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铸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颠覆和重铸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颠覆与重铸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颠覆与重铸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颠覆和重铸

摘 要:鲁迅在其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颠覆与重铸了诸如女娲、后羿等英雄形象和伯夷叔齐、墨子等义士形象.其独特的写作手法是:英雄生活化、理念矛盾化和结局真相化.而鲁迅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再塑造,搭建了批判封建社会、人性本身等内容的舞台,并破除愚昧,再现了真实的英雄形象.

关键词:故事新编 英雄形象 再塑造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296-01

鲁迅先生的第三部小说集起名为《故事新编》,其意为:将以前的故事重新编写.手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改编,指根据原有事件进行的加工改造,其大致的故事发展脉络没有很大的变化,符合的篇目有:《补天》、《出关》、《采薇》、《非攻》.而余下的几篇可以说是杜撰,只是糅合了一些时代或者人物元素,符合的篇目有:《奔月》、《理水》、《铸剑》和《起死》.

《故事新编》的素材出自于上古神话和先秦诸子的故事,其中不乏女娲、后羿、伯夷叔齐等英雄和义士形象.在本文中,英雄是指因壮举二永垂青史的人,如女娲、后羿和大禹.而义士则因道德受到尊崇,如墨子、伯夷和叔齐等.因为以上的界定,《出关》和《起死》不在讨论的范围内.本文旨在研究《故事新编》中人物塑造的手法和对历史的改造方式,希望对日后的写作或者鲁迅研究有一些小小的帮助.

在《新编》中,鲁迅运用了许多历史小说的惯常手法,在此不作解读,因为这既不是鲁迅写作的重心,也没有鲁迅的风格特点.《故事新编》重点运用的手法,主要展现在再塑造上,正是通过它,鲁迅完成了对英雄的颠覆——消解形象,以及重铸——赋予新意义.

“再塑造”重要的一环,是人物形象的本体.英雄形象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即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加大表达效果的力度和时空跨度,提高人们的接受程度.但这只是“引用”的过程,不需要手法的支持.故不赘述.

而鲁迅在本书中的手法主要体现在“再塑造”的“再”上.这样的手法主要分为三种:英雄生活化、理念矛盾化和结局真相化.接下来,我就详细解释一下这三个手法及其意义:

一、英雄生活化

该写法就是在小说非常细致地展现其生活的全貌,只展现英雄和义士的真实生活.

在《奔月》中,后羿是一个为了家庭生活四处奔波的形象,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面对世俗生活的窘迫:

羿吃着炸酱面,自己觉得确也不好吃;偷眼去看嫦娥,她炸酱是看也不看,只用汤泡了面,吃了半碗,又放下了.他觉得她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

从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后羿贵为射日英雄,却没有办法给妻子带来可口的食物.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后羿形象.弯弓射日,将天上九个太阳射下八个的盖世英雄形象被彻底摧毁,不再是人们熟悉的面貌.

《采薇》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第二天,兄弟俩都比平常醒得早,梳洗完毕,毫不带什么东西,其实也并无东西可带,只有一件老羊皮长袍舍不得,仍旧穿在身上,拿了拄杖,和留下的烙饼,推称散步,一径走出养老堂的大门;心里想,从此要长别了,便似乎还不免有些留恋似的,回过头来看了几眼.

伯夷叔齐虽然说是从此不食周粟,但依然带着烙饼出发,而文中描写它们到了首阳山后对食物渴求的神情,也将他们崇高的形象消解了大半.

这类写法的意义在于:

1.将英雄和义士的形象拉回生活中.鲁迅的文学是关注生活的文学,其故事自然要体现生活,而这与神话所自带的高高在上的效果有所冲突,所以鲁迅便消解这层崇高感.神话常常省略故事发生的大部分过程,只讲起因和结果,其中的人物从来没有立体的形象,鲁迅的解决办法就是描写他们的生活.

2.这样的消解可以改变读者对神话中人物的态度,根深蒂固的英雄形象也得到解放,撼动的是封建礼教的基础之一:先哲事迹.将这些事迹背后的真实暴露出来,是鲁迅一贯的风格和任务.

3.给予鲁迅更多的空间展示各种人物的细节以进行批判,揭露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采薇》中,曾发生过一名女子给伯夷送姜汤而引发的混乱,这样的描写还有阿金姐、小丙君的相关故事.这些人都是鲁迅的批判对象.顺带而提的讽刺与批判正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要展现这一大特色必然要展现细节,也就是将神话里的英雄义士形象生活化,在英雄生活的舞台上创造鲜活的人物,对其赞扬或批判.

经过第一步加工,英雄义士已经“泯然众人矣”了,并且有了这一层铺垫,之后的两个手法才有了用武之地.

二、理念矛盾化

理念的矛盾化具有两个含义:英雄义士的所思所想与当时的普遍想法之间的矛盾;英雄义士的所思所想和自己行为之间的矛盾.

第一个含义主要体现在《补天》和《非攻》中:

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

文中,女娲并不理解时人对她的崇拜及相关行为,反而认为其异样并表现出厌恶.这里的理念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想要通过矛盾对时人进行批判而已.

而这在《非攻》之中,文中,墨子宣扬非攻理念,其弟子却想要带领弱小的宋国与楚国交战.墨子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危机,却迎来了这样的结局: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他的理念没有受到弟子的理解,他秉持自己的思想也没有得来回报.这样的理念矛盾并没有带着批评的色彩,而是鲁迅对实干家的关怀和赞许,并且通过矛盾反过来对社会进行批判.这个表达效果也是通过结局展现的,或可以归于手法三.

第二个含义是《故事新编》中的普遍写法,在《采薇》和《非攻》中都有运用.实际上,只要出现诸子百家中的形象,鲁迅就会将他的理念矛盾化.要理解这个手法通常需要一些历史常识,如《采薇》中,伯夷叔齐所追求的事情为什么存在矛盾这件事情就没有明确点出,只是展示出来而已.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

这是因为通常的理念矛盾化都隐藏在阐发该理念的著作中,如《论语》中多次出现了对君主行为的暧昧态度,提出的方法论只有规劝.诸子百家的理论其实都有缺陷,而各派却只是隐藏它们或者避而不谈.鲁迅将这些隐藏在学说背后的逻辑错误展示出来,提醒人们去质疑各个学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说的怀疑会带来价值的重估,就会带来思想的解放,启迪民智.

这个手法还有第二个作用:持续消解英雄形象.英雄生活化给予了这一手法更多的发展空间.在《采薇》中,二人与阿金对话时,曾有这样的描写: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伯夷想要说出他们不食周粟的理念,而叔齐的一个眼神就可以看出他明白这种想法的虚伪性,但没有说破.这种描写,极大地拓宽了叔齐形象的解读空间.

鲁迅在将他们“下放人间”后,也将他们的学说戳穿,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具有讨论性,彻底地消除英雄义士的高尚形象,成为一个可以被研究的“人”.

三、结局真相化

结局真相化,就是虚构一个不同于原故事的结局展示给大众.此手法虽然贯穿于《故事新编》的八篇文章中,但其表达效果因人物形象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一类人物是鲁迅称颂或者不严厉批判的:

在女娲本来的传说中,她并没有死去,大鳌的四足被砍掉作为四柱.其后供奉女娲的香火旺盛不断;而《补天》中,女娲筋疲力尽而死,她的身体被创造的子民所争抢,最后被大鳌拖走不知所终.

大约巨鳌们是并没有懂得女娲的话的,那时不过偶而凑巧的点了点头.模模胡胡的背了一程之后,大家便走散去睡觉,仙山也就跟着沉下了,所以直到现在,总没有人看见半座神仙山,至多也不外乎发见了若干野蛮岛.

同样的手法也出现在《奔月》、《采薇》、《铸剑》、《理水》和《非攻》中.

虚构的结局是在告知人们英雄所作所为的无意义和无人知悉.从而反观社会的黑暗、看客的愚昧以及鲁迅所处社会的人群心理状况.

第二类人物是鲁迅的批判对象,该手法将他们漫画化并予以尖酸的嘲讽,但因为只在《起死》和《出关》中出现,并非英雄义士,故不再讨论.“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曾经问过.那么,在《故事新编》中他问的便是“英雄之后怎样?”在辉煌的事迹或者惨烈的死亡后,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成了什么?结局真相化有强烈的警示作用,留下悬念,引人深思,促进人们理性的思考,这也许是鲁迅最愿意看到的.

结语

《故事新编》中,英雄义士形象大多是古代封建社会所标榜和宣扬的人物,在君主的手中成为思想控制的工具,丧失了本来的生活、性格,变成一个个符号,得到不相称的称赞.然而只要稍稍颠覆与重铸他们的形象,人们自然会对封建文化感到不安与怀疑.这三种手法想要做到的,就是刺激这种怀疑精神.鲁迅“展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就是这个道理.搭建一个真实可感的舞台,即生活化的场景;展示一种并非定论的思想,即矛盾化的理念;透露一种可供回味的结局,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即真相化的结局.一切都是可以讨论的,刻板印象也就得以消除,封建统治所带来的思维固化也得以消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新编》将英雄义士在历史长河中磨灭的形象,重新立体化,说是颠覆和重铸,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还原,将统治者掩盖的真相重新揭露,将人们带回那些真实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鲁迅著.故事新编[M]《故事新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2014.

[2]祝宇红.“王道”“天命”的历史批判和现实讽喻——重读鲁迅《采薇》[J].文艺争鸣,2016(05):40-49.

[3]秦林芳.“奔月”:中间物意识的历史寓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82-86.

[4]詹玲.“弃家”模式下的神话建构——鲁迅《奔月》的别一种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8(09):57-59.

[5]张钊贻.《出关》的现实寓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1):174-184.

颠覆与重铸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颠覆与重铸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颠覆与重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自考论文查重吗

2、毕业论文查重率

3、论文改重

4、论文查重修改技巧

5、小论文查重

6、论文改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