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女性设计师的自我觉知和进退取舍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关于设计师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女性设计师的自我觉知和进退取舍

廖月凰

台湾科技大学EMBA 硕士,现任磐力室内设计总监,从事设计工作已有20 年,早期从建筑师的团队中,砥砺出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近12 年走入生活的内部环境设计.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其最为关切的议题.在每一个个案中,她以客户的生活轨迹及理念经历为起点,在表达人文住家或呈现企业文化的商用空间及群体互动环境里,实现带出的温度和梦想,创造人与空间个性的和谐共融,并要求设计落实到现场施工后,完整体现该有的氛围及品质,是其一直用心努力的方向.

自然与人文艺术的融合,是廖月凰设计的基点.从最初当建筑师时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到创业成立室内设计公司,她所坚持未变的,是对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敏锐的觉知.她既乐于在旅途中随时观察一个建筑、一处街景、一个公园、一片郊野环境中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也勤于思考这些发现对于自己设计思维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她看来,所谓自然,即是指空间设计以大自然为师.素材取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同时通过科技进步来改良材质,营造令人身心健康的自在空间;所谓人文,即个人的生活历经、态度,与艺术美感的结合.因此,在分享设计的洞见和代表作品时,她时时保持“人”的视角,以探讨自然、人的个体特征、人际交流等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流动,如何雕塑出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在她的设计作品中,也清晰地呈现出房屋本身可以带领人“看见”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生活.同时,空间忠实地记录下不同业主对于生活的点滴感动,以及个人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位资深设计师,回首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踏上职业生涯之初的冲劲到坚持做公司的一路坚持,廖月凰坦率地现身说法,剖析了女性设计师的成长道路.她认为,必须去觉知自己,了解自己对于设计有多大的热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去培育自己对环境、对人的觉知.此外,还要“盘点自己的DNA 中有哪些强弱之处,有哪些能够让自己扛住困难的素质.诚实地面对自己,如果扛不住可以转行,同时要去思考各种事情在生活中的比重与排序问题.”

对环境的看见与知觉

我从事设计行业已经有25 年.早期做的是建筑师的工作,因为经常泡在工地上,练就了一双结实的腿脚.2005 年,我与先生开始创业,逐步转向做室内设计.

回首来看,我觉得设计师的DNA 中,有几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要思考:第一,你对设计行业有多大的热情,可以让你在即使面临“胸口碎大石”般的情境也能支持下去?第二,你在周遭环境中能够感觉到、在工作中与人互动时的感受与情绪,决定了你所能接收到的讯息之多少决定了你的敏锐度是高或者低.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就在日常生活之.

何为对于环境的“看见”与觉知?当四种材料放在我们面前,会激起人很多反应.比如设计师会考虑它使用之后的视觉效果,这是表象层面的分析.往深层去看,重要的是我们对它们有没有感觉,在说服客户使用这些材料之前是否能感动自己,这些感觉强到足以让我们讲一个故事给客户听.比如说,我曾经拍摄过这样一张照片,上面是从高处眺望台北市的美景.照片的拍摄地是台大医院,当时我小儿子在那里接受治疗,他右手的主韧带在外出游玩时,因为同学的原因意外弄伤了.我很心痛,心里只想着这件事是否会对他将来产生影响.那天,造成他摔跤的同学和家人来病房看望他,我抱着她告诉她没关系.一系列事情处理好之后,我的心情恢复平静,走到窗前,这才发现我还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制高点去看这处有名的景观,淡水河静静地流淌着,绿树环绕……可见,人对于环境的感知,会影响到你所接收到的讯息,影响到它是否能够成为滋养你的养分.

在旅途中,我喜欢去观察自然、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南投,我看到“921”地震后建造的小学是如何尊重自然,采用自然的建造材料,绝不是抱着“我盖了一座新建筑,让它宣地为王”的夸张想法,而是与当地的自然意境结合在一起,非常低调;在日本北海道,在瑞士,我发现有些建筑物尽管分处两国,却能够看出相通的年代感;在台东一处郊野公园,我看到海边优美的景象;在日本富士山附近,看到近处的小溪、河边的房屋和远处的富士山共同组成了令人感动的画面.

我意识到,这些地景之美是天然的,但也经过设计师和各类人群精心的设计——你说,公园里的一棵树为什么会歪向这边而不是那边?其中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考虑.在地球的不同区位旅行,我们会发现许多地方构成的物理元素是相同的,也许植被和地景有所差异,但真正使得各个地方不一样的因素,在于人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是它们,导致各地的人和建筑,对于光与影有着不同的诠释方式.光影,也是我尤其感兴趣的部分.有时候我通过摄影,来体会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奥妙.有时候,你在同一个区域,只是沿着街道拐个弯,就能看到丰富的景观变化.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如何去说服客户?就是要在这部分下功夫.

实际上,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客户.比如说我曾经遇到一个客户,他的家是一个公寓,面积是100 平方米左右.因为室内光线比较差,我提议可以打掉一部分墙让更多的自然光进来.一开始客户很反对,毕竟这会增加预算.后来我承诺他,打掉之后如果他不满意,我可以帮他恢复原样.眼见为凭,在拆除阶段他就已经发现效果超出想象,马上就感到很满意了.我也曾帮赖声川导演设计他的家.一开始,我们团队问他,是否可以拆掉一部分原有的结构,做一些挑战.接着他就产生了很多天马行空的设想,想出来很多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完成.面对不同的客户,怎样去处理这些事情?这是设计师工作的一部分.

空间,契合自然与人文生活

接下来分享几个作品.对每个案例,我都会从与客户的互动讲起.第一个案子位于台北.业主因为特殊的机缘买下这套精装房,拿到房子时里面卫浴、厨房都做好了,他想要把这套房子给儿子住,但并不想要大幅度改变格局,也不想要花很多钱.房子的外面看得到淡水河,景观非常好.但是按原本的格局,客厅后有一堵墙,里面是一个房间,视野被局限了.我们提出了三个方案跟业主讨论:第一个方案,保留原有的精装修,只是按照它的格局去放置家具等;第二个方案会拿掉百分之五十的原装修;第三个方案动作最大,将会有百分之八十的部分出现变动.一开始,客户对后两个方案有很大的顾虑,一是担心影响建筑结构,二是预算方面有挑战.但是看到一些呈现改造前后的图片时,客户认为那样做是值得的.

这套房子后面是阳明山,前面有淡水河,因此我们想要在室内做出“背山面水”的意象.对于客厅的墙,我们希望它不要过于“显性”,要让更多的光线进来,但又不希望完全没有隔断,造成“一眼看到底”的局面.那么我们就推敲,是用格栅,还是墙,还是柜子?方案成型后,我们到花莲和其他地方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洞石,又采用了带有水纹的石材,以此表达山与水.

接下来分享的一个案子,是我创业前几年时遇到的.这也是一套精装修交付的房子,客户同样不希望做太大的改动.这让我对“轻装修”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自己在软装方面需要去加强,毕竟室内设计师不能只做硬装.这个项目有趣的地方在于,房屋本身的格局是非常开放的,从门口可以一直看到其中一个房间里面.客户一开始也是被这个开敞和通透的格局吸引.但是,当他真正走进这个空间,他发现生活会变得没有隐私,于是我们对室内平面做了一些改动,把图纸交给建造商请他们重新布局.通过“缩”和“放”,来产生虚实的对比.同时,客户特别喜欢木材温润的感觉,所以来问我们,如何让空间跟木头建立起关系.我们的建议是,并不需要让木质材料充满整个家,而是让它和墙体,和铁、石材等结合,共同去呈现生活.

最后分享一个为好朋友而做的设计.她是一家跨国企业台湾区的高管,曾经游历过许多地方,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她希望将一些重要的回忆和所累积的一些物品都融合在这个家里头.其中有三个地方特别有故事性:一是客厅的大落地灯,一是客厅墙上的照片,一是一侧墙上的百叶窗.十多年前,她曾在别的朋友家看到一盏落地灯,它的光影给她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于是她当时就决定,有朝一日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家居空间来放一盏一样的灯.我说好吧,虽然房子的层高不算理想,但我会尽量去实现;客厅墙上的照片是客户的家人拍摄的,她曾经担任记者,有很好的摄影水平,我们要做的是在数量上去控制;第三,白色百叶窗.那是由于她到希腊旅行时深深地被当地白色的百叶窗和窗前飘荡的白纱所吸引,好像梦回少女时代,所以必须要在家里再现那样一番情境.再加上,客户有大量来自于朋友的赠品,从名贵的书画名家作品,到家具、饰品等.我一度感慨说这不是在设计一个住家,而是要帮你打造一座生活纪念馆!可是想要在同一个空间里保留这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如果不想把屋子搞成杂物间和储藏室,那么只有一件事情可做——做减法.感情方面可以做加法,设计上必须做减法.我要求她挑选出一部分必须保留的东西,其他的都要收起来,最后呈现出来的空间效果是比较空旷、舒服而又很有质感的.

为年轻女设计师建言:一路前行

在《设计家》杂志举办的两岸设计师交流活动中,我总是能够见到一些女性设计师朋友.她们也曾经问过我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经过思考,我整理了自己的历程与经验来与大家分享.

从学校毕业到现在,我从事设计行业25 年,其中大概有18 个年头是与“建筑”行业捆绑在一起,即使后来专注于室内设计,还是偶尔会做一些建筑方面的工作.在二十几年前,台湾建筑界的女性设计师很少,即使我们有这样的才能,也不见得有机会担当所有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可能一样地熬夜加班画图、跑工地,但不见得有机会上台去做presentatio(n 汇报演示).建筑设计行业本来对从业者的性别并无要求,但有些事情会在客观上对女性造成影响.在台湾,做建筑意味着必须去做监工.从设计、法规、跟客户开会、最后定案,再到施工开挖……设计师都要驻点.我曾经试过每个星期都要在工地待三到四天——直到自己开公司,做室内设计,设计师仍然是要驻点的.

真正让我从建筑设计、甚至是室内设计中退出来的,是怀孕这件事.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尚且可以挺着大肚子加班到很晚,可是到孩子呱呱落地之后,我发现自己没办法接受此前那样高强度的工作.从前,我可以一天画图画18 个小时,第二天继续扛着图纸去开会.可是因为这是我期盼而来的孩子,我必须对他们负责任.但是我只休息了半年,此前工作的事务所就跟我说需要我继续去帮忙协调一些事务.一路走来,一路辛酸,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么理所当然,那么简单.

因为我们公司规模较小,孩子也小,自己又有体力上的限制,所以曾经无数次问自己:我真的要这样子往下走吗?有时候我在画图的时候,小儿子跟着我一起在办公室里,拿着我给他的纸和笔自己写写画画……甚至曾经我忙着赶图的时候,忙得连冲个奶粉给孩子喝的功夫都没有.女性创业者所面对的情况,大抵如此.坦白说,我为什么选择把职业道路继续走下去呢?有这样三个原因:一,现实的考量.我需要参与养家;第二,每次外出开会,所听到的内容都会让我感动,或者给我打一针强心剂,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做得这样好,让我发现有些东西可以放在我的设计里;第三,我发现工作给我带来了一些“无形资产”.比如说,儿子在四岁时竟然就开始跟我讨论设计,可见我的工作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我在安排事情的时候,他甚至会给我提一些建议.这都是意外的收获.

在面对不可逃避的现实生活,面对自己所必须要去执行的事情时,大家都会有很多无奈、不愿意等等情绪.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执行呢?如果我们对自己有所觉知,那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去年,我考上了EMBA,开始了一段新的学习经历.创业多年,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多.我深深体悟到,自己身上有些东西已经僵化、干涸.从七八年前,我就反省:我要做些什么事,来延长自己作为设计师的职业生命?这些年我先后上了许多课程,刻意地不去读设计,而是要跳脱出设计,到不同的环境重燃学习的热情,然后从设计以外再来看设计是怎么一回事.我读过的课程,包括艺术品买卖、商务电子、书法,还有财经类的课程,但它们之间缺乏串联.于是我开始读EMBA,和许多来自不同行业的同窗们一起学习,收获很大.去年,我们家同时出现了三个“一年级”学生,两个儿子分别读高中一年级、大学一年级,而我读的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母子三人一同上学,非常好玩.

总体而言,我们做设计师,需要盘点自己的DNA 中有哪些强弱之处,有哪些能够让自己扛住困难的素质.诚实地面对自己,如果扛不住可以转行,同时要去思考各种事情在生活中的比重与排序问题.这就是我在设计界耕耘二十多年的心得所在.

设计师论文范文结:

关于设计师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设计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