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统文化渊源与其建设路径类论文例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统文化渊源与其建设路径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反映,它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内核和理论根源,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演进数千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深刻内涵,赋予其民族性和时代性,以彰显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价值和时代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统文化渊源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岁月的变迁和磨砺,都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始终秉承对于生命价值、人生境界的探寻和体验,这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理解生命意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积淀,不断发展、凝练并传承至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团结一致,冲破艰难险阻的力量支撑,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一)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

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他们为国家兴亡、民族振兴而赤胆忠心,前仆后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安危、人民利益舍生取义,赴汤蹈火,"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即使身为一介布衣,即使未居一官半职,也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将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系心头,这些无不表现出他们为了国家、民族、人民不惜牺牲个人的爱国忠贞之情.而传统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探讨是要用个人的修为,通过不断地努力和自省,在实践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人格和素养,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己任,时刻心系家国命运,这无不表现了立志为国奋发图强、平定天下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的情怀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是每个人最真挚、最深沉、最高尚的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胸怀家国、心系故土的伟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二)民本思想的价值取向

今天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自古以来就在治国理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本"一词最初见于《尚书·五子之歌》所载的"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为要亲近人民,善待人民,不可忽视人民,蔑视人民,人民是江山社稷兴衰的关键,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荀子云:"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意即天下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王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王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荀子的思想强调了重民轻君,以人民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管子·牧民》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意为政权的兴盛和稳固在于顺应民心,反之,若不得人心,则政权难以稳固,国将灭亡.民心是国家存亡,执政成败的关键所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人民、国家、君王的关系,突出了人民是第一位的,因此而有"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论断.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的思想不胜枚举,体现出自古至今的思想家、理论家、统治者对于民心、民情、民意之于社稷兴亡的深刻认识.这是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唯有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充分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三)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的思辨方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和合中庸"、"天人合一"、"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等无不蕴含着丰富且意蕴深远的和谐思想,这也正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和谐为最高境界,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力求促进各种关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同时,在处理问题时还很注重"中庸之道",力求以中立、平和、稳定、公平、协调的方式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避免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亦即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同时,依据"中庸"的辩证思维,产生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辩证地看待差异和优缺点,能够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个性的存在,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寻求最大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缓和矛盾和冲突,充满了辩证思维和理性智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东方和西方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主流和非主流思潮,相互冲击,相互碰撞,中庸,和而不同的思辨方式无疑对于我们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对于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各民族、各国家的和平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能提供的思想资源远远不止上述方面.还有"克勤于国,克俭于家"的勤劳勇敢精神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苟日新,新,又日新"的革新、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髓无不是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内核,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路径

(一)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始终秉承对于生命价值、人生境界的探寻和体验,这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理解生命意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积淀,不断发展、凝练并传承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团结一致,冲破艰难险阻的力量支撑,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要批判的继承,要因时而变.对于文化的传承要适应时代要求,有所扬弃,推陈出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要求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唯有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才能孕育出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此,一是要促进文化自觉,注重个体思维的发展,使每个个体有充分广阔的空间发展创造,培育出充满活力的民族独特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价值.二是要树立文化自信,在全球文化交往中树立信心,平等交流和对话,进而赢得尊重和认同,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三是要增强文化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只有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地应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的威胁和挑战,理性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存在需要构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全球化时代中,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融合还有碰撞,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存在,这一过程中交织着矛盾和冲突,同时又形成促进发展的动力.当今的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开展起来的,除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各层次、全方位的影响和作用之外,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也越发明显.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同一时空相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下造就的不同文化,势必会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排斥,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对抗,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主流与非主流等文化样式对立统一地互相交融、激荡.需要营造和谐共荣的社会秩序,以更好地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选择,秉承以人为本,以和谐为主旨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在和谐思维与和谐理念下,建设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的国际交往关系,营造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和秩序.

(三)增强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增强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夯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基础,全面提升软实力,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一方面,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关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稳固,关系着国家向心力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越发的重要和显著.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民族才能造就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国,这正是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作用.而反之,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的国家,没有文化共识,没有思想引领,势必颓败于世界竞争之中.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交流频繁,文化交往方式多种多样,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破坏我国文化认同的基础,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文化认同是实现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文化安全对于国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意义重大,它是保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运用,不受外来文化侵扰和危害的重要屏障.文化安全既需要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平衡互动,使其更具生命力,更需要广泛的价值认同,使其永葆生命力,经得起威胁和挑战.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增强文化认同,传播中华文化,要建构多维渠道.首先,要注重一元和多元的统一.深刻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分清楚主流和非主流,突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引领作用,同时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提供自由的空间,实现一元和多元的协调统一.其次,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认同需要将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现代文化资源相整合,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影响力,实现更广泛的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感.

(四)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之魂,而价值理念是文化的核心.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基础,是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方面,凝心聚力搞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无不来自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和碰撞频繁,文化思潮传播汹涌激荡.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各种思潮的涌现等危害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领会其根本要求,最大限度的整合价值资源,形成价值共识,增强这一价值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认同感.第二,要在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中寻求共识.既要尊重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合理存在,又要划定界限,明确标准,通过教育、宣传、法律法规等多中形式使人们真正认识,自觉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人们的所想所需,自觉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工作的基本遵循,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精神动力,主动积极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务必要保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努力.当今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试图破坏和扰乱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我们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精神之魂,它是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化有益成分的价值体系,要使之成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标志.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0页.

[2].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3]中国第十七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页.

作者简介:郑蓓蓓(1982-),女,回族,河南郑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生在读,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YJC710080.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5、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6、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