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基于GPS-RTK技术的大比例尺测图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技术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基于GPS-RTK技术的大比例尺测图

摘 要:以成都理工大学东区操场及周边1∶500地形图的测量成图为实例,介绍了RTK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条件、技术优点,阐述了测区概况、控制点布设、作业依据、仪器设备以及测量步骤,利用架设基准站的方法测得了控制信息和转换参数,利用RTK技术采集了野外碎部点坐标数据,并利用CASS9.0软件进行了测绘内业成图,指出RTK技术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快速高精度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实时性强、作业效率高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气象监测、地震监测等领域,是GPS定位技术的新突破,在大比例尺测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会具有更多潜在的应用价值和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GPS;RTK;大比例尺测图;测量步骤;全站仪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8.06.03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现代化技术的日益提高,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实时动态(Real-Time Kinematic,RTK)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测量技术的大比例尺测图已成为主流方法之一.

RTK技术精度高、实时性强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气象监测、地震监测等领域,传统的测图方法正逐渐被取代[1-2].

本文结合对成都理工大学东区操场及周边进行1∶500地形图的测量成图实例,利用架设基准站的方法测得了控制信息和转换参数,利用RTK技术采集了野外碎部点坐标数据,并利用CASS9.0软件进行了测绘内业成图.

1 RTK技术介绍

RTK技术是以实时载波相位差分为原理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能实时解算数据,并在短时间内得到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技术.

1.1 RTK技术设备的工作原理

将一台接收机架设于基准站上,并准备另一台接收机(称为流动站)置于撑杆上.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的卫星信息和基准站信息传递至流动站,流动站在接收卫星数据同时通过数据链接受基准站传递的信息.在移动站完成初始化后,将接收到的基准站信息传至控制器,同时将基准站得到的载波观测值和其本身的观测值进行差分处理,得到移动站的坐标[3].

1.2 RTK技术设备的正常工作基本条件

一是基准站、移动站需要同时接收到5颗以上的GPS卫星信号;二是基准站和移动站能同时接收卫星信号,且移动站能接收到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三是在迁站过程中,移动站需要连续接收卫星信号和差分信号.

1.3 RTK技术的优点

一是定位精度高[4].高程精度和平面精度均为厘米级,数据可靠性高.二是作业效率高.RTK技术不要求点间通视,一人操作即可完成测量,可减少传统仪器的搬站情况,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三是操作简单.在利用RTK技术进行测量时,仅需载体的水准气泡粗对中后即可获取坐标数据,操作方法简单,不需过多的专业知识.四是全天候作业.与传统测量技术相比,RTK技术不要求两点间光学通视,一般能全天候作业.五是RTK技术觉有高集成化和自动化程度.利用仪器内部软件控制系统,便能实现多种功能,减少人为误差,保证作业精度.

2 RTK技术测量的实例

2.1 测区概况

测区为成都理工大学新区体育场,地势平坦.测区内有足球场、主席台、跑道等体育设备,测区周围有较小的陡坡.测区以护栏为界,测区外有公路通过,交通便利,信号良好,视野开阔.

2.2 控制点布设

测区外有3组控制点,其中测区两端为A号、B号控制点,用于计算转换参数;而C号控制点用于检测参数精度.

2.3 作业依据和仪器设备

作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颁布的C/T 8—2011 城市测量规范[5]、C/T 73—201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6].采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海星达iRTK2型基准站接收机1套、中海达iRTK2型流动站接收机1套、笔记本电脑和载体、三脚架等.

3 采用RTK技术设备进行测量的步骤

3.1 基准站架设

基准站架设点选于测区内主席台旁的看台上,为保证基准站卫星接收和传播的质量,架设要求[7]如下:一是基准站上方需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二是基准站架设点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200 m以上,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50 m以上;三是远离对卫星信号强烈反射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水域等;四是选择交通方便且地面基础稳定的地方.

在选择适当的点位后,依次连接组装接收站、电台、天线及电频等配件.打开接收机,调至基准站模式,用配置手簿连接接收机后,设置基准站各项参数,如设置卫星高度角为15°、设置数据链为外挂电台、量取接收机高度等.由于架设基准站的点位是未知点,需平滑采集坐标数据,并量取接收机高度,然后输入到手簿中.

3.2 移动站设置

1个流动站只需一名或两名测量员通过配套手簿进行测量.依次将流动站的接收机、天线、对中杆连接后,打开接收机并调至移动站模式,手簿开启蓝牙搜索相应的接收机型号并连接成功,便可设置移动站的参数,如接收机高度、数据链、观测次数等.设置完成后,即可开始测量.

3.3 原始数据采集具体流程

首先是参数计算:平滑采集测区两端的A号、B号控制点的WGS84坐标,添加至参数计算,再输入校正点的当地坐标,在手簿上计算即可求得转换参数并应用[8].其次是点校正:平滑采集C号

控制点坐标,当该点坐标与已知坐标误差不超过

50 mm时,可以开始测图.最后是图根点测量:通过修改点名或备注,对特定地物进行标注.正常情况下,在撑杆对中整平后2 s内,即可完成1个点的观测.本次共测得253个图根点,其中包括在足球场内部测得的64个高程点.

3.4 全站仪配合测量

RTK技术可以有效地完成坐标点的测定,精度能达到厘米级,其工作效率、应用领域都具有一定优势.然而,RTK技术在应用中易受到信号环境的干扰.而全站仪作为传统测图仪器,具有适用领域广、精度高的优势.然而,全站仪容易受环境、距离等限制而影响测量[9-10].

由于接收信号问题或可观测卫星数量不足5颗时,而无法采用RTK技术设备测得的碎部点坐标数据,可采用全站仪测得[11].用RTK技术设备确定全站仪的测站点时,必须使用脚架,以保证测站点精度.此处使用全站仪测量的点是主席台下雨棚遮挡的8根柱子,选择的全站仪测站点位为主席台前跑道旁.

4 RTK技术测量的内业成图

4.1 数据格式

由于采用RTK技术测量产生的数据格式不能直接被CASS软件识别,因此需要将数据格式转换为*.dat格式再导出,该格式也能用记事本软件进行 查看并编辑.数据采集格式为点名、编码、东坐标、北坐标及高程[12].表1为测量得到的碎部点坐标数据.

4.2 成图

将数据导出后,可直接在CASS软件中展点.由于测图方法采用“草图法”,因此无法使用编码直接成图.画图员根据点名判断地物类别并选择相应的符号进行成图.此外,还要进行简单修正、文字注记、等高线绘制和地形图修饰的工作.

5 结束语

RTK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快速高精度定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测量的各个领域中,是GPS定位技术的新突破,在大比例尺测图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由于城市通信信号干扰问题而使得RTK无法定位时,可采用传统测量方式,如RTK技术设备和全站仪结合测量.RTK技术在作业效率、精度方面都有足够的优势,相信日后会发现更多潜在应用价值,应用领域也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袁德宝,李广海,李鹏,等.基于GPS-RTK的数字化测图

在踏勘拟建站址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7):161.

[2] 李智明.网络RTK在大比例尺测图控制中的应用[J].地

理空间信息,2012,10(3):134-135.

[3] 张东,梁勇,刘纪平,等.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与大比例尺

测图中的应用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10,35(4):31-34.

[4] 李伟,刘玉善.浅谈RTK测量技术在线路测量中的应

用[J].北京测绘,2012(2):74-7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测量规范:

C/T 8—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星定位城市测量

技术规范:C/T 7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0.

[7] 潘纯建,蒋亚军,张国权.RTK技术在图根控制测量中的

应用[J].地矿测绘,2007(1):30-32.

[8] 李明庚,吴向阳.GPS RTK测量作业方式的探讨[J].现代

测绘,2005(5):26-27.

[9] 孙其鹏.RTK与全站仪联合测图的实际应用[D].长春:吉

林大学,2016.

[10] 孙彦龙.浅谈大比例尺测图中RTK技术的应用[J].科技

风,2012(18):73.

[11] 宋亮.GPS-RTK和全站仪组合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J].

测绘,2015,38(4):187-189.

[12] 孟凡超.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在数字测图中的

应用[J].北京测绘,2010(2):57-60.

(责任编辑 邸开宇)

技术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技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技术方面论文范文。

1、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2、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3、农村新技术杂志

4、现造技术论文

5、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6、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