个阶段,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问题都是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化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农民工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身份是现在的农民工还是未来的城市市民,农民工的城市认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我国的阶层分布状况、生活状况,阶层关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相关政策、方针,为未来针对农民工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颁布提供认知条件和经验资料.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工城市认同研究侧重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略显不足.定量研究用普通性的指标掩盖了每一个鲜活个体城市认同的不同表现及背后的原因.因此,本文尝试以贵州省农民工城市认同为论题,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面,描述其城市认同过程,归纳其城市认同的类型及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这个社会现象,为政策设计和学术探讨提供参考.

二、浅表式城市认同

中国的城乡分壤是一直存在的历史现象,只不过近代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城乡隔离和对立,以至于目前全国城市全面放开落户制度后,这种城乡之间二元社会结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省农民工在进入大城市打工之前对城市的印象是浅层次的,是停留在表层的一种认知水平.这种浅表式城市认同首先是通过上城市购物、其他人对城市的描绘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后来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杂志等传媒手段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个案1:WY,52岁,男,小学文化,杂工

我(20世纪)80年代去镇上打工的,那个时候的镇上没有现在这样漂亮,第一次知道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就是12岁那年跟父母去了一趟镇上买年货.那时候觉得镇上就是比村里要多些货物,路面要平整些,没有那么多泥巴,车子也要多些,什么自行车、拖拉机、汽车的都有.

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心中对城市的最初印象,大多停留在对小城镇的看法上.他们对城市的认知主要停留在建筑、路面、货物等城市的空间物质特征上,表现为城市区别于农村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能更便利地、充分地满足人的吃、穿、住.行的需求.也就说,在老一代农民工心目中城市是来满足人的本体性安全需要的.这种对城市的认知没有触及到城市文化的内核,只是一种表层的接触,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因此农民工的这种城市认知是属于一种浅表式的城市认同类型.

这种浅表式的城市认同同样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人城之前的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在入城之前,绝大多数在农村中小学读书,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是电视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物质也十分贫乏.这些因素导致其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关于城市认知也仅仅在意城市的物质和空间形态,选择性忽视对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认知.

个案2:WJW,25岁,男,小学文化,技术工

来贵阳打工前读了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当时对贵阳城市的了解是通过电视看到的.电视中总在说贵阳天气好,比我家好(铜仁),我家夏天很热,所以我来贵阳打工了.后来通过网络和手机还了解到关于城市的很多优点,如高楼多,商品丰富啊,要买什么就有什么,比我们农村强,也比我们镇上集市好.城市网吧多,不比我们农村,要走很远的镇上去才有.当然,城市中还有很多好处了,比如轿车多,品牌商品多,街道干净整洁,卫生状况好….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WJW对城市的最初认知也仅仅停留在空间、物质形态上,这种认知层次也是对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关注比较多,对城市的社会性文化特质关注比较少.处于这个层次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和上述老一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一样都是属于浅表式的城市认同.这种城市认同类型处于认同的最初形态,是人们对城市的一种初步的觉察和感知,没有触及城市文化认同的内涵.学者崔新建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之间对共同文化的确认,表现在共同文化符号的使用,文化理念的坚守,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共性增强.”农民工要想达成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就必须走出农村,与城市主流文化充分互动,并且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受城市主流文化的影响.

三、渐强式城市认同

对于农民工来说,其城市认同过程既包括流入城市前对城市的认知,又包括流入城市后对城市的进一步理解,也包括对城市认同未来展望的思考.对于流动到城市中打工的农民来说,当其置身于城市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和身体来体验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其对城市的认同以及超越了最初的浅表式认同层次,表现出渐强式城市认同的特点.

个案2:WJW,25岁,男,小学文化,技术工

来贵阳打工后感觉蛮不错,最起码工资高,此外饮食习惯和语言和家乡差不大,很方便.总体感觉城市比农村好太多.像我这个工作,开挖机的,城市建设多,工作也好找,老板还给我入了意外保险,工伤保险之类,这在农村就不可能享有.还比较喜欢贵阳人的素质也好,讲卫生,讲礼貌.……虽然我现在住在工地上的活动板房里面,不是很舒服,但是一走出工地去市区看到整洁、干净的城市,心情也就好了,城市的环境好嘛,感觉很舒服.

从个案WJW的言谈中,我们可以得知作为农民工,尽管他在城市社会中居住的环境比较差,但是却对城市整体环境感觉不错.从城乡饮食习惯的趋同到城乡社会保障的区别,到城乡整体文化氛围差异的感知,WJW对城市有着一种逐渐增加的认同感.在这种认同类型中,农民工对城市的地域性特点的关注逐渐减弱,对城市区别于农村的社会性特质的感知愈益增强.这种渐强式认同感同样体现在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认同感知中.

个案3:YXY,49岁,女,初中文化,餐馆服务员

我来贵阳打工八年了,当时候出来打工都40多岁了.像我这个年龄在农村就算老人了,加上又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本事,在农村也就找不到赚钱的活计,就只能种田.种田太辛苦,还不如现在来这里洗盘子,不累人,吃住包了,每月还能净赚一千五六百元的.这就是城市比农村好.当然,城市比农村还有很多好处,我在这里染个黄头发就没有人说三道四,要是在老家,我都不要出门了,后背都肯怕被别人戳穿的.城市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和睦相处得多,不会像农村东家长西家短地闹出很多矛盾……

从个案YXY的陈述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她从城乡对照中表现出逐渐增强的城市认同.在城市中存在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在城市社会中有着与乡土社会不一样的道德评价.YXY对城市社会的认知和体验不但来自于其对城市地域性特征的关注,而且更加重视对城市社会中的文化,消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注,如城市社会因居民的异质性强,就少了很多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城市社会中的价值评价体系更加开放和现代,就对各种标新立异的行为的容忍性就更大.无论是对于未来准备扎根的农民工群体还是对于将来要返乡的农民工群体,无论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来说还是老一代农民工群体来说,这种渐进式的城市认同类型都会出现和存在.

人的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是社会和环境的产物,当处在迥异于农村的城市环境之中,农民工群体不得不对这种新的社会环境进行识别、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当城市文化的比较优势产生后,农民工群体慢慢地修正自己原来的价值观.从关注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转向重视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不仅满足个体生存更是为了满足和建构社会.因此,处于城市场域中的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过程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渐强式城市认同的特点.

四、融入式城市认同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达到一定时间段的农民工来说,其城市认同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其市民化意愿的强弱程度.反过来也可以说市民化意愿越强烈的农民工,其城市认同的深度和广度都要强烈,突出表现为融入式城市认同和矛盾性城市认同两种类型.下文将详细解读农民工的融入式城市认同类型的具体表现和特征.

个案4:ZJ,46岁,男,初中文化,室内装修工

1986年我就来到贵阳城市了,感觉比家里好多了,当时就想啊,以后自己努力要成为城市人.这里出门坐车,不要走路,晚上有路灯,照得到处都亮堂堂,不像农村瞎灯黑火的,到处黑漆漆.更主要的是买东西方便,有钱的话,什么见过的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有买.还有是城市人有素质啊,有礼貌,讲文明的,不像农村人张口闭口骂娘的话.这里好找工作,年龄大的有事情找,年龄小的就找年轻人的活干,这家找不到活,就到那家去找活干,不像在农村主要去田地干农活.(问)打算留在城市变成市民吗?不瞒你说啊,我干这个手艺活早,我在贵阳已经买了一套房子了,贵阳不是买房子送户口吗?养了两个小孩,将来还要买一套房子才行.(问)什么时候买的房子?在花果园买的那套房面积小,才100个平方米,2013年买的,托了个熟人买的内部价才3千多元一平方米.2014年年底入住了.(问:那你成为真正的贵阳市人了?)只是名义上是城市人了.(问:这个怎么说?)城市人不好当啊,要更有钱才行,很多城市人穿的都是名牌商品;要有更高的文化,谈吐都是流利的普通话,很有风度;也要更文明才是真正的城市人,这个得指望我的两个孩子了,指望自己不上了,都这把年纪了.

从ZJ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贵阳市的地域性空间、物质特征表示特别的关注和认可,而且对贵阳市的城市社会文化特征也表示赞美和认同.也就是说农民工被城市主流文化所同化,其流动前所拥有的乡土文化保留越来越少.这种认同状态是一种积极融入型的城市认同类型.ZJ不仅在观念上认同贵阳城市的空间、物质、文化、社会特征,而且表现在行动上的积极融入,如在贵阳市买商品房获得城市户籍身份,寄希望于后代积极变成有品位、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等.

抱着这种积极融入式城市认同的农民工还有很多,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文化层次比较高,一般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本身有一技之长,或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

个案5:YLF,28岁,男,初中文化,技术工

初中毕业就来贵阳市打工了.原来一直读书,从来没有干过农活.记忆中只有农村,农民却没有农活,可以用父母的话来形容我,叫做“葱蒜不分”的人,却没有城市人的命,成绩不好,不能靠读书变成城市人,只能出去打工变成农民工.所以,这个命我也认了,既然农活不会干,就好好地学习技术,技术工在城市里总能找到工作,饿不死自己.(问:学了什么样的技术?)做过很多工作,也学过很多种技术,当过司机,开过挖机,做过建筑工人,当过学徒,学过装修等.现在还在学习监控安装技术,每一次换工作都要重新学,幸而年轻,也读了个初中,技术性的东西,自己多琢磨,多花时间,勤问别人也就学会了,因此对自己还挺满意的.虽然换工作折腾人,但是技多不压身啊,至少现在不用四处求人了.

从YLF的言谈中可以得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他,其融入式城市认同的程度也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尽管他不停地换工作,但是都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新的技术.其主要原因是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层次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要强于老一代农民工,其市民化意愿也要强于老一代农民[4]34.39.因此,这个群体的城市认同主要以融入式城市认同类别为主.

五、矛盾式城市认同

在矛盾式城市认同模式中,农民工群体对城市认同的广度和深度要弱于融入式城市认同,其市民化意愿也没有融入式城市认同农民工的那么积极、乐观和坚定.在矛盾式城市认同类型中,农民工对城市地域性空间和物质特征表现出赞美和期望,而对城市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精神性特征持有怀疑、观望、否定、逃避等心理取向,表现出既向往城市的物质条件,希望变成城市人,又表现出难以融入城市的精神文化环境,从而流露出一种逃离、怀疑、犹豫的矛盾态度.

个案6:YQL,42岁,男,小学文化,杂工

我十六七岁就出来打工了.当时就想城里比农村好,城市干净,店铺多,商品丰富,要是出生在城市就好了.可爹妈是农村的,没得选,就只能出来打工了.城市好就好在活路多,找份工作是容易.但要找份收入高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就要有文凭、要有技术.像我就只能干些体力活了,扛东西,守大门,看材料,搞卫生等,只要能赚钱的活不管多脏、多累我都去干.(问:那你将来打算变成城市市民吗?)想有什么用?城里人要花大钱买房子,出门就要花钱坐车,现在我连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都难找,变成城市人喝西北风啊?!你以为城市好啊,对我们这种收入低的人也从不帮衬,政府的低保我们农民工也不能享受,邻居之间也老死也不相往来,城里人冷漠着呢!(问:那你将来要回农村吗?)也不想回农村啊,出来这么久了,习惯城市的环境了.农村环境差,天气冷,污染重.贵阳天气爽,空气质量好.再说回老家也干不动农活,本来农活当时就没有学好,这回去还得重新学,烦啊.……但是留在这里,也烦,天天得惦记去找点事情做,赚点钱,否则说不定哪天就没有饭吃了.

在个案6中,YQL对贵阳城市的物质性特征评价是积极的,“城市干净,店铺多,商品丰富”,“城市好就好在活路多”.他在城市中能赚到钱,享受城市中优越的物质环境条件.但是他对城市的精神文化特征的评价却是消极的.他抱怨城市政府对像他这种收入不稳定的农民工没有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也批判城市人际关系的冷漠.他的这种对待城市不同特质的矛盾态度导致他对城市的认同呈现出分裂的矛盾性认知特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YQL自身文化层次较低,技术能力缺乏,融入城市社会受挫,故而在态度上表现出一种纠葛、矛盾的认同状态,即对城市社会表现出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式的城市认同心态影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一方面作为长期生活在城市社会中的农民工,他们对城市慢慢产生一种依恋和同化,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及其他的外在阻力的存在,其对城市又产生一种观望、逃离和否定的心态.在农民工群体中,这种矛盾式的城市认同类型也具有普遍性意义.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已经慢慢得以改变,真正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就落到了农民工自身身上.如何应对农民工矛盾式的城市认同,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培育农民工城市主人翁意识就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结语

有学者从文化适应的角度阐释了迁移者文化认同的四种模式,即同化、整合、分离和边缘化[5].这种分析路径着重于对迁移者迁移后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描写,忽略了迁移行动发生前对移入地文化的预先理解.就其分析视角来说,这种分析结果是站在移入地文化的立场上来看迁移者的文化认同状态的,忽略了迁移者自身对移入地产生认同的能动立场.本文分析贵州省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就是从上述两点缺漏之处展开论述的,既考虑了时间的延续性又考虑了作为迁移主体的农民工自身的观点和态度.本文认为,贵州省农民工的城市认同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了迁移前主要对城市物质文化特征予以重视,有选择性地忽视城市的精神文化特征的浅表性城市认同类型;进城后无论是对城市的物质文化特征还是精神文化特征都予以关注的渐强式城市认同类型,以及对城市认同未来走向的融入式城市认同和矛盾式城市认同共四种类型.尽管这四种类型的城市认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总体上来说,每一种类型的城市认同都是作为认同的主体的农民工在对城市地域性特征维度或社会性文化特征维度上的取舍和偏重而形成的.这些研究结论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现状,制定切实有效的市民化政策提供了经验材料和新的思考路径.

贵州省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贵州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贵州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