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方面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戏曲表演贵在抒情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戏曲表演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戏曲表演贵在抒情

智者强调,“王道本乎人情”.哲人认为,“处世不过善体人情”.马克思指出:任何理论,如果失去感性,是僵死的,不人道的.理论尚且如此,文艺更需感性.感性的极致是感情.艺术的魅力是以情感人.在梨园艺人看来,“情理即戏”,而理在情中,归根结底,戏曲之道,抒情而已.《西厢记》《牡丹亭》,抒写至情至性,因此洛阳纸贵.千古梨园,一直以情感人,所以妇孺皆知,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万人空巷.宋元南戏一往情深,元代杂剧感天动地,明清传奇情深似海,地方戏曲情肠百转.一部源远流长的戏曲史,是中华民族悲喜交集的情感史.

较之话剧,戏曲之情,更加鲜明,更加饱满,更加浓郁,更加优美.因为戏曲之情,在剧本上诉诸文学抒情的极致诗歌,在舞台上诉诸艺术抒情的极致歌舞,乃至美术抒情之极致绘画.这些达到抒情极致的艺术元素有机融合,创造出戏曲艺术特有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使戏曲抒情达到极致境界.比如,《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特别是一些闺阁女子,更是被感动得如醉如痴,死去活来.其中娄江女子俞二娘,对《牡丹亭》剧本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蝇头细字,批注其侧”.扬州女子金凤钿,对《牡丹亭》“读而成癖”,“日夕把卷,吟玩不辍”.甚至致信汤显祖,“愿为才子妇”.《红楼梦》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曲,忽而“心动神摇”,忽而“如醉如痴”,忽而“眼中落泪”.《牡丹亭》迷倒这么多人,固然与剧作家非凡的才气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该剧在极力推崇程朱理学、推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明代社会,放胆讴歌纯真浪漫的爱情,赞美人世间的至情至性.正是这刻骨铭心的天然之情,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强烈共鸣.一个“情”字,乃艺术真谛,戏曲底蕴.

戏曲表演,要想以情感人,首先演员要动情要感动.汤显祖说:“能痴者而后能情,能情者而后能写情.”他写《牡丹亭》第二十五出“忆女”,写到“赏春香还是你的旧罗裙”一段伤感剧情时伤心不已,躲到柴房里潸然泪下.难怪《牡丹亭》之情抒写得那么真挚,那么深切,也难怪那么多女子痴迷《牡丹亭》.作家动真情,读者才感动.同样,演员动真情,才能唤起观众共鸣.当时杭州女演员商小玲,便是一例.她擅演《牡丹亭》,表演十分动情,极其投入.每当演到“寻梦”“闹殇”时,总是“缠绵凄婉,泪痕盈目”.这样动情的表演,观众能不感动吗?戏曲演员,要想以情感人,必须先像汤显祖那样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真正进入角色的内心深处,把握其规定情境中的独特心理,独特情感.然后才能在舞台上演活人物,抒发真情.当然不仅要这样吃透剧本,做好案头功夫,还要练好戏外功夫,丰富生活积累,尤其要丰富情感体验.如商小玲在台上表演那么动情,不仅在于她吃透了剧本,更在于她与杜丽娘同是年轻女子,一定有和杜丽娘相似的爱情体验,像杜丽娘一样“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人生的共鸣唤起她与角色的共鸣,进而唤起观众的共鸣.以生活为源泉对角色动之以情,以动情为根基抒发真情,使表演真正以情动人.

演员演戏能动真情,演出真情,这是最宝贵的素质.就像做人,天生性情中人,是最好的人,是人们最喜欢的人.但动真情演真情,是否一定感人,一定会把戏演好呢?不一定.演戏,如果像生活中一样真哭真笑,效果会适得其反.川剧表演家康芷林说得好,“平常人哭出来的是泪,演员哭出来的是戏”.梅兰芳也指出:“演员深入角色,演得逼真,是应该的,但是切不可忘记自己是在演戏,否则真哭真笑,控制不住自己,便会把戏演砸了.”美学家王朝闻,从审美心理角度指出:“演员自己都哭够了,笑够了,我们看戏的还有什么可哭的,可笑的?”的确如此.好演员不是自己哭,而是让观众哭.演的人一哭,观众反而不哭了.这如同会说笑话的人,不是自己笑,而是让听的人笑.讲的人先笑,听的人反而不笑了.这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

戏曲舞台,诗情画意.戏曲演员,多情种子.

责任编辑 李 蕊

戏曲表演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戏曲表演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戏曲表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