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大学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国际化视野中的旅游和旅游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访谈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这是一篇与北京大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国际化视野中的旅游和旅游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访谈

吴必虎1,文彤2,张茜2

(1.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吴必虎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从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进行了判读,认为中国旅游与西方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应当具有本土情境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大数据的运用、国家公园的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的理解与实践方面都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吸收国际经验,实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目标.同时,对新一代的旅游研究人员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强调了学科理论体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际化;旅游发展;旅游研究;大数据;一带一路;国家公园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2-0003-04

收稿日期:2015-11-11

作者简介:吴必虎(1962-),江苏阜宁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城市旅游规划与目的地营销;文彤(1975-),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发展与旅游管理;张茜(1993-),女,湖北潜江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

吴必虎教授,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80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攻读本科,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得人文地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于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攻读博士后,是中国大陆首位致力于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的博士后,1998年出站时被评为中国优秀博士后,1999年留校北大任教至今.作为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创始人,吴必虎教授担任北大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一职,也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吴教授曾在美国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担任访问教授,并兼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咨询专家、世界银行旅游咨询专家、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等职位,创建中文学术期刊《旅游规划与设计》并担任主编、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 Cities》并担任联席主编,同时担任全球10种旅游学术期刊的编委.2015年,吴必虎教授当选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

吴必虎教授已经从事30多年的旅游研究,在旅游教育领域和旅游规划研究领域都有重大建树.他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30余篇.由他提出的基于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研究提出的市场分布规律(Wu Curve)和由他首先定义和研究的环城游憩带理论,是其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引用率最高的两个创新发现,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吴教授不仅在自身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颇多建树,还一直致力于旅游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2006年,他推动促成由北京大学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新亚洲改变国际旅游”的组织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全球第一个基于中国的国际旅游学术组织——国际旅游学会(ITSA, International Touri Studies Association),被来自全球各洲的代表选举为秘书长,至今已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双年会.

文彤、张茜(以下简称“问”):吴老师,您好!作为旅游领域的研究学者,近些年您一直致力于旅游研究国际合作方面的工作,我们这次受《社会科学家》杂志的委托对您进行采访,想听听您对中国旅游研究和旅游发展在国际化领域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吴必虎教授(以下简称“答”):中国的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实际上也是国际化大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个组成部分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出去的购买力强,另外一个是中国国内的旅游管理、旅游教育、旅游研究对西方人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他们也希望进入中国来进行关于中国的旅游研究,所以从这个两个层面来说,中国本身的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在国际上是举足轻重的,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另外,从语境的角度来讲,中国的旅游研究有很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例如国情、游客行为规律及旅游吸引物的国有产权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同时,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研究的角度、方法论和发现的规律都和西方现有模式存在着许多不同,所以从学术上来讲,值得去研究.

另外,从中国的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这个大的趋势来讲,有以下几个变化:一个是从市场需求来讲,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迅速形成,这个形成可以说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的,就是说几个月就发生一轮变化,这样,很多新的度假产品就会不断出现.之前,我们很难理解中国游轮旅游会形成规模,也不太会想象到房车会进来,也不知道乡村度假会这么快地发展,这就是市场的变化.那么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值得研究的现象应该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传统的村落、城市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体系内容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当主要的旅游产品还处于观光旅游层面时,矛盾还不是很突出,因为大家都是去看,把门关起来卖门票就可以了,谁管就自己收门票.现在就不一样了,所有的这些都面临休闲度假的压力、户外教育的压力、公众平等进入权力的压力,一方面公共资源应该免费或者低价让大家进入,所以说必须得摆脱门票;另一方面,其他的服务专门化,所有权、管理权、运营权分离,就面临着极大的冲突,那么这个是值得研究的,法规体系、政策和学术理论支持都需要进行研究,这也是我近期比较关注的话题,看起来很杂,实际上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产权制度改革、面对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变化的研究.

不管是旅游产业还是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对中国来说都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关注中国旅游的国际化,提倡把中国的旅游研究跟国际的旅游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互相交流建立一个平台,但是现有的平台或期刊基本都是西方人主导的,欧美主导的,英文状态为主的,所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目的地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主要的客源国家,在国际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中没有影响力、没有平台,这是一个很不能让人接受的事实.2006年,我们动员国家旅游局在北大共同主办了“新亚洲改变国际旅游”的国际学术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邀请了很多国家的学者,当时这个会议也得到了杭州旅委的支持,所以前半场的学术活动是在北大进行,后续20来位在国际旅游学术上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为创始会员在杭州共同成立了国际旅游学会(ITSA, International Touri Studies Association),这是全球第一个基于中国的国际旅游学术组织.ITSA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旅游学会双年会,至今已经召开5届,2016年的第六届会议将在伦敦的格林威治城召开,可以说,这个由中国学者所主导的国际学术组织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它的活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另外,学会也创办有的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 Cities》(IJTC),这个期刊也是国际旅游学会在学术界的一个标志性活动.所以说中国通过国际旅游学会这个平台和全球的国际旅游研究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我们希望中国的学者能够更多地加入国际旅游学会,也欢迎大家给IJTC踊跃投稿.

问: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与便携,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大数据也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和新依据,您认为大数据给旅游研究带来的推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大数据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和人类的活动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先讲它的作用和主要体现然后再讲困难.首先,任何地方的旅游发展都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过去的规划,它的研究基础是不足的,也有很多困难,比如说,大尺度上的地理信息系统、大规模市场的偏好和出游的潜力预测都不是很科学.那么,如果有大数据的支持以后,它就会很准确地知道有什么资源、潜在客源市场在哪里、收入和消费偏好是哪些……这个对拥有旅游资源的政府和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也能帮助咨询公司编制更好的咨询方案.从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来讲,尤其是从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客流的监控和危机处理来看,这个大数据非常重要.特别是目的地营销,过去的目的地营销是采取问卷法、访谈法、参与者观察法等,但那些更多的是具有学术意义,对真正的目的地营销的帮助应该说还是间接的.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大数据以后,能够把过去的有记录的历史时期的游客资料,例如性别、收入、偏好、去过哪些地方、开的什么车等全部都判断出来,甚至对景区在高峰期现场游客的疏导和管理都可以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大数据对中长期的游客预测和目的地营销战略行动,短期的现场游客管理都有支持.

但是,要做到上述目标确实不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再加上更多其他影响因素,涉及到非常多的系统数据,而这些系统数据很多是不公开的,为了推动包括旅游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这种大数据应该公开,尤其是政府公共部门的大数据.另外,企业掌握的各种数据,例如三大电信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些数据如果合在一起,我们称为多数据源整合以后经过分析而形成的大数据产品,这部分需要中间商来进行开发,处理以后,就好像把不同的泥巴捏在一起形成新的产品,原来的泥巴都不认识对方是谁,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商业机密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公共产品,对国家政府的管理、市场的营销,甚至包括大数据产品本身的优化提升都有用途,因此应该从法律制度角度推进大数据的公开,虽然这是很困难的地方,但是要去做.

问:区域旅游合作、新兴市场开拓一直是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涉及到沿线众多国家、地区和城市,请您谈谈“一带一路”战略下地方旅游发展的国际化新思路?

答:“一带一路”首先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国际战略,它跟旅游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密切.如果一开始就讲旅游怎样切入“一带一路”是很难的,因为大家知道,历史上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路来交流的.后来,全球战略发生了变化,变成以美国为中心,那么国家战略现在就是说通过“一带一路”把欧亚本身从经济上连为一体,中国和欧洲之间通过经济交流来实现双方的互相需要,欧亚如果紧密结合在一起合作的话,那沿线的中亚和中东地区也会得到发展机会,整个地区会逐步趋于和平,经济也得到了发展,那么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格局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欧亚一体化了.这样一来,“一带一路”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格局中,旅游的作用并不突出,而是那种洲际铁路、石油能源的交换(比较突出),中国制造业要比他们(包括中东、中亚地区)先进,过剩的产能和技术可以向那边转移,而且他们也需要,就像以前我们需要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进来一样.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一个不平衡,我们需要很多中亚和中东国家,包括欧美国家的一些能源和技术,那么中国有什么呢,所以我们需要用客源来换中亚的能源和西方的技术,所以必须把游客派出去.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是旅游逆差,中国人都到外面去旅游(中亚和欧洲来中国旅游的也有,但比较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大战略上的共荣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向外输送旅游客源,到那边进行旅游投资,它也许不是最挣钱的,但它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别是国企的旅游企业应该过去.另外,旅游的文化交流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跟欧洲进行文明交流、跟中亚地区人民互相了解,旅游沿线或者省份加强同欧洲和中亚之间的联系,确实是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政府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对策的研究,如果企业去,应该有扶持政策.

问: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国家公园的试点计划和系列政策,而国家公园是英美等国家较为成熟的体系,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可以从这些国家获得什么借鉴?未来发展的主导和重点在哪里?

答:国家公园实际上已经非常成熟了,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多少科学问题要研究.国家公园制度主要在于利益冲突,第一,国家公园资源应该是国有的;第二,国家公园的使用应该是全民开放的,就是全民可进入性的,也就是在进入国家公园这一块,应该是完全化和无差别化的,不存在穷人、富人的问题的.以上这两点,资源国有些已经实现了,但是中国的国有资源管理体制是部门所有,包括文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每个管理部门都有相当大的权力,国家资源要真正实现国有,就必须有一个制度来改革,要把它统一起来,全民能够看到、能够管到、全程能够参与到,理论上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做的时候就会涉及到巨大的利益牵扯,利益协调是改革的最大阻力,必须要忍痛或者说要用坚决的手段才可以改革.

还有第二个概念就是全民进入,这就意味着国家公园进入应该免费或者说特别低的成本,让90%以上的老百姓都能进去.国家公园的主要目的首先是遗产保护,但保护也只是一个说法,保护下来干什么?是给当代人和子孙后代都能进去接受教育,我们称为户外教育,如果是高门票,这就意味着穷人接受不了教育,这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个资源不是富人的、也不是委托部门的,它是全民的,所以说应该实现无障碍的进入,这是国家公园要做的最大事情,总结来说就是国有和民用.

在全世界的自然保护联盟里面,全球国家公园的基本特点是既保护又利用,就是护用并举,具体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各种法律制度的调整改革,现有的很多规范、法律是分开来制定的,存在彼此不一致甚至冲突的问题,也存在部门或局部利益的现象,国家公园的立法就是要解决协调这些问题,要有效解决护用并举问题,把这个法立好以后,前面的各种法律制度都可以改,这个是国家公园的一个基本原则.

问: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旅游研究的兴旺,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从事旅游研究,他们的整个学习经历都是在旅游学科中完成,被誉为“旅游的一代(T-Generation)”.吴老师,结合您从事旅游研究的经历,能否谈一下对青年旅游研究人员的建议与期望?

答:中国的旅游研究也好,外国的旅游研究也好,它们都经历了同一个过程,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都是多学科进来的,因此他们的研究有母学科的支持,他的理论、方法论、哲学是根本没有问题的,那么现在的青年旅游人员出来,也就是说,他本科、硕士、博士全是旅游管理学科出来的,那么他们既喜也忧,喜的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忧的就是可能缺少独立的理论支持.那么从共同的语言来讲,它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旅游的研究远远不止旅游管理这个角度或者视野,从全球的旅游研究来讲,基本上目前分为两大类,一个是人文科学,一个是管理科学,可是我们在学科目录上,在国家认可上,只承认旅游管理这一个学科,所以大部分的博士获得的学位是旅游管理的PHD,这是不够的,而且这个旅游管理还主要偏向于工商管理,实际上管理里面分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那么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很少的.另外,管理以外的研究也很少,所以青年一代天生有局限,就是它不是旅游研究的全部;再一个就是青年旅游研究的这一代人,他们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理论和体系,这么一来,它跟营销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相比较,就处于竞争的劣势,这个外在的表现是很多管理学院的旅游系萎缩甚至消失了,本科不招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论体系.所以这一代人,我希望他们能尽快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对这一代旅游研究者的基本判断.另外一个就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具体建议,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进入旅游研究的,都应该做到两点:第一点是专业方向要很深,可以是特别细的一个专业领域,做到别人赶不上你,但同时因为旅游是多学科的,要做到对其他学科要听得懂,不一这方面的研究,但要听得进、听得懂别人的话,这就是专和博的关系;第二点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要紧密结合,旅游研究是显学,它跟纯粹的基础研究,例如考古学和哲学不太一样,它做的研究应该有用,如果没有用,发展会有限,所以在做研究论文的同时,还要会应用,理论与实践在旅游学科一定要结合起来,这就是两点期待.

问:吴老师,今天听了您的一席话,相信大家对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会有更深的理解.感谢您的精彩讲解!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

答:旅游学科还需要和你们一样的更多有志者一起努力!谢谢你们对我的采访!也祝愿《社会科学家》杂志越办越好!

[责任编校:黄晓伟]

北京大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北京大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北京大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